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开课教案 时间: 地点: 课题:六国论(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史论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2、归纳并总结文言基础知识,尤其注意重要实词。3、能够分析本文突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4、探究本文真正的写作意图,体会借古讽今的手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并体会对比论证的妙处。难点:理解本文真正的写作意图。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和圈点勾画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归纳文言基础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全面总结文言知识;在师生的问答中明确对比论证的运用。四、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苏轼行酒令”的小故事( 嬴政并吞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
2、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二、解题、作者简介1. 六国: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
3、论文?(史论文)3.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苏轼)、“小苏” (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三、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1、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答: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导致被消灭。(2)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
4、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3)提问: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4)提问:文章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
5、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5)提问: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6)提问: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答: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希望统治者改弦更张。四、总结并归纳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分组、分段落讨论,请代表发言,教师点拨。(一)第一、二小节:(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 7)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
6、 (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教师补充 非: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不对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或: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二)第三小节: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教师补充:(1分钟)得: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六、结语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七、布置作业细读、熟读全文,分段落加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