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拧螺丝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拧螺丝一课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工 具中的第三课内容,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让学生应用到 生活中的一课,学好这一课是学生走进生活、提高生活能力的基础。 所以本科起到了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同时在实践过程 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短,但却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实 践操作的课程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的求知欲, 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积 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但由于年龄小课堂不容易掌控,需要老师多 方法多手段控制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重视语言表达的完 整和规范性培养。
2、从而使学生从小培养一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螺丝并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工具。 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能够动手完成拧螺丝的任务。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拧螺丝方法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 探索快速安全地拧螺丝的方法 难点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拧螺丝方法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3、: 课件、各种螺丝、工具、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一辆拼装小车激起孩子的兴趣 2、出示组装小车零件的幻灯片提问组装小车需要螺丝引出本课 课题, 拧螺丝板书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活动一:观察螺丝(出示幻灯片) 1、寻找教室中的螺丝 2、出示生活中常用的四种螺丝,一字螺丝、十字螺丝、内六角 螺丝、六角螺丝。让学生寻找四种螺丝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观察螺丝头的不同。首先要求每人观察一种螺丝再在小组内 说一说螺丝的不同(提醒交流过程中要轻声细语)最后要求学生把观 察的螺丝画下来在下面并贴在下面的小组活动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找螺丝、看螺丝、说螺丝
4、、画螺丝逐级加深对螺丝的 认识和学习特别是画螺丝让学生一级一级有层次的认识这些螺丝。 活动二:选择合适的工具活动二:选择合适的工具 1、回忆身边的工具一课中学习的工具,从工具盒里拿出各 种工具一起认识并简单说一下怎样使用。 2、小组讨论这些工具中哪些是可以用来拧螺丝的? 3、为刚刚观察的螺丝找一下合适的工具(提醒大家,这些工具 都是金属做成的,并且有尖和角,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受伤,所以请同 学们在使用过程中不要随意挥动,要轻拿轻放。 ) 4、游戏挑战,每人以工具的身份找到螺丝做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游戏学生更熟练掌握选择工具,这个游戏能让学 生有高度的参与性和激起孩子的兴趣, 而且比较容易发
5、现学生出现错 误的地方,比如内六角螺丝和六角螺丝学生就很容易选择错误。 活动三:活动三:拧螺丝 1、请同学们把你观察的那个螺丝固定到木板上。 2、思考拧螺丝的过程和方法(操作的同时教师指导,在组装过 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难,有没有解决,如果解决了是怎么解决 的,如果没有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3、总结拧螺丝的方法:握住、插紧、拧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拧到木板上,很好锻炼和检验学生拧螺丝的能力, 在此也看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有的还需要锻炼,通过此活动也 让学生有了小组合作的意识,为后面组装小车奠定基础。 学生操作实验。 (操作的同时教师指导,在组装过程中你遇到了 哪些问题或困难,有没有解决
6、,如果解决了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没有 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 活动四:活动四:组装小车 小组合作组装小车。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拧螺丝的能 力,在组装过程中注重小组内的合作与思考。 展示小组的成果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螺丝和各种工具,学会选择合适的工具修理 物品。学习了拧螺丝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做一个小小维修工,和 自己亲爱的爸爸、 妈妈检查家里是否有物品的螺丝松动或掉落的现象, 并把它们维修好,最后老师提醒你,安全第一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螺丝、选择合适工 具、拧螺丝三个环节逐步学习了拧螺丝的方法和步骤。导入通过拼装 玩具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教学中使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认识螺丝, 同时利用游戏的方式既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检验同时也活跃课堂气 氛。在学习拧螺丝的方法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真实的将螺丝 拧到木板上,让学生提高操作的能力。 二、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选择合适的工具过程中应 该渗透一下工具的使用, 在后面拧螺丝过程中学生使用活动扳手时不 会用。2、在拧木板上拧螺丝过程中如果能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可能 孩子会有更多的收获,在后面回答问题时学生有更多的准备,也许会 有更好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