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605683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次背娘刘俊奇 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电话的那端,娘全无了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娘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我的心里一阵恐慌。 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三百多公里,从济南赶到沂蒙山老家。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刚刚出生三个月

2、。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便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为了这个承诺,娘吃的苦、流的汗,娘经受的委屈和磨难,难以用文字描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

3、乡的农活有许多靠肩挑人抬:挑土挑水挑肥挑庄稼,有多少人被压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80斤,看似柔弱的娘,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娘不知道用坏了多少钩担、扁担、筐与水桶,而娘的腰板却一直挺着。那时候种花生、种玉米、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曾经瘦小的娘,有着一个宽阔而又温暖的背。儿时,娘的背是我们兄妹最温暖的家。多少次,压弯了娘的腰,娘却舍不得把背上的儿女放在劳作的地头上,娘担心蚂蚁、

4、虫子爬上孩子的脸多少次,熟睡中尿湿了娘的背,娘顾不上擦一擦,却急忙看看孩子的衣裤是否湿了不舒服。多少个雨雪天,爬下娘的背钻进娘的怀,娘用单薄的身体为我们遮风避雨。我是娘的第一个孩子,娘对我的疼爱和付出,可想而知。 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 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开了些消炎和外敷的药,提醒要注意保暖等。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酒店。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身边,竖起拇指,说着地道的家乡话:“背着的是老娘吧?俺很长时间没看着背

5、着老娘来饭店吃饭的了,一看就是孝子啊!来,俺给老人家敬一杯酒!”那个中午,许多素不相识的就餐者来到我们的餐桌,给我和母亲敬酒。饭店的老板也过来敬酒,说很久没有看见今天这样感人的场面了。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娘,您终于给了儿子背您的机会 吃过饭,我劝娘随我一起回省城去住,娘说家里还有喂的鸡,离不开,还是像往年一样,天气冷了再去吧。我拗不过娘,只好把娘送回家。晚上七点多钟回到省城,立即给娘去电话报平安。电话里却传来娘的哽咽声。我大惊失色,慌忙说娘你不要紧吧?腿是不是还是疼得厉害?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

6、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娘打电话给我时“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是因为担心我没时间没钱带她去看病。B.“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是侧面描写,体现了村里人对母亲的赞美。C.“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D.“那一刻,我泪如雨下”是因为“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E.文章使用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品质和我

7、对母亲的深情。(2)文中的“我”心情复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3)“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请简要分析文中“娘”的性格特点。 【答案】 (1)A,D(2)忧心如焚感恩激动、有成就感愧疚。(3)在医院,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在酒店,被人鼓掌、竖大拇指、敬酒;通过自己的行为,写出了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由衷感到骄傲、自豪。(4)关心爱护子女,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吃苦耐劳,不愿子女受委屈。 【解析】【分析】(1)A项,“是因为担心我没时间没钱带她去看病”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

8、去医院看看也好”,第三段说“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由此可知,母亲的迟疑是担心子女没有时间,怕耽误子女的工作,还怕子女为她的审题而忧心。D项,“是因为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我”是听了母亲说的“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这句话而“泪如雨下”,自己背了母亲一次,母亲却担心成这样,这让“我”感受到母爱之深重,因感动而流泪;结合上文来看,“我”背了母亲一次,感受别人的目光,内心满是“成就感”,而母亲背了那么多次,那么长时间,两相比较,这让“我

9、”的内心满是愧疚,因愧疚而流泪。故选AD。 (2)从文中来看,中心事件是“背娘看病”,文章开头先写“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赶回老家,此时的心情是“恐慌”“忧心如焚”;接着写“我”回顾母亲的有关事情,从家境的困难到母亲尽心尽力把儿女拉扯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恩,如“我是娘的第一个孩子,娘对我的疼爱和付出,可想而知”;结合写“我”背母亲看病,到饭店吃饭,面对他人的“温馨的目光和礼让”,“我”的感受是“激动”“有成就感”;文章最后接到母亲的来电,“我”的表现是“泪如雨下”,此时此刻应是愧疚。考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梳理概括即可。 (3)“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句中的关键词是“那

10、一天”“如明星般的荣耀”;从句子所处的位置来看,该句上文主要是回顾母亲为子女的付出,而该句是说自己背母亲得到的荣耀,可见具体的内容应在下文,“那一天”指的是“我”背母亲看病吃饭的这一天,而“明星般的荣耀”主要是指下一段人们对“我”背母亲这一行为做出的反应,如在医院中,“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如在饭店里,“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身边,竖起拇指”“许多素不相识的就餐者来到我们的餐桌,给我和母亲敬酒”“饭店的老板也过来敬酒,说很久没有看见今天这样感人的场面了”,借助“我”背母亲这一行为,写出了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这让“我”由衷感到骄傲

11、、自豪。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娘的性格特点”,然后到文中圈出“母亲”所做的事情,根据“母亲”的言行举止来概括其特点。 文中“娘”具有的性格特点,可从“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AD; 忧心如焚感恩激动、有成就感愧疚。 在医院,

12、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在酒店,被人鼓掌、竖大拇指、敬酒;通过自己的行为,写出了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由衷感到骄傲、自豪。 关心爱护子女,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吃苦耐劳,不愿子女受委屈。【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

13、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炒米和焦屑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

14、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

15、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

16、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

17、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

18、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

19、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

20、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既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C.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2)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 (1)B(2)内容上: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

21、风俗具备雅趣。(3)“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 【解析】【分析】(1)B项,“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错误,强拉因果,用“柚子壳”舀炒米,并不能表明“家乡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故选B。 (2)从内容看,“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写出炒米的普遍、方便,“佐以酱姜”写出吃法的多样性;从结构看,文章的下文写炒米的相关事情,此段引出后面的相关的内容

22、;从效果看,段落在文章的开头,同时又是引用古人的说法,起到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 (3)此题要求分析的句子在文中的结尾,文章写因为战争,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晚上,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从儿童的角度看称这样的夜晚为“浪漫”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战争,这能用炒米度过,把生活的艰辛写成浪漫,体现作者幽默的风格;作者面多如此的生活状况,却以“浪漫”相对,体现其达观超脱。 故答案为:B; 内容上: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

23、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4、。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的思想精神,使文章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禅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

25、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

26、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

27、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B.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

28、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釆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答案】 (1

29、)B(2)C(3)C(4)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 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解析】【分析】(1)“离溃其心”,动宾结构,意思为“离散敌心”,前后断开。排除A、C。 “宿兵”,屯驻军队。“及宿兵三年”,介宾短语作状语,前后断开。“调发益屈”,主谓结构,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 (2)C项,“负责主管水利兴修等事务”错误。“水利兴修”不属于户部掌管,应是工部的职责。故选C。 (3)C项,“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说法错误,第一次,“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主张罢兵休战

30、,第二次则并非如此。故选C。 (4)“郎吏可抚循者”,定语后置,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惮”,畏惧;“辞”,推辞。 “行”:指离任、出发;“遮道”,拦住道路; “谕”,通告。 故答案为:B;C;C; 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点评】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注意阅读句子的节奏。文言文断句,一是注意读文句时的节奏;二是注意断句的技巧,如句首发语词,主语和谓语之间等。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基础部分,平时学生多积累这些知识,

31、在背诵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一是根据所学知识疏通文本内容;二是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信息,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答案。 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要注意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一是要注意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二是要注意文句中的关键词。【参考译文】 袁滋,字德深。学问广博,记忆力强。少年时跟随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能自己领悟其中的含义,元结很器重他。建中初年,黜陟使赵赞把他推荐到朝廷。多次征用在张伯仪、何士干的幕府中。部中官员以盗窃金银的罪名被投入狱中,袁滋为他伸张冤情。刑部、大理寺复审犯罪的人,不遵守公平正道,畏惧袁滋坚守法律

32、,借助有权有势的人请托,袁滋最终坚持不在有冤情的案卷上签署批准。韦皋最初招抚西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少数民族)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赏赐金银和紫色服饰(高官所穿),持节前去。过了一年回来,出使符合皇帝心意,进升谏议大夫。后来袁滋请求到外地做官,担任华州刺史。政绩清廉俭约,凡有流民来到他所管辖的州中,他都提供土地让他们住下来,把流民居住的里巷命名叫“义合”。他一味以仁爱为本,从不设立(严酷的)条文法律,百姓敬爱他,都愿意投奔他。有犯法的,时常在法外宽免。抓住盗贼,经常同情他的困窘,拿出钱财为他偿还给丢失东西的人家。召入朝廷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任命

33、杨于陵接替他。袁滋离任时,老人拦住道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改变袁公的为政主张。”人们都围住他跪拜,然后才离开,没有不流泪的。宪宗监国,刘辟造反,下诏命袁滋任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在前往赴任的半路上,又任命他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这时候,贼势正强,又因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被叛贼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很长时间不进兵,不久,改任义成节度使。滑州,是用兵之地,袁滋严密戒备又广施诚信,一意怀柔,李师道等人害怕、服从于他。在当地为官七年,百姓为他立祠堂祭祀。(朝廷)以户部尚书的官衔将其召回,改任为荆南节度使。吴元济造反时,袁滋说蔡州军队强劲,上下同心,不是一朝一夕用计可以攻下来的,

34、应广泛使用策略,离散敌心。等到屯驻军队三年后,朝廷征调战争物资更加困难,(皇上)下诏拿出宫中钱财来继续维持。袁滋揣测天子也应厌战了,亲自上表入朝,打算建议停止淮西的军事,途中听说萧俯、钱徽都因建议停战获罪被免官,袁滋又改变原议,再次说出兵必胜,以顺从天子心意,于是乃得以回到任所。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赠太子少保。 袁滋患病以后,写下遗命安排后事,前后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宽厚平易,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可以看见其肝胆,以至家里人都不能察觉他的喜怒。居处简陋,衣食俭朴。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

35、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

36、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月收入年收入调整前年纳税额调整后年纳税额减税额降幅5000600001400140100%1000012000387610

37、01287574%15000180000129485484746458%2000024000024120101511396858%50000600000114036887802525622%8000019600002315522053962615611%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兄弟姐妹数量(个)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低收入人群331.882783384500中低收入人群622.294486435172中高收入人群671.965463222595高收入人群7210

38、696426182143平均值671.985397374402(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

39、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

40、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C.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防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赠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新个人所得税法有创新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

41、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B.我国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社会各界都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超出预期,是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广泛听取了民意,在涉及民生的多个方面充分凝聚了各方共识,具有积极意义。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3)根据材料三、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给出两点理由。 【答案】 (1)D(2)B(3)建议:加大子女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理由:能够减轻中青年的家庭负担;有助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人;会让政策更加

42、惠及低收人人群;有助于提升人口生育率。 建议: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理由:更符合家庭实际情况;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让纳税人更能切实地感受到减税效果,更有获得感。【解析】【分析】(1)D项,“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不正确,应是“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故选D。 (2)B项,“都认为”不正确,材料一原文说的是“普遍认为”。故选B。 (3)材料三分析了城市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由所列出的数字,可以看出“一般家庭养育孩子的成本高,中青年的家庭负担过重,孩子越多,负担越重”,现

43、在的税率下,一般家底一年节省的费用与年均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根据这些情况,可提出“加大子女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的建议。由上边的引文可总结出原因:“能够减轻中青年的家庭负担”、“有助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人”等。材料四分析了办法中赠养老人的相关规定,指出其中规定的“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从这里可总结出“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的建议,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并结合现实进行了分析,指出办法中的此项规定“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闭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由此可知,此建议的原因有:“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 “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等

44、。 故答案为:D;B; 建议:加大子女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理由:能够减轻中青年的家庭负担;有助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人;会让政策更加惠及低收人人群;有助于提升人口生育率。 建议: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理由:更符合家庭实际情况;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让纳税人更能切实地感受到减税效果,更有获得感。【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45、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价救灾张爱国 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

46、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一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 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知府李之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私自抬价。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 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 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赵知非的知府。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铜烂铁。 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 老师爷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衙役均已遣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