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开放性试题特点及答题方法中考的考查命题方式从原本侧重知识记忆转变为侧重学生的学科素养及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练习与指导,适应中考命题方式的变化。一、中考变革下的试题变化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对初中教学的引导,一方面坚持贯彻国家意志,积极渗透和贯彻核心价值的考查;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情境创设的考查。考查方向确定决定了命题方向。据此,重庆市出台了中考命题指要,教育部出台了中考命题评价规定第20条规定,“命题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国家考试中心老专家杨宁一教授审查重庆中
2、考命题时提醒,重庆命题要求扩展知识范围,由45课到60课增加到明年的90课,要减少题型数量,扩大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了解近2年我市中高考政策的变革,我们要顺势而为,适应改革,除了课堂上讲述历史知识时更加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外,对于学生来说,需要重视并了解试题的变革,找到突破点,作为初三毕业班历史老师更好指导学生作答,重视答题方法指导。中考考试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组成,材料题又细分为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材料论述题,难度逐层上升。经过学习了解,可以发现命题方向改革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择题从简单机械记忆为主变为更多考查历史分析能力考查背景基础知识点的比例明显下降,这方面
3、多体现在选择题中,需要分析题干有效信息或者综合多方面信息才能得到结论的题目增加了。如2021年重庆A卷13题,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联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此题正确率只有64%,根据1918苏俄面临国内外两股敌人的革命,保卫新生人民政权成果,自然推理得出D。如B卷4、大足石刻养鸡女形象,刻画小鸡跟着母鸡争夺蚯蚓的情节,根据关键信息,选出B,反映深厚的生活气息。如福建中考卷选择题明清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没有进行印刷。四库全书
4、动用了4千名写手,抄写了七套;永乐大典两千名写手只抄了3套,后大多失传。材料说明印刷术A、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B、既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中国C、使用和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只影响了世界,没有影响中国此题要求学生懂得从题干中寻找关键信息,如“没有进行印刷”“手写”等,体现这两本书都没有使用印刷术,然而在关注问题的“材料说明印刷术”,说明要从材料里的信息来回答有关印刷术的情况。所以如果学生没有看懂题干或者没有认真审题要求以材料来说明印刷术,就会答成A,也就是按印刷术的作用来答,这样就与题目背道而驰。而选项B和D都不能从题干中得出,只有选项C体现明清时期并没有全部使用印刷术,说明其使用和改
5、进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从材料寻找答题关键信息的能力,只靠死记硬背就会出错。所以一线老师就需要更多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技巧及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辨析题由简单的判断历史事实转变为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思维阐述观点重庆中考题判断题明年会取消,改为辨析式的选择题,也会出现象福建一样扩大开放性的材料辨析题。这种更开放的答题方式变革,要求学生从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来回答,更多地要求逻辑思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历史观点,体现对学生辩证思维培养,即提高了答题灵活度也降低了靠机械记忆答题的机会,提升了对学生理解的要求。例题:无论这位皇帝开凿运河是何目的,他迷恋江都的美景,想要龙舟泛河,享乐江南的私欲是
6、无法排除的原因。历来人们对长城的赞美很多,然而对运河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在中国的地图上,长城和大运河,刚好组成汉字的“人”,这一刚一柔的两大杰作,一个(长城)是为了阻碍,一个(大运河)是为了沟通。摘编自葛俐杉编著隋朝与大运河(1)根据材料,指出双画线部分说的“这位皇帝”是哪位?(2)你赞成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象高考题的味道,答案赞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虽然可能有隋炀帝满足私欲和巩固隋王朝统治的目的,但起到沟通南北交通的主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得出大运河是为了沟通的观点是对的。不赞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的私欲,巩固隋王朝统治,所以
7、说大运河开通是为了沟通的观点是错的。不赞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的私欲,巩固隋朝统治。虽然有起到沟通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但说大运河开凿是为了沟通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以上答案就是根据现在中考改革形势下的答题要求变化的。让学生能够以更开放的思维角度来答题,即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历史知识点,又考查学生能否懂得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观点阐述。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实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记忆,还要求学生掌握史实的两面性。3、材料已转变为对提取有效信息及结合课本知识等情境创设方式答题的考查材料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简单考查历史事件名称,背默历史作用、影响、
8、意义等改为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甚至要求联系现实,说出感悟的考查方式。无论考题的灵活性还是问题的深度都有很大提高,还涉及历史专业名词和素养考查。例题:材一 大陆军是华盛顿大军的支柱,主要由民兵构成如果没有这些民兵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花费总共约580万美元,而人民在战争期间共购买国债700800万美元。卡恩斯美国通史材二 两天后,众多巴黎市民攻占了巴士底监狱。市民的行动激励国民议会制定法律废除了封建特权,并通过了人权宣言阻挠了国王想要发动政变的企图在瓦尔密阻挡了侵略军的步伐。哈曼世界人民的历史材三 1947年毛泽东在其领导下的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农民中大多数
9、人对共产党的支持隨之而起。他们相信,他们是在为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解放全中国而战。在人民的支持下,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到1949年夏季,国民党将军和士兵纷纷投奔共产党。摘编自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1)写出材料一中“战争”的名称。依据材一概括美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2)材料二中“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在法国革命中有什么地位?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法国人民在革命中面临的任务和美国人民有何不同?(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将士和士兵纷纷投奔共产党”的原因。上述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什么?答案:(1)美国独立战争。积极参军,购买国债。(2)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法国人民面临
10、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美国人民的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反殖民战争。(3)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得到人民的支持,壮大了自身的力量,三大战役扭转了战局。人民。(1)(2)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归纳材料的答题能力,(3)问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基础上结合课堂获得的知识来回答,充分体现中考变革中减少死记硬背的要求,而对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等体现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能力提出的要求。4、材料论述题最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通过材料提炼历史观点,加以论述。材料论述题的难度是最大的,也是最契合中考改革,考查关键能力,结合历史学科素养要求的题型,以答题角度多,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联系现
11、实,寻找发展规律等各方面的能力。例题:材料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股份突然暴跌,随后银行关门,工业部门无力售出产品,便停止生产,开始解雇工人。在西方,萧条的后果形式各异英美两国希望使其货币贬值,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多资金;英国将关税提高到100%的高水平;西方大国都在忙着推销自己,却又不想购买别国的商品。在东方,日本开始谋划战争,把征服邻国作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难,蒋介石先生寄希望于西方为中国主持公道,而西方自顾不暇结果出现“轴心国集团”、出现了集中营差点毁了我们的幸福。摘编自伯恩斯西方文明史(1)材料中“日本在中国东北发难”指的是中国哪一历史事件?(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
12、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答案:(1)九一八事变;(2)评分标准:一等(810分):围绕主题,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8分)。二等(47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36分)。三等(03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3分)。示例:观点一: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共生才能共赢。(2分)观点二:从全局观念出发,才能从容应对挑战。(2分)观点三: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2分)材料论述题要求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提出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观点,通过材料内外的相关史实进行议论文式的评析论述,要求逻辑清晰地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再对观点进行升华,
13、联系观点进行总结。从以上例题看出,中考通过命题方式改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要求和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有了较大突破。命题考试改革推动课堂教学变革,是新高考为什么考决定了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我们的初中历史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修改完善之中。这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对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加以指导。二、针对中考命题方式变革的应对措施1、选择题的唯一性(1)审关键定出时空,抓材料主旨及关键词。(2)忆考点将题干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机联系。(3)定选项排查信息,选择最佳选项。(4)验答案代入、反问法。2、辨析题的思辨性辨析的材料一般将短,要求就材料观点或结论进行判断及解释,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
14、能力,答题可以有一定的模式:(1)先判断对错,表明态度,再说明理由。(2)说明理由应从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支撑或反驳观点;(3)要求逻辑清晰,使用历史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史实的本质或事件之间的联系。3、材料解析题的历史能力及技巧材料解析题由几则材料组合而成,题目设置层层递进,难度逐渐提升,答案之间相互关联。由此,答题中审题很关键,如看到“根据材料概括”,就证明答案肯定在材料中,无须从教材中找;看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案需结合材料有效信息与教材结合起来回答;如果是“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设问和答案中会有铺垫。我们在平时为学生做好“一读二看三找四答”的训
15、练,一读指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二看指看头尾、明确材料意思;三找指找关键、找联系、找相关处;四答指答到准确的落点,体现命题的意图,调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且灵活多样,达到应对历史素养和能力考查的目的。4、材料论述题的综合素养要求材料论述题的组成变化越来越多,不仅局限在文字材料、数据图表、图片等也加入其中,考查能力要求提升是历史关键能力、必备技巧和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所以我们平时多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提取有效信息、把教材当成材料、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述等各种能力训练,学会提炼历史观点、总结历史规律等。答题技巧第一、二步与材料解析题一样,第三步锁定观点要求阅读并概括材料大意,针对大意提出问题、将精读
16、材料找出的答案升华为具有规律性、普世价值的观点,第四步从材料内外各找一个符合观点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述。三、展望中考改革方向根据高考中考的文件要求,将来的历史教学就要秉承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渗透和贯彻核心价值,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在课堂情境创设环节、课下练习及试题考查环节锻炼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理念,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系列历史素养训练,成长为更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时刻关注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试题答法指导培养符合国家中高考各方面素养和能力,让学生成为既能考高分又有高素养的现代化人才。我辈责任在肩,矢志不渝。四、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建议1、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完成国家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2、了解国家发展大势和中考改革方向。3、加强审题和表达能力的培养。4、注重培养历史课程素养,加强比较、分析、批判、运用等高阶思维训练。5、扎实教学,将九年级教学与第一轮复习相结合,每课做好基础知识填空,把笔记落实到教材的对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