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727 * *有的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纪念鲁迅有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在读中 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的道理,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 重点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1.1.朗读诗歌朗读诗歌 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 浓的时代色彩。在
2、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 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 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 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 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 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2.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 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 “烂” “把名字刻 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3.3.体会情感体会情
3、感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1949 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 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1.预习提纲预习提纲 (1)课前收集、查阅了解与鲁迅相关的信息资料,并结合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了解鲁 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2.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 3.3.课文录音视频课文录音视频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
4、一句名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2.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 3.3.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 8383 年了年了。8383 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 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 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
5、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 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 19491949 年为纪年为纪念念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纪念鲁迅有感 。 (板书课题)生生 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4.4.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949 年 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 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
6、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 仰了鲁迅故居, “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 ”心里感慨万分,便于 11 月 1 日写了这 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 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一)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一)看视频,听课
7、文录音,谈体会。 1.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听完录音,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2.2.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1.教师强调教师强调: :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2.思考思考: :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 ”画出来。 (2)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两种人的?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画出来。 3.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
8、,读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爱与憎。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读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爱与憎。 4.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其他学生评议。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其他学生评议。 (三)再读诗歌。(三)再读诗歌。 1.1.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 1.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2.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3.男女生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2.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技巧。 3.3.学生初
9、读,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初读,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4.4.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俗话说: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只 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领悟诗中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本环节采用 了多种方式的对比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感,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 领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小组合作议一议。 1.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多种方式的
10、读,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点评诗人 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预设预设 1 1: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 迅纪念活动后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 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 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 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预设预设 2 2:采用对比手法,每一小节一反一正的对比,
11、使正反两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 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预设预设 3 3:诗歌赞颂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2.解析诗中重、难点词句。解析诗中重、难点词句。 (1)对词语的理解。 “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呢?联系所学和实际生活,说一说,两个“有的人” ,分别指 哪两类人呢? 预设:预设:前一种人指坏人,如:小偷、强盗、骗子。后一种人指对社会有用的人,如: 军人、警察、科学家。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派,他们虽然“活着” ,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 “行尸走肉” ,他们欺压百姓,行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2、,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活” :“活”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 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死” :“死”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 和怀念之情。 “骑”字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用“骑”字组词吗? 预设:预设:跨坐,兼跨两边的意思。骑马、骑手、骑术、骑兵。 “骑”字在诗中运用得很巧妙,你能说说其中的含义吗? 指导:指导: “骑”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 “摔垮” :“摔垮” :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 “垮” 作为结果,形象地表现了反
13、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字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2)对句子的理解。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设疑:设疑:这两种人分别指谁?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预设 1 1:前一种人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 命毫无价值。 预设预设 2 2:后一种人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 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小结:小结: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14、/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预设预设 1 1: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蛮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预设预设 2 2: “啊,我多伟大! ”刻画了反动派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 行了有力的讽刺。 预设预设 3 3: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俯下身子”把鲁迅先生的 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预设:预设: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 ,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 “我自爱 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
15、岩一旦喷出,将 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预设预设 1 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 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预设预设 2 2:反动派想留名“不朽” ,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 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表现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预设预设 3 3: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 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预设预设 4
16、 4: “春风” “到处” “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 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的热烈歌颂。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诗语言浅显易懂,对比强烈,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后,基本能领悟诗面意思。诗 中有些词句蕴含着特殊的含义,此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挖掘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可以更 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3.教师引导,深入内教师引导,深入内容容: : (1)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让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预设预设 1 1:前一种人是“行尸走肉” ; 预设预设 2 2:后一种人是“人民英雄” ; 预设预设 3:3: 后一种人为
17、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值得人们尊敬。 (2)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 (请各小组就某一方 面将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预设关键词:预设关键词:唾弃、憎恨、踩踏(前一种人) ;尊敬、拥戴、敬佩(后一种人) 。 (3)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4)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5)学生概括、补充。 (6)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7)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1.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 预设:
18、预设:副标题是为了补充说明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 2.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对应的词语。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对应的词语。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 A.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B.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C.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3.3.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预设:预设: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践踏人民的人 的憎恨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像鲁迅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的敬佩之情。 4.4.巩固理解诗
19、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 的人生观。此环节在学习中有意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 “永 生”的道理,塑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五、拓展认识,升华情感五、拓展认识,升华情感 1.1.谈一谈。谈一谈。 (1)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 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预设:预设: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文天祥、戚继光、岳飞、孙中山。遗臭万年的奸臣:赵 高、秦桧、和珅。 (2)结合单元
20、所学课文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对鲁迅的了解,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小组交流。 预设预设 1 1: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预设预设 2 2: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预设预设 3 3: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 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
21、化的方向。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的人 , 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英雄吧! 2.2.补充相关名人名言。补充相关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3.3.学生齐读。学生齐读。 4.4.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5.5.推荐阅读鲁迅的诗歌集推荐阅读鲁迅的诗歌集野草 ,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故事。野草 ,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故事。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本环节中安排学生积累摘抄自
22、己喜欢的 名人名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诗歌集野草 ,从课内到课 外,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引导引导: :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 1.1.请联系生活感受, 仿照本诗的对比手法, 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请联系生活感受, 仿照本诗的对比手法, 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读了本诗后的感想。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2.2.学生动笔写作。学生动笔写作。 3.3.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4.4.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互相评议。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
23、过: “就学生而言,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 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可见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 节奏明快,语言鲜明,对比强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仿写是可以做到的,因而此环 节设计学生仿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1.对比朗读,读中悟情。对比朗读,读中悟情。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 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使用对比的写法, 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 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
24、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 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怎样的人才是为人民 的人,以及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2.2.反复朗读,升华情感。反复朗读,升华情感。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 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 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 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 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 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