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6年宏观经济政策年宏观经济政策 小组成员:小组成员:钟照苇钟照苇 叶明叶明 金杰金杰 陈天颖陈天颖 钟贵山钟贵山 刘林刘林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总量的功能总量的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调节经济调节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总量的功能总量的功能 中兴财政政策中兴
2、财政政策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年的宏观调控 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经济形势变化的特征经济形势变化的特征 1984年,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15.3%的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8%,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3.8%。198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市场物价上升,有些商品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同年,新成立的中央银行发布了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造成了1984年底以后的信用膨胀和货币发行失控,直
3、接导致了1985年零售物价指数(RPI)和消费物价指数(CPI)分别高达8.8%和9.3%的通货膨胀,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二个高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增大,全国城乡投资比上年增长38.7%,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2.8%。1985年实行了货币、信贷“双紧”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同比仅增长16.7%,GDP增长率也随之降低到8.8%,成为波谷。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针对针对1984年的经济过热,当年年的经济过热,当年11月,国务院要求各地月,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财政方面,从各部门严格控
4、制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财政方面,从1985年初开始,强调必须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年初开始,强调必须严格控制财政支出。1986年年月,国务院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新核定财政收支,月,国务院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新核定财政收支,压缩开支,量入为出。信贷控制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开压缩开支,量入为出。信贷控制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开始建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调控手段,如建立始建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调控手段,如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操作实战经验,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操作实战经验,在调控力度把握方面失当,在调控力度把握方面失当,1985年货币、信贷年货币、信贷“双紧
5、双紧”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被迫改为比较宽松的政策,取消了对专业银行贷款规模被迫改为比较宽松的政策,取消了对专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指令性控制。的指令性控制。经济增长趋势过热这次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信贷失控和货币投放过度造成的.事实上,1984年的货币过度投放主要是由当年全国信贷计划会议提出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决议后,引发各商业银行纷纷抢贷的结果。但除抢贷外,各种政府的行政命令贷款也是当时计划外贷款形式之一,计划信贷的突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时,价格改革对货币量的投放过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价格改革是一个英明的举措,
6、但却形成了当时的“双轨”价格体制的局面。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作为两种不同的价格是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形成的:行政权利和市场机制。双价格体制下,政府要给企业一定的货币量,对企业进行货币补贴,但补贴的多少政府官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企业的工作重点不是加强市场竞争能力,而是加强和政府的联系。对企业补贴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则必然要增加。我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轨制弊大于利。当时的双轨制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19841986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 1985年:政府动用国家外汇储备缩小购买力缺口,回笼货币;严格限制信贷规模,调整银行贷款利率,压缩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限期收回1984年第
7、四季度超额发放的贷款。1986年开始实施“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指标,允许各专业银行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决定贷款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信贷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在发放50亿元贷款给各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其下属各地分行,动用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1984阶段,总体上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
8、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财政政策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851986年)。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
9、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渡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方面过渡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的政策搭配,即“紧紧”的货币政策与的货币政策与“紧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
10、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压缩社会总需求。对8486年宏观调控的简评 本次宏观调控仍然是处于短缺时代的宏观调控,大量运用行政手段,缺乏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另外,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尝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由于没有经验,不够坚定,加上受当时比较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潮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相机抉择”政策。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效果来看,当时的经济波动比较大,调控效果不太理想。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强在高水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强在高水平、深
11、层次上的协调配合。深层次上的协调配合。2.改变调控中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而弱化财改变调控中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而弱化财政政策作用的做法,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政政策作用的做法,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优势,协调配合。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3.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需进一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步深化改革。4.宏观调控方式以直接的行政调整控为主宏观调控方式以直接的行政调整控为主转向以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调控政策的转向以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调控政策的被动实施转向主动实施,表明我国宏观调被动实施转向主动实施,表明我国宏观调控艺术日趋成熟。控艺术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