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凝血活性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促凝蛋白血小板内皮细胞促凝功能抗凝蛋白纤溶蛋白内皮细胞抗凝功能凝血活性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促凝蛋白血小板内皮细胞促凝功能抗凝蛋白纤溶蛋白内皮细胞抗凝功能血血栓栓倾倾向向凝血活性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促凝蛋白血小板内皮细胞促凝功能抗凝蛋白纤溶蛋白内皮细胞抗凝功能出出血血倾倾向向易栓症的定义易栓症的分类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及确诊易栓症的防治由于抗凝蛋白、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缺陷由于抗凝蛋白、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缺陷或因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易发或因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类疾病。生血栓栓塞的一类疾病。易栓状态下机体对于环境的应
2、变能力被削弱易栓状态下机体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被削弱 但不一定会引起临床损失,所以只是风险因素但不一定会引起临床损失,所以只是风险因素AT,PC,PS缺陷的病人临床表现不同=风险因素 或许只需一种风险因素存在时会引起血栓形成 联合风险因素 遗传性的:FV Leiden 突变+某一抑制物缺陷 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如LA中低度风险 杂合子F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高F水平高风险 杂合子AT,PC,PS缺陷,纯合子FV Leiden突变极度风险 纯合子AT,PC,PS缺陷,高胱氨酸血症FV Leiden突变 基因突变导致V因子506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 突变位点正是APC灭活活化V
3、因子的作用位点 会抵抗APC的剪切作用 分为纯合子和杂合子两型FV Leiden突变V因子仍保持促凝活性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凝血酶原20210位点一个核苷发生G A转变 突变不影响正常凝血酶原的合成 突变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升高 突变患者血浆凝血酶原含量升高F水平升高 F水平升高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先天性易栓症 获得性易栓症1.1.遗传性抗凝血酶遗传性抗凝血酶-IIIIII缺乏缺乏(AT-IIIAT-III缺乏缺乏)2.2.遗传性蛋白遗传性蛋白C C缺乏缺乏(PCPC缺乏缺乏)3.3.遗传性蛋白遗传性蛋白S S缺乏缺乏(PSPS缺乏缺乏)4.4.遗传性活化的蛋白遗传性活化的蛋白C C抵抗
4、抵抗(APCAPC-R)-R)5.5.遗传性肝素辅因子遗传性肝素辅因子-IIII缺乏缺乏6.6.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7.7.纤溶酶原缺乏纤溶酶原缺乏8.8.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特点:临床表现:静脉血栓栓塞 自发的或不明原因发作 通常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首次发病通常在年轻时 具有发生血栓的家族史 反复发病(活化蛋白C抵抗的病人此类特点不明显)1.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2.妊娠和口服避孕药妊娠和口服避孕药3.围手术期和外伤肥胖围手术期和外伤肥胖4.肿瘤性疾病肿瘤性疾病5.糖尿病糖尿病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7.肾病综合
5、征肾病综合征特点 无家族史 与下列因素有关 诱发性临床事件,如:创伤,妊娠,手 术,制动,年龄等 伴有其他临床疾病,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 狼疮抗凝物和抗磷脂抗体 患者女,双耳廓明显坏死,病理切片检查发现明显的血管梗塞灶,询问病史得知该患者有3次流产史,2次死胎史,抗磷脂抗体检查结果发现:抗心磷脂抗体IgG、IgM、IgA均为强阳性,狼疮抗凝物阳性获得性抗活化蛋白C阳性 抗磷脂抗体(APA)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磷脂的作用产生抗活化蛋白C现象,进而引起抗磷脂综合征1.自发性血栓形成2.轻微诱因(如妊娠、分娩、久坐)而致静脉血栓形成3.复发性血栓形成4.少见部位静脉血栓:下腔静脉、肠系膜静脉、脑
6、、肝、肾静脉等5.初发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的年龄较轻6.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7.正规抗凝治疗中发生血栓8.习惯性流产和胎死宫内9.双香豆素性皮肤坏死10.新生儿暴发性紫癜使用恰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使得对有不断增高的血栓形成风险的病人识别变为可能 此类检查结果与病情不存在量化关系 多数实验室进行“实验组合”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可以分为:首选实验,补充实验和附 加实验首选实验 AT activity Protein C activity Protein S activity APC-Resistance LA screening补充实验 AT antigen Protein C antigen Free
7、PS antigen Total PS antigen LA confirmatory assay APA Factor V Leiden附加实验 Prothrombin mutation Elevated coagulation factors Less common一、一、AT-III、PC和和PS缺乏缺乏(一)方法(一)方法1.抗凝蛋白含量:抗原测定抗凝蛋白含量:抗原测定2.抗凝蛋白功能:活性测定抗凝蛋白功能:活性测定3.基因分析基因分析(二)分型(二)分型 I型:抗原和活性均降低型:抗原和活性均降低 II型:抗原正常、活性降低型:抗原正常、活性降低(三)判定纯合子或杂合子(三)判定纯合
8、子或杂合子抗原、活性和基因抗原、活性和基因二、二、APC-R(一)方法(一)方法1.APC敏感比值敏感比值(APS-SR)APS-SR=APTT+APC/APTT-APC2.因子因子V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多态性研究(二)判定(二)判定纯合子或杂合子纯合子或杂合子基因分析基因分析标本采集至少在最近一次血栓发生3个月后 以下情况不适合做确诊实验 血栓发生期间 妊娠期,或产后3个月内 接受雌激素治疗或L-天门冬氨酸酶治疗期间 肾病综合征,肝病,DIC,或任何炎症状态下一、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长期制动、外伤、感染、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等。二、诱因无法避免时,处于血栓形成危险,如需接受手术、妊娠,分娩等: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治疗三阶段治疗三阶段一、急性期即时治疗:控制血栓进展,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二、急性期近期治疗:预防肺栓塞三、长期治疗:防止血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