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940927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授课时间2015 年第一学期课题师说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与价值观】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 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想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

2、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1、教学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用教师点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工具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一课时(见 下)1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检查预习二、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

3、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 ,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出示课题】三、作者简介、解题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点拨】韩

4、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 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 “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5、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 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22、解题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转。”(上欧阳内翰第一

6、书)“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 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多媒体展示问题】【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问题二】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

7、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 ,学于余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 不拘于时 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 “余嘉其能行古道 ”,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 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

8、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 “圣人无常师”,3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 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

9、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

10、确】 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1“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 学2于其身耻师大 遗巫医乐师百不耻相师工之人士大夫之3曰师曰弟智不及巫医士大夫之子群聚而笑乐师百工之族之人观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4( 2)引导学生体味收获 ,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五、思绪拓展【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

11、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 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 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等,朗读时注意语气。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问题设计】 虽然文章说, 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 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

12、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 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 围攻 老师;学 生在 路上 碰见老师 却形 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

13、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1、背诵全文六、作业布置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5【附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今之众人()师道之不传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则耻师焉()或师焉,或 不焉()小学而大遗()士大夫之 族()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作师说以 贻之()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 古之学者必有 师()或师焉,或不焉()吾师道也()吾从而 师之()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 师伐我()(

14、 2)之:择师而教 之()古之学者()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 之利()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3) 其: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4)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 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青取之 于蓝,而青 于蓝()()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 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

15、, 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 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6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 反

16、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 19 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

17、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三起三落1. 803 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2. 806 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3. 814 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 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三贬 潮州刑史(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潮州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 兴办学校,开发

18、教育;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5. 820 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2. 古文运动观点主张 :7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新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 d u)或不焉( f u)经传( zhun )从师 (c ng)读书( d)不能( b )传道( chun )从容(c ng)聃(d n)蟠(p n)苌弘 (ch ng)近谀 (y )贻(y )冉(r n)潘(p n)长幼 (zh ng)须臾 (y )怡(y )谀( y )苌( chng)聃( d n)郯( t n)欤( y )蟠( pn)经传

19、( zhun) 贻( y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 作“学习、效法”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做“以 , 为师”讲。2、之课文中出现25 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

20、句读之不知8、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 “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 次,用法如下:、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 ,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学习古今异义古之 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

21、: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 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 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是故 无贵 无贱, 无长 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 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 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以, 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 为奇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

22、, 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9、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六)、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答:古之学者必有师。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要以 “古之学者” 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 有

23、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 “吾” 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二)

24、、分析第二段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答: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答: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0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

25、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 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 群聚而笑之(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圣人无常师

26、。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四)、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3、 这段点明

27、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原文】1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28、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29、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 如果不跟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 无论年长年幼,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

30、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 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2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 听到称 “老师 ”称 “弟子 ”的

31、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12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 喜欢古文,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