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地理学法指导:高考倒计时系列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频考点!高考地理学法指导:高考倒计时系列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频考点! 考情分析 年份试卷 命题情景 命题规律 20 19 卷 考查我国北方大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主要考查植 被的生态功能、 人 类活动造成生态 破坏的原因、 危害 及生态保护措施 等 20 18 卷 考查种子的保存条件及面临的安全威胁 卷 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 卷 考查洞庭湖区的“堑秋湖”活动对候鸟的影响 20 17 卷 考查东北地区引入怪柳绿化造成的生态破坏 卷 考查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差异 卷 考查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湿度造成差异的原因 20 16 卷 考查渔业
2、资源枯竭的原因与保护 微专题知识体系 必备知识 一、森林 1生态功能 (1)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强,空气中水汽充足,云量多,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 化小;气温年较差小)。 (2)美化环境。 (3)稳定大气成分。 (4)涵养水源(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和地下径流)。 (5)保持水土(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截留大气降水)。 (6)调节径流雨季,下渗增强,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地表径流减少;旱季,地下水补给河 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7)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吸附大气的烟尘、吸收污染物质、释放出氧气)。 (8)繁衍物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9)
3、防风固沙(森林的垂直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记忆口诀水气净美物尘沙。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等。 (2)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如原始植被改成经济型 植被。 3影响危害 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 加剧;旱涝灾害加剧;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减少等。 4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监测。 (3)严禁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开垦。 (4)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计划开采,采育结合、调整林
4、区经济结构;植树造林, 建设人工林;建立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二、草场 1生态功能 同森林。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火灾。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3影响危害 导致气候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草场退化;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种类)减少;造成土 地荒漠化,形成沙尘天气。 4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过度放牧和开垦。 (3)实行禁牧、轮牧制度;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合理放牧,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建立饲料基地。 三、湿地 1形成条件 (1)纬度高
5、,或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地势低洼。 (3)来水丰富。 (4)多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生态功能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3破坏原因湿地萎缩、湿地污染 (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冰川退缩,水量减少。 (2)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排水开荒、各种建设占用、植被破坏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4影响危害 气候恶化,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影响 人类身体健康;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
6、生物种类减少;湿地矿化度升高,水质变坏。 5治理措施 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停止围垦,退耕还湖或还沼;疏通河道与湖泊;严禁各种建 设占用湿地资源;流域上游建设水土保持林;引水入湖;严禁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建立湿地自然 保护区;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严禁森林、草地破坏等。 四、野生珍贵物种(鱼类和动物)保护的分析思路 1生态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的寿命、自然灾害、沿途某种地理事物的阻挡。 (2)人为原因: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某种生产 活动导致野生物种栖息地遭破坏,供觅食、栖息的水域
7、日益退化;水利工程堵塞了繁殖交流的通道, 使基因交流困难。 3影响危害 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给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导致 生态环境恶化。 4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建立大自然保护区,专门留出或建立生态通道, 以增加繁殖场所和交流渠道;禁止过度捕捞,实行禁渔期制度;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 放养种苗等;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五、某区域生物入侵的分析思路 1形成原因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 象。外来入侵物种具
8、有的特点有:生态适应性强,耐性强,入侵潜力大;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传 播能力强;对资源的竞争能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能力强;缺乏天敌;当地利用的较少。 2影响危害 (1)会挤占其他物种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资源,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破 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会减少其他植物土壤的水分及营养成分。 (3)会妨碍其他物种的生长,导致物种结构变化。 (4)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治理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公布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方法清除或控制其繁殖。 (3)把外来物种进行加工利用。 (4)培育外来物种的天敌。 (
9、5)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技术,有效防御外来物种的入侵。 六、土地沙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动力条件:多大风。 物质条件:植被少,土质疏松,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根本)。 过度樵采(最主要方式)。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 2影响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影响农牧业生产。 (2)造成土地裸露,形成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3)掩埋村庄、道路、各种交通线及水库和灌渠,影响经济的发展。 (4)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干旱,湿地萎缩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治理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10、,提高人口素质。 (2)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绿洲区):改进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 种。牧区:减少水井的数量。干旱区:加强水资源上、中、下游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 (3)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最有效的措施)。.绿洲外缘:封沙育草;.绿洲前沿:乔、灌木结合; .绿洲内部: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好现有植被,严禁砍伐植被。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法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 田被风沙侵袭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成活。还有石方格沙障法;建 设阻沙工程高立式挡风墙。 (4)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合理放牧;适度开垦;
11、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草);建设人工草场。 (5)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推广省柴灶。 (6)工、矿建设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七、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土质:土质疏松或岩石破碎。 植被:植被稀疏。 (2)人为原因:人口剧增;陡坡开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 2影响危害 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下 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调洪蓄洪能力减弱,进而诱发洪涝灾害;形成沟谷,破坏土层 结构,影响交通和耕种;涵养
12、水源能力下降,水资源缺乏;影响航运;水质变差,水生生物减少。 3治理措施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平整土地,改坡为梯,严禁陡坡开垦;修建鱼鳞坑或蓄水池,减小流速, 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沟谷处打坝淤地(建坝阻挡水流,泥沙淤积,形成肥沃土地;减少下游洪涝 灾害发生;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缓解人地矛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益);修建排水渠等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等。 八、土壤(次生)盐碱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或者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
13、水,围垦养殖 导致的海水入侵(海水倒灌)。 2影响危害 河水、地下水、湿地咸化,盐度上升,水质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附 近表土盐碱化, 土地肥力下降, 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 生物多样性减少; 腐蚀各种建筑设备。 3治理措施 (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拦水、防渗等。 科学灌溉。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旱季利用井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分降低;同时可增加地下水蓄水容 量,有利于缓解夏季洪涝灾害。 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进行围垦养殖。 (2)农业改良措施:改良耕作,采取轮作、间种套种等措施;地膜覆盖。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碱、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种
14、草。 九、石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坡度陡;降水量大且集中;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土层薄。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陡坡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结构;过度开垦与过度 放牧;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开矿、建厂、修路等各种建设。 2影响危害 造成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影响农业产量与质量,缩小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3治理措施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禁陡坡开垦和过度砍伐;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 量;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如选择免耕 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生态移民;土壤移置搬迁(喀斯
15、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经济补 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 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提高农民 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 原) 。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
16、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 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 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 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
17、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 旺盛。 (2)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 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 率;
18、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 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 ;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 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 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19、: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一、规律方法 伴随十九大把 “绿色” 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将变的愈发趋热。 其考查方式主要以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环境问题,考查其成因和解决措施。因此,在 备考复习时,运用综合思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立足于可持续发展,针对原因提出相
20、对 应的解决措施。 1 利用区域认知分析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 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 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2巧用综合思维突破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原因 3遵循人地协调观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 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
21、 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 毁林开荒退耕还林; 围湖造田退耕还湖; 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 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 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二、典例分析 命题视角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建设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22、该沙丘位于毛 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13 题。 1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 B C D 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较少 A B C D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图中显示,该固定沙丘深度越 大,土壤含水量越高;68 月份土壤含水 量低 深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高浅层土壤 含水量,深层土壤含水量。68 月含水量 (%)
23、明显小于其它时间68 月土壤含水 量 信息:图中 68 月,该固定沙丘土 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其他月份 68 月毛乌素沙漠地区正值夏季,气 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 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 信息:维护毛乌素沙漠生态安全的措 施,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该固定沙丘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 持稳定”应维护自身的生态稳定,使其自 然演化,减少人为干扰 尝试解答 1._C_ 2._B_ 3._D_ 三、试题链接 新疆和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灾害多发,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沙进人退的 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读新疆和田地区示意图和和田地区沙漠化 土地的成因
24、类型表,回答 13 题。 沙漠化土地成因类型 占沙漠化土地面积比重/% 农垦后不注意环境保护 44.85 不合理使用水资源 40.05 风力作用使沙丘入侵 15.1 1新疆和田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过牧过垦,土地退化加剧 B修路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C城市扩大,非农用地增加 D动物迁徙,踩踏啃食草皮 2新疆和田地区土地沙漠化形成的物质条件是( ) A极度干燥的沙漠气候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质地疏松 C春季多大风天气,风力作用强 D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 3下列措施有利于防治和田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是( ) A兴建水利工程,拦蓄河流上游来水 B城镇居民生活使用液化天然气 C扩大河流上游地
25、区农业生产规模 D大量砍伐树木,减少植物蒸腾作用 解析:1.A 2.B 3.B 第 1 题,据表判断,和田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成因主要是农垦后不注意环境 保护。因此,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和田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第 2 题,土地沙漠化形成的物质 条件是地面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属于土地沙漠化的基本 条件。春季大风日数多且风力作用强是土地沙漠化的动力条件。第 3 题,城镇居民生活使用液化天然 气,可大大减少对天然林木的樵采,遏制土地沙漠化的加剧,B 正确。兴建水利工程,拦蓄河流上游 来水,则流入下游地区的水量减少,会加剧下游地区的沙漠化,A 错误。扩大河流上游地
26、区农业生产 规模,会使水资源消耗量增大,加剧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C 错误。大量砍伐树木,是造成土地沙漠 化的重要原因之一,D 错误。 【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 1(2018课标全国)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 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 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 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 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
27、割芦苇的积极性。 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_ _ 2(2018课标全国)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水一片天, 枯水一线天” 是鄱阳湖真实写照。“堑秋湖” 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 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 月份一些以水生 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 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 至次年 1 月, 碟形湖水干鱼尽。 3 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_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
28、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 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 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_ 4材料同【真题检测 2】 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_ _ 二、命题规律 例题解答 1. 【自我解答】 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 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 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 物多样性。 2.【自我解答】 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
29、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解题反思】 1如何分析生态环境的生态作用 思考角度: (1)考虑生态环境正常的生态功能。 (2)考虑生态环境破坏后,或者生物灭绝后造成的生态危害。 (3)考虑新的生态环境与旧的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差异。 (4)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3.【自我解答】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 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 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 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 区。 4.【自我解答】 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的小鱼等方式, 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 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充。 【解题反思】 2分析归纳生态保护措施 思考角度: (1)宣传意识。 (2)法律监督。 (3)严禁破坏。 (4)人为保护: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等。 (5)保护性开发。 (6)经济补偿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