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613374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2.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

2、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3.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

3、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成为正统思想C.中国佛教取代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本土化5.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6.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

4、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B.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C.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D.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7.明代甘薯疏记载:“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收数十石,数口之家,只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有何不可。”农政全书总结甘薯的价值为“十三胜”,认为其“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由此可见,当时( )A.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甘薯起到了救荒备灾的

5、作用D.美洲高产作物被广泛种植8.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9.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初是地方祭祀活动,后演变成全希腊的竞技运动会。希罗多德曾记载道:“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有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当他准备赛跑时,其他竞技者却不让他参加,说他是一个外邦人,直到亚历山大证明自己是希腊阿卡亚人后,其他运动员才

6、承认了他的比赛资格。”古代奥运会的这一规定( )A.利于增强希腊的民族凝聚B.加剧了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C.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D.推动了城邦居民的政治平等10.花拉子米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11.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

7、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2.有学者这样总结18世纪前期法国印刷业的发展和书籍的出版情况:神学书籍的数量不断下降,而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书籍数量增加,图书馆、阅览室、租书店这些公共机构数量井喷,使得公众能够阅读书籍。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法国( )A.不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对印刷业进行革命性改革C.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D.社会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13.下图是15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其中,英语、西班牙语排位

8、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将以下各语言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以百万计)A.语言发源区域人口出现增长B.侵占邻近土地出现人口增长C.海上入侵和殖民定居的推广D.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推动14.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85年猛增到1160万,到1993年已经有1890万。这说明(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15.读如表相关信息。材料可用于说明( )国别作家作品出版时间特点英国康拉德台风1903年都选取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

9、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美国克里斯蒂加西亚猎猴2003年古巴玛尔塔罗哈斯黄色行李2009年A.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B.近代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C.近现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增多D.拉丁美洲是华工主要流散方向1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的特色与其价值对应正确的是( )A.长城、运河等遗产沟通南北的经济与文化B.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彰显文化传承C.西藏布达拉宫等边陲明珠见证商业精神D.敦煌莫高窟等丝路宝藏明清时期文明见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17.【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12分)材料一“大一统”是对理想中的以“天子”为核

10、心的“天下”秩序的高度概括。“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服事制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主导着中华大地的人群从分散走向凝聚,不断壮大,“滚雪球”一样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导着疆域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国”一词,也由最初指称狭小的“王畿”,秦汉以后指称以“郡县”代称的中原地区,也像“滚雪球”一样拓展,最终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成了多民族国家清朝的代称。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分分合合、人群不断凝聚、疆域持续凝聚拓展,为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终由传统王朝国家发展为近现代主权国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材

11、料二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秦、汉、隋、唐、明等为代表的农耕王朝的“大一统”观念依然具有局限性,清朝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曾经对前代的治理思想和实践做过如下评价:“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

12、为夷狄。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也是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之所以持续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不断发展并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与局限。(8分)18.有同学研究清代人口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年份人口数量(万人)备

13、注康熙二十年左右(1681年)9000一10000推测值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废止人丁编审,进行人口统计乾隆七年(1742年)159801551乾隆八年(1743年)164454416乾隆九年(1744年)16680860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01013344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乾隆下旨严统人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182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7086376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42965618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75042916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77554431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7981

14、6070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4据清实录材料二以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摘自【清】洪亮吉治平篇材料三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金闾商贾云集,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

15、禁之何益于治。摘自【清】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人口问题的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代人口问题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小说等文艺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 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

16、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被称为“唐风时代”的原因。(4分)(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日本民族的特点并简析其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

17、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

18、仁。”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孔子的财富分配观异同。依据所学说明其成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兄弟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为父子间小家庭的观念,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随之变化,故选B项;夏禹死后启继位,“公天下”到“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都有利于保障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排除C项;“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体现不出“优胜劣汰”原则,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等信息可知,自然条

19、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得扬州、雍州、荆州等地出现了独具风格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中原市场逐渐形成,排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与诸侯割据关联不大,排除B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3.答案:D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所以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失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提示特点,没有谈到美目的,排除4.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

20、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佛教与儒家思想并不是逐渐趋同,排除A;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故B项和C项排除。5.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对于归附的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集中安置、内部自治的羁縻政策,这一做法基本沿袭借鉴了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理念,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便利民族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体现在典章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材料所述“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不符合

21、这一主题,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膨胀等密切相关,排除B项;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尤以中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开发”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但在中国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故B项正确;“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22、”只是强调了对西方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未体现“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故C项错误;“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7.答案:C解析:考查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则此种亩收数十石,数口之家,只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具有救灾备荒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重点讲述了甘薯的作用,“因地制宜”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A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讲述甘薯的作用,仅从材料

23、无法判断D项,故排除。8.答案:D解析:据材料“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可以看出,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将会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民重建战后新文明的秘诀。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辜鸿铭只是指出了中国传统文明在一战后对西方人的价值,而不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绝对肯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明的评价,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其材料未强调西方文化,排除C项。故选:D。9.答案:A解析:古

24、代奥运会作为全希腊的运动会,只要求希腊城邦的公民参加。这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故选A项。其余选项均与题干不符。10.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表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11.答案:C解析:A.本题要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引起英国茶叶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寻找主要原因应该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角度考虑,故A项错误;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涉及到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C.17世纪至18世纪中后期,由于殖民扩张,世界贸易有了较大发展,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方便

25、,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C项正确;D.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D项错误。故选:C。12.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书籍出版的变化、图书馆和书店面向大众,这些现象使得公众能够阅读书籍,有利于法国思想文化解放,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结论,排除A项;印刷业是经济领域的内容,而材料体现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没有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C解析:从英语、西班牙语排位可得出,这两种语言都较为靠前,反映出当时使用的人较多,结合当时的时间可得出主要是受到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影响,较多的地区都成为英

26、国及西班牙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C项正确;人口增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D项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14.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知,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难民人数大幅增加,并非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为战争等原因产生的,难民问题并非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西方列强通过种种手段欺骗华工出国,出国的华工辗转流散到拉丁美洲,因此材料中的文学作品都

27、以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就是这一事实的反映,B项正确。16.答案:B解析: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可体现传统社会思想、政治特色等文化价值,故彰显文化传承精神内核,B正确;长城是东西走向,故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无关,A错误;布达拉宫是文成公主入藏的行宫,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而不是商业精神,C错误;敦煌莫高窟是十六国至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稀有文化宝藏,而不单单是明清时期的文明见证,D错误。故选:B。17、答案:(1)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大一统”观念。(2)特点:皇帝成为“大一统”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原地区凝聚为一

28、体;“五方之民”演变为“华夏”(中国)与“夷狄”的二元结构;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局限:强化“华夷中外之分”。解析:(1)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素养。根据材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历史背景可知,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的原因为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和“大一统”观念。(2)根据材料“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可得出大一统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可知,大一

29、统思想的局限是强化“华夷中外之分”。18.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清代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材料二描述的是生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对生存资源带来的挑战;材料三呈现的是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的影响。(2)原因: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赋税政策的调整,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高产作物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3)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应注意其主观性和艺术描写的夸张性。解析:(1)根据材料“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可分析出材料一体现的是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清代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根据材料“

30、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可分析出材料二描述的是生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对生存资源带来的挑战;根据材料“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可分析出材料三呈现的是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的影响。(2)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结合摊丁入亩可分析出赋税政策的调整,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结合玉米、红薯的传入可分析出高产作物的推广;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3)根据材料“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可分析出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应注意其主观性和艺术描写的夸张性。19.答案:(1)这一时

31、期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传统习惯和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改造吸收来的唐朝文化。(3)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在国家中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跨越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可概括出,这一时期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32、2)根据材料三中“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等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传统习惯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改造吸收来的唐朝文化。(3)特点,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天皇的地位、实现了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作用。20.答案:相同点:不同阶层对待财富态度不同。统治者应以维护国家秩序而不是积累财富为目的。承认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正当性。不同点: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

33、同阶层对财富的态度。孔子从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成因:柏拉图不满于城邦政治,构建理性的理想国。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解析:第一小问相同点,“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两位哲人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态度是相同的;第二小问不同“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同阶层对财富的态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孔子从仁义利的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第三小问原因,“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柏拉图不满于当时城邦政治,着力构建理性的整治蓝图;孔子生活在没落的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