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名师押题预测:高考作文名师押题预测: 高考押题关键词之“审美情趣”导写(附;命题猜想及选材理由)高考押题关键词之“审美情趣”导写(附;命题猜想及选材理由) 热点素材热点素材 汉服风靡彰显国风审美热潮 从 2018 年底开始,随着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剧中主演们身上的服饰,收获 不少观众喜爱,由此带动了一波国风审美热潮。随着各地纷纷举办各具特色的汉服节,汉服越来越受 到年轻人的追捧。在一些穿汉服走红于网络的高颜值小哥哥小姐姐们的带领下,很多年轻人开始穿着 汉服走上街头,并在具有古风古韵的著名景点打卡。曾经只在小众群体里流行的汉服文化,正在逐步 走进大众视野。 汉服中体现的柔静
2、安逸、 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 以及平淡自然、 含蓄委婉的审美情趣, 正在感染着更多人。 争议人体写生不该有? 人体写生是不是耍流氓?2019 年 9 月,有网友上传了一组大学美术课堂教学照片,配文称“川美 院长亲自写生示范确实厉害” 。不料这些照片却引起了一些网友对“该不该画裸体”的热议。有人表示 不理解此行为,有人干脆说: “艺术就是耍流氓!啥不能画,非要画不穿衣服的。 ”其实,著名画家刘 海粟、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在 20 世纪初就先后将人体模特应用于美术教学。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体 写生,就会被常识之镜照出“美盲” “价值盲”的真实面貌。当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时,每个人都需 要提高审美情趣
3、和艺术修养。 你怎么这么好看 ,你真的好看吗? 真人秀节目你怎么这么好看 ,以从服装、造型、家居、饮食和情感五个角度改造素人,帮助素 人更好地生活为主要内容。节目中,化妆达人强行为不爱化妆打扮的女博士涂口红,把每天忙得像个 陀螺一样的四胞胎宝妈打扮成脚踩高跟鞋的时尚女郎, 把因工作繁忙而过劳肥的女白领打扮成了一天 的“公主”这些情节让网友直呼“三观已崩” 。有网友调侃道,通过这个节目发现,女性所有的问 题都可以通过化妆打扮来解决。 名言素材 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 蔡元培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 年一代
4、身心都健康成长。 习近平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 选材理由 欣赏传统之美,挖掘民族性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要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 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精神,增强 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汉服是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色的服饰,汉服的流行反映 出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并懂得欣赏传统的美,这也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表现。 /“我”的速用/ 汉服亦可传递“国潮”正能量。比较一下东亚国家,日本人把和服、韩国人把韩服当作重要仪式 上的正装,在人生重要
5、的典礼中,他们都愿意穿上这样的传统服装;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样一种具有 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虽然汉服是近年来“被发明出来的传统” ,但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潮劲儿,如今 正在征服年轻人,被更多国人所接受和喜爱。 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一直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情趣又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积累一 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人体写生的争议反映出一部分人美学知识的空白 与欠缺。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环境中,中学生都需要学会欣赏美、理解美、感受美,只有 这样才能热爱美
6、、创造美。 /“我”的速用/ 反对人体写生是审美不足导致偏见的表现。我们强调审美意识,固然要强调精神之美,但也不能 回避身体之美。美术生上写生课是在练习基本功,好比医学生上解剖课了解人体构造。毛泽东同志曾 经两次对人体写生发表意见,认为人体写生是客观的艺术创作。对比国外,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城 市的街头就开始立起一座座裸体雕塑,命运三女神掷铁饼者维纳斯 等雕塑作品至今熠熠生辉,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 、19 世纪罗丹的思想者等,也都举世闻名。因此,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某些人动不动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人,强化自己的刻板印象,这本身就是审美不足的表现。 审美情趣要和社会正向价值观相协调 综艺节目是电视
7、媒体重要的节目形态,具有受众范围广、收视率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综艺节 目会对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影响。 你怎么这么好看节目向观众灌输的“统一”审美标准,与社会正 向价值观相悖,会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因此,综艺节目的制作者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反思意 识,摒弃缺乏美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呈现多样的审美情趣。 /“我”的速用/ 你怎么这么好看为什么如此“难看”?我想原因是该节目忽略了素人们的真正需求,只是按 照人们对女性的刻板的审美标准“改造”她们,向公众传递的是女性必须形象完美,工作、生活再忙 也要保持美丽,否则就是自己的错,要检讨过去的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朱光潜 先生
8、曾经说过: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独特魅力,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到他人身上显然是不可取的。审美多样化,我们才能创作出多 样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上才能涌现更多正能量的人和事。 命题猜想命题猜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育英中学最近展开了一次关于校服的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校服大多是 运动衫,没有什么仪式感,只适合运动,不适合其他场合;有的学生提出,校服十几、二十年不变, 不符合社会潮流趋势,也不符合当代的审美,难怪大家都不愿意穿,校服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或者 是由学生自己挑选;还有的
9、学生认为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不应该穿校服,校服的趋同会影响其思 想发展,而在思想上趋同,不利于发展创造力。 对于以上学生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两个观点面向本校(统称“育英中学” ) 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解读命题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针对本题,我们可以从校服使用者、功用和审美三个角度去思考。 首先,就对象而言,校服的使用者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倘若学生不穿校服,而是穿 自己的衣服去上学,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在穿着打扮上投入过多精力的现象,影响学习,
10、甚至出现攀 比之风。 其次,就功用来讲,运动装可分为春夏装和秋冬装,特点是偏实用、轻仪式感。如果你支持校服 改革,就可以建议增加一些具有仪式功能的校服;如果你反对校服改革,那么可以探讨改革校服可能 会增加费用,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 最后,就审美而言,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一样,但总体上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审美标准。校服既要满 足当代学生的审美需要以及对个性的追求,又要兼顾学生群体的统一性。 作文模板 适度改革校服,装点青春芳华 宋耿亚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日我们齐聚一堂,皆是“蓝衣”一辈;明日我们“鹏北海,凤朝阳” ,当年身穿校服也无悔。有 人嫌弃我们的校服永远是“不重彩” ,而我要说, “蓝
11、天白云”也很好看;有人说我们的校服只适合运 动,应当推翻重设计,而我要说,现实不允许,仪式感仅是表象,功用才是本质;有人抱怨一样的衣 服会束缚个性思想,而我要说,校服里也可以住下有趣的灵魂。 青春永不褪色,校服未落潮流。 方志敏曾经说: “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 ”我说: “我不追随那声 色喧嚣的潮流,却宁愿穿着单调色彩的校服。 ”潮流由人创造,过时与否全随心定。校服的颜色是青春 的颜色,单调而不会乏味。人说“日久生情才能地久天长” ,当我们与校服长久紧密相连之后,你会发 现那简单的蓝色像贝加尔湖的水色,我们的青春仿佛烙在了校服上,你会发现身着校服的我们洋溢着 蓬勃
12、的激情!校服是青春的标志之一,故而永远美好,不落潮流。 仪式应有承载,不宜推翻再来。 有人说,校服缺乏仪式感。我赞同。古人成年当戴冠及笄,婚丧嫁娶皆有规定之衣,相比之下校 服的确缺乏仪式感。然而我以为,欲使校服有仪式感,不必大动干戈,毕竟我们如今的教育与古代教 育不同,是大众教育,种类过于繁多的校服会提高教育费用,为条件较差的家庭带去压力的同时,还 可能会助长攀比、拜金风气,造成不良影响。故而,校服改革应有,适度即可。 思想与衣无关,个性不在浅表。 若问在座诸君,你独特吗?想来答案必是肯定的。那么你就默认了“一样的衣服也可以包裹个性 的灵魂” 。斯大林曾说: “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装饰自己
13、,乌鸦毕竟是乌鸦。 ”并非每个人都是行 为艺术家,需要通过怪诞的行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以扼杀个性思想为理由推翻校服的论调从根本上就 立不住脚。校服只是一件衣服,思想的提升需要个人通过学习、实践实现,而不是通过穿多么个性的 衣服来实现。真正的个性展现,不在于不穿校服,而在于能够口出独立观点,脑有新思想。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个细节值得我们玩味:在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学生们依旧穿着“蓝天 白云” 因为校服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青春印象。 在我看来, 校服在解决了太多现实问题的同时, 又安放了大多数人的青春情怀。故而,请珍惜校服,在适度改革中把它传承下去,让它装点更多人的 青春芳华。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模板点评】 作者针对材料中提到的一些学生对校服的看法,在文章开头便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论 证形式采用分论点式,每个分论点单独成段,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同时,每个分论点采用对偶句式, 非常整齐。在论证主体部分,作者先论述校服承载青春,永远不落潮流,名人名言信手拈来;然后围 绕材料中提到的仪式感进行论述,认为可以通过适度改革增加校服的仪式感;最后以设问的形式,论 证了学生个性的表达与校服无关,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