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604741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四章犯罪的概念与特征副标题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分类 第三节 犯罪的构成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犯罪概念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也就是指犯罪的一般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罪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放火罪等等的具体概念。外国学者和立法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大致地加以归纳,可以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三类。一、犯罪概念概述(一)形式的犯罪概念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总的来说,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在具体表述上又有如下几种:1、认为犯罪就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2、认为犯罪是

2、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3、进一步以犯罪成立的条件来概括犯罪概念。4、结合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把犯罪表述为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违法行为。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一条规定“法律以违警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所处刑罚之犯罪,称为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重罪”又如1937年瑞士刑法典第一条规定“凡是用刑罚威胁所确实禁止的行为”是犯罪(二)实质的犯罪概念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是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在具体表述上又有如下几种:1、从犯罪的社会特征的视角来确立的犯罪概念。认为犯罪是危害社会公共生

3、活秩序和利益的行为。2、从社会特征和法律特征结合上立论。认为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并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3、从犯罪的阶级特征来揭示犯罪行为。如1922年的苏俄刑法典第六条规定:“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被认为是犯罪”(三)双重的犯罪概念 是指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合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这种混合概念首先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全苏法律科学研究所集体编写的、供法律高等院校使用的刑法总则教科书。如1958年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立法纲要第七条规定:“凡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危害苏维埃社会

4、制度或国家制度,破坏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侵犯社会主义所有制,侵犯公民的人身、政治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刑事法律规定的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二、我国的法律规定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简言之,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是指危

5、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三、犯罪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犯罪这种行为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法处罚性(一)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最基本的特征)1、含义: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我国刑法第13条通过列举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揭示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概括起来说,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危害社会主义的国体、政体和国家安全;第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第

6、四,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第五,侵犯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私有财产;第六,破坏社会秩序;第七,危害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第八,维护国家行政、司法秩序及公务活动的廉洁性。2、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决定因素:一是决定于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二是决定于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三是决定于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二)刑事违法性 犯罪也是违法行为,但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即触犯刑律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违反刑法的才构成犯罪。只有当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律的时候,才构成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行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

7、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受刑罚处罚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表明,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当受刑罚处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不应受惩罚与不需要惩罚的区别(不应受惩罚,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根本不构成犯罪,当然就不存在应受惩罚的问题;而不需要惩罚,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本应惩罚,但考虑到具体情况,从而免予刑事处罚。免予刑事处罚说明,行为还是犯罪的,只是不给刑罚处罚罢了。)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

8、。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而其他违法行为则不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对其他违法行为来说,社会危害性虽然也有一些,但没有达到像犯罪这样严重的程度,它们并不触犯刑律,也不应受刑罚处罚。所有,这三个基本特征也就把犯罪与不犯罪、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从总体上区别开来了。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分类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一)自然犯与法定犯(二)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三)行为犯与结果犯(四)实害犯和危险犯(一)自然犯与法定犯1、划分依据: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

9、道德性)2、定义(1)自然犯: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例如杀人、盗窃等。)(2)法定犯: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例如一些违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犯罪。)(二)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1、划分标准:以是否需要具备特定身份作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2

10、、定义(1)身份犯:以行为人的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或量刑情节的犯罪 真正身份犯(自然的身份犯、法定的身份犯)以及不真正身份犯(2)非身份犯:不需要具备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三)行为犯与结果犯 1、划分依据:针对犯罪既遂形态的划分,是指犯罪进行到什么阶段就可认定为既遂。2、定义(1)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L232(2)结果犯:是指不仅实施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如过失致人死亡罪L233(四)实害犯与危险犯 1、划分标准:是否需要以对法益的实际侵害作为处罚根据 2、定义(1)实害犯:需

11、要有实际侵害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如过失犯罪)(2)危险犯:不需要产生实害,而以对法益发生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是危险犯。(如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等)问题哪种犯罪的社会危险性更大?二、犯罪的立法分类(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三)亲告罪与非亲告罪(四)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1、划分标准: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 2、定义(1)国事犯罪:此类犯罪危害的是国家的政权、社会制度与安全。(如分则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即属于国事犯罪)(2)普通犯罪:相对于国事犯罪而言,其他的犯罪都是普通犯罪。(如分则第二章至第十章)

12、(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1、划分依据: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或者说危害性为区分依据 2、定义(1)故意犯罪: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2)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犯罪(三)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1、划分依据:是否“告诉才处理”2、定义(1)亲告罪:刑法明文规定必须“告诉才处理”的犯罪(2)非亲告罪: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什么是“告诉才处理”?只有被害人向公安、司法机关告发或者起诉,公安、司法机关才能进入刑事司法程序。

13、“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刑事追诉权的主动权在被害人。问题如果被害人告发或起诉后撤回告诉的,应否继续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四)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1、单位犯罪:是指以单位作为行为主体的犯罪(1)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法定性:并非所有的犯罪都可由单位构成,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单位才能成为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 2、自然人犯罪:以自然人为行为主体的犯罪第三节 犯罪的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我国刑法规定的每一种具体的犯罪,都

14、是由一系列要件构成的。这一系列要件,归纳起来,就是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2.犯罪构成的要件都是对成立犯罪有决定意义的事实。3.犯罪构成的要件,是依照刑法所确定的。问题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二、犯罪构成的要件(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成立(或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条件。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2、从认识论的角度 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 犯罪构成四要件:客体 客观方面 主体 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某

15、种客体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4、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一)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二)为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提供标准(三)犯罪构成是正确量刑的前提(四)犯罪构成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理论指导练习 1、单选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16、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2、单选我国刑法第 13 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是()A实质概念 B形式概念 C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D法律特征概念 3、多选犯罪的基本特征有()。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人身危险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4、多选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是()。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5、多选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 B犯罪构成是划分罪与非罪的具体标准 C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6、多选犯罪构成回答的问题是()。A什么是犯罪 B成立犯罪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 C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 D犯罪是

17、怎样成立的 7、案例分析苏某因邻居李某不同意其女儿与自己恋爱而对其怀恨在心。一天傍晚二人又因琐事发生争吵,于是,苏某用随身携带的扁担猛击李某头部,致其死亡。苏某将李某的尸体藏在树林中,后于次日凌晨告知其父母并准备自杀还命。此时,苏母提出:“我娃还年轻,要还命让你爷(父亲)去。”苏父于是起身去找农药服毒。苏母说:“那农药连庄稼都保不住,还能保住你娃。”看见父亲还在沉吟,苏某边将手中的绳索扔到其父脚下边说:“要去就快点,天亮了就来不及了。”后苏父用这一绳索吊死在树林中。请运用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苏某和苏母对苏父自杀身亡的结果应不应负刑事责任。8、案例分析被告人郭某,女,云南人,在江苏常州某镇打工,并与当地一青年相识结婚。郭某多次与好友王某(女,24岁,未婚)通信,说江苏生活条件好。于是,王某也想到江苏来,写信要求郭某帮她找一合适人家,并要郭某之丈夫赵某到云南接她。赵某在临去云南之前找来邻村男青年陈某,说要为他从云南介绍一个媳妇,要求陈某提供500元作路费,陈某满口答应,并给了赵某600元。回到江苏后,赵某将王某介绍给陈某为妻。王某与陈某二人均对婚后生活很满意。问:请用犯罪构成的理论分析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