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7000209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1)杜甫,字子美,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2)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集有十四行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3)文章内容把握(主要掌握杜甫的经历以及其诗歌思想内容的变化)表1:长安十年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46755这时的政治正

2、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杜

3、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解读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

4、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

5、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

6、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总结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

7、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表2:流亡生活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55757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春望月夜北征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解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8、,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解读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

9、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总结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57759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

10、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里。作者从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解读“三吏”之二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11、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役制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

12、, 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13、。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小结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总结“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1) 鲁迅,子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

14、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 萧红,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她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

15、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3)回忆录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

16、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会更加生动、亲切、鲜活、可感。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4)文章整体内容把握 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

17、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5) 解答疑惑 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答: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

18、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6)对传主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埃德加斯诺(1) 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

19、美国,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1936年7月到达中央苏区陕北保安,成功采访了毛泽东等大批中共高层领导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毛泽东和我党苏区的“妖魔化”宣传,轰动世界。(2)关于文体 口述自传作为自传的一种,最特别的地方当然在于 “口述”。毛泽东的这篇自传就是毛泽东与记者斯诺之间的访谈整理。因为斯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毛泽东回答,因而自传中的条理是相当清楚的,但又不乏口头交谈的痕迹,以及毛泽东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发挥”,因此非常生动。(3) 关于文章思想内容 传主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是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

20、历程,反抗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面,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也就是说,本文是按照“反抗”、“学习”的双线结构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4) 研究与探讨:毛泽东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答:(1)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为争取家庭中的自由而与他的父亲抗争,这是他叛逆性格的开端。 (2)读书时,毛泽东的父亲要求他读经书,而他却读了岳飞传水浒传盛世危言等大量经书以外的作品。这些作品使得毛泽东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接触了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引发了毛泽东求学的欲望。这些都是毛泽东叛逆性格的具体体现。 (3)在求学期间,毛泽东读到了自然科学和新西学课程,政治观念逐步增强,为了表

21、示反对满清的情绪,他毅然剪去了发辫,并在武昌起义之后加入革命军。 (4)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毛泽东就组织一部分进步青年,组织了一个激进团体新民学会。 (5)毕业之后,毛泽东在政治上做了一些更直接的活动,编报纸,帮助成立文化书社,并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 (6)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历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转变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罗曼罗兰(1)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写了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

22、托尔斯泰传。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 文体常识: 评传偏重对传主的生平事迹的评价,是带有研究与评价性质的传记。写作上要求叙议结合和评传结合。(3) 关于贝多芬的评价: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4) 关于贝多芬的苦难 贝多芬遭遇的苦难:(1)出生的贫穷(2)童年的悲惨(3)双耳的失聪(4)爱情的破灭(5)身体的病弱(

23、6)侄子的无情(7)津贴的不足 面对苦难贝多芬采取的态度:(1)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2)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3)化悲痛为动力创作的力 战胜苦难的力 抗争命运的力 作者对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评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问: 怎样理解“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这句话?答: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题库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