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705062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1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人教人教版版三三年级年级数学上数学上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时、分、秒时、分、秒 【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时、分、秒,及时间的简单计算。关于“时、分、秒” 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 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 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 学时间单位“秒” ,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 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 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

2、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 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 关时间的知识。例如, “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 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 “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 分钟有多长” 和 “1 分钟能做些什么” , 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 1 分60 秒,会进行一些 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 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 ,知道“1 分=60 秒” 。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 1 秒及 1 分(60 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 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2

4、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 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 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 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 “秒” 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 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时钟有 3 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1 大格就是 5 秒。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

5、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 一步类推。 4、体验 1 秒钟 师:1 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 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 1 秒。 学生跟着时钟的 “滴答声” , 做拍手练习, 每一秒拍一下手, 看看谁拍得最准。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 1 秒, 数一个数也是用 1 秒。1 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 1 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 1 秒钟的价值)所以, 我们可

6、别小看了这短短的 1 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 1 分、每 1 秒。 5、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 12 走到数字 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 走 到 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 10 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 12 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 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3 4、小结:秒针走 1 圈,就是 60 秒,这时分针走 1 小格,也就是 1 分钟,所以 1 分=60 秒。 (三)

7、练习:体验 1 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 分钟的长短。 2、师:1 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 1 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 1 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 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2 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 40( ) 。 小明跑 100 米要用 19( )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 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

8、钟 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 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课题】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4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

9、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 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1 时等于多少分”?“1 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 时,3 时 20 分, 6 时,9 时 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

10、节课我们一 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 1:2 时=( )分 (1)教师:1 时等于?(学生答)那 2 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 分 b、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602=120 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 4 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 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 :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 :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 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

11、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 秒=1 分(10 个 1=1 个 10) 60 分=1 时(10 个 10=1 个 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 2。 (1)教师投影例 2 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 7 时 30 分离家,7 时 45 分到校。 5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 6 走到 9。走了 3 大格,是 15 分钟。 b、4530=15,是 15 分钟。 4、小结 5、 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 算。 三、巩固练习

12、: 1、完成第 5 页“做一做” 。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 分比 1 时少( )分,1 时比 45 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 1 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 时至 3 时 45 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 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 9 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 分?一节课 40 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 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

13、更好地建设祖 国。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课题】时、分、秒的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 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3 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

14、“练习一”第 4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 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 5 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 间。 4、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 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 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 8 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 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 9 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 分=( )

15、秒 4 时=( )分 9 分9 秒 36 分2 时 5 分=( )秒 150 秒2 分 400 分4 时 10 分1 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 2:05 开始,到 2:50 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 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 题。 【教学后记】 7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 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的

16、基础上教学 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 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 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 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 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 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 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 引导,以体

17、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 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 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 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情感信度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突破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解

18、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 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 引出数学问题, 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8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 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材都安排了 “先估计一下 “的环节, 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 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恰当、适时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

19、能正确地进行口 算。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20、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 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 (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一年级一班 35 人, 二班 34 人, 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9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 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 习过的加法

21、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 34 可以看成 30+4, 先算 35+30=65,再算 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1: 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 35, 把 35 看成 30+5, 先算 30+34=64, 再算 64+5=69. 生 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 简便,34 看成 30+4,35 看成 30+5,先算 30+30=60,4+5=9,再算 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

22、39+44 (3)学生尝试计算 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

23、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 39 元,买一个天线宝宝 75 元,问他一共 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 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后记】 10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 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

2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1 页的例 2 内容, 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 息? (专线大巴票价:48 元,普通快客票价:65 元,动车票价:54 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

25、)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 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 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 1:先算 65-50=15,再算 15-4=11。 生 2:也可以先算 65-4=61,再算 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 54 分成 50 和 4 两部分,然后 11 从被减数 65 中先后去掉 50 和 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26、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 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 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 65-48 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 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 先算 65-( )=( )再算( )( )=( ) 生: 把 48 拆分成 40 和 8 两部分, 从 65 里分别去掉 40 和 8。 可以先算 65-40=25, 然后再算 25-8=17, 也可以先算 65-8=57, 然后再算 57-40=17。 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

27、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 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 7 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 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 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 个

28、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后记】 12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29、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 个百和 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 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 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 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

30、。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因为 38+55=93,所以 380+550=930。 算法 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 3:因为 38 个十加 55 个十等于 93 个十,所以 380+550=930。 13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 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 3 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 8?(百位上 3+5=8,还要加上从

31、十位进上来的 1,所以 是 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 个小一点的“1” ,如十位相加为 13,十位上写 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 一点的 1,百位相加为 8,再加上进上来的 1,百位写 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 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55-38=17,所以 550=380=170。 算法 2:55 个十减 38 个十等于 17 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

32、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师介绍: 竖式计算减法, 从个位减起, 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 如 550-380,个位相减为 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 1,则十位上多了 10 个十, 加上原来的 5 个十,是 15 个十,减去 8 个十,十位上为 7,同时百位上退 1 后剩下 4,减 3,为 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 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 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 用竖式计算加法时, 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 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 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 。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 上不够减,就向

33、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1 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 2 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4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 3 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 4 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课题】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 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34、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 1021 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 492 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 1095 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 702 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

35、 5 元的钢笔,一个 4 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 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 25 朵,一盆花 33 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 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 就是一种估算。(板书: 15 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 观察教材第 15 页图文, 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

36、进行比较,小于 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 221+239, 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 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 221+239 的准确值外,还 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 1:221 大于 200,239 也大于 200,221+239 一定大于 400,但还是不确定是 否大于 441。 生 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 221 看成 220,239 看成 230,221 大于 220,239 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 一定大于 450,450 比 441

37、,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 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 390 个,那么 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 1 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 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 196 名和 226 名团员, 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 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 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 8 题。

38、要求学生观察题目, 弄清楚题目要求, 再按要求进行估算, 把结果写在教材上, 然后相互交流。 、 3、完成“练习三”第 13 题。 16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练习三第 9、10、11、12 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 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 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情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

39、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 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 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 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

40、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 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 (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 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650+340 其实就是 65 个十减 34 个十,等于 31 个十。 17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 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41、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 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 19 页第 2 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 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 4 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42、算法。 算法一:632 大约是 600,441 大约是 400,600-400=200,大约多 200 个座位。 算法二:把 632 看成 620,441 看成 440,620-440=180,大约多 180 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 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 1 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 2 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 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

43、第 3 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 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 的地方? 【教学后记】 18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测量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 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 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 进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

44、立 1 毫米、 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 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 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实际长度,1 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 1 千米的

45、长度和 1 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课题】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 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 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 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 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

46、间的进率。 教师课件、米尺; 19 学生直尺一把、一枚 1 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 毫米”的表象。 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 生思考、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 从哪里到哪里是 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

47、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 毫米有多长。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厘米10 毫米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教师准备 1 分硬币、 电话卡和 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 毫米”的体验。 )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 些资料) 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48、。 2、画线段。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 3 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 7 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 37 毫米(3 厘米=30 毫米) ,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 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 题。 第 1 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 1 厘米 1 厘米地 鼠,不满 1 厘米的再 1 毫米 1 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

49、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 20 再指名汇报。 第 2 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 2 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 1 毫米大约有 多长。 延伸: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 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如果你们有兴趣, 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课题】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 单位分米,初步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