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7061880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第六章 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宋辽金元 第一节第一节 宋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宋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一一 宋政府注意笼络和利用知识分子宋政府注意笼络和利用知识分子 1 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赵匡胤很清楚五代十国的历史,他自己也恰恰是依靠所掌握的精锐禁军,用军事政变的方式为自己夺得了政权,所以他深知掌握军权的重要和军权旁落的威胁。因此,在他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赵宋王朝之后,首先就是夺取中央禁军的指挥权和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首先分散禁军的统辖权,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三司分别统辖,由皇帝直接指挥。为了皇帝更高度的集中,这就给任用文人,以文抑武政

2、策的确立与实施开辟了道路。2 科举制的改革:(1)科举向所有人开放 科举制度在隋唐早已实行。但唐代的科举多被门阀贵族所操纵,寒门出身的人考中并为官者甚少。北宋,一方面继续摧毁门阀制度的残余和习惯势力,一方面使科举更加广泛地向文人开放。只要文章合格,不论门第高低,出身贵贱,均可录取。录取之后即可量材推官,使之成为宋王朝封建中央集权的拥护者,国家统一的维护者。并且从宋太祖时候起,逐渐加强科举取士。(2)扩大录取名额 两宋前后共历319年,科举考试,包括恩科,一共举行130榜,平均每2.4年就开科一次。并且每科取士一次比一次多。还对多次科考而久不中者表示莫大的关心,可以宽恩特赐本科出身。以后这种特赐

3、还形成了定制,凡考试多次而不中者,都可特赐,叫做“特奏名”。宋代这种科举制度的改变,大大刺激了社会各个阶层读书应考,考取做官,做官富贵的热情,致使整个社会形成了潜心经术、倾心文章、崇尚文化的浓重气氛。二二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租佃制取代部曲制,农民有更多自由 政府鼓励 手工业发展 三三 笼络民心的文化政策使学术空前活跃笼络民心的文化政策使学术空前活跃 太宗有一句名言:“王者虽以武功克敌,终须以文德致治。”所以当着宋世江山基本平稳之后,大的文化工程,便相继问世。统一法规、编订律例、大兴书院、崇尚儒术、提倡理学、佛道并尊、三教一义 宋初四部书太平御览

4、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程朱理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 赵明诚金石录 书目提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宋代书法宋代书法 唐代书法在书法规范内的发展已达到极致,后代书法似乎很难有新的发展。但一种艺术规则一旦完全成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它的解体。不再在“工”上同唐代书法争胜,而是在“工”之外,另辟一片新的天地。这片新天地就是所谓的“学识”,或者说“书卷气”。所谓“书卷气”,指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特殊气质。这种气质包括文人的审美心态、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宋代以前,书法还没有成为知识分子的专利品,除了文人学士之外,还有大量的工匠、民间艺人从事书法实践。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印刷技术的发

5、明与发展,书法逐渐从民间工艺中脱离出来,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文人书法”。宋代的文人书法,一改唐代书法追求完美地体现规则和法度的审美风尚,转而追求表现书法家本人的情感和意趣。这样,最能体现书法法度的唐代楷书,就不能适应新的审美要求了。文人书法家多选用行草书体,因为不拘成法的行草,较之其他书体,能更好地满足书法家抒情写意的要求。由于书法家的情意各有不同,因此,文人书法往往体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苏轼寒食帖既然是诗稿,又是作者亲笔书写,因此既可以欣赏其中的文学之美,又可以通过笔迹欣赏书法之美,这和阅读印刷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和书法综合起来观看,

6、一幅日暮途穷、“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读着这样的文字,一股悲凉之气充塞胸襟。有人还将这三大行书作比较: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先后媲美,各领风骚,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个经典。瘦金体瘦金体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种特殊的书体,即“瘦金体”。顿挫有致,瘦劲锋利,挺秀清雅,别具一格。创始这种书体的书法家,是一位特殊的人物,即北宋的一位皇帝宋徽宗。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活动倡导者与组织者,设立书画院,集中书画家和鉴赏名家,从事书画创作和研究工作,曾命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及宣和博古图、大观帖等。“瘦”,就

7、是汉字线条的“紧”、“窄”,是相对于颜真卿楷书的厚重宽阔而言的。“金”就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是一种闪烁的光,是线条的锋芒毕露。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嵌入金丝、银丝,金银丝在颜色深沉的青铜表面闪闪发亮,展现错金银之美。把“瘦”和“金”连起来形容宋徽宗的书法,线条虽然细瘦,却有华贵之气。书法美学讲“藏锋”,讲“绵里藏针”,讲“外柔内刚”,其实都是在书法里放入了人事。苏轼许多的线条都是“绵里藏针”,在灾难痛苦里隐忍收敛,把顽强的生存意志内敛到外面根本看不出来,变成“藏锋”。作为帝王,徽宗发展出了与传统汉字美学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锋芒”的鼓励。“瘦金体”把应该藏得“锋”全部外放,闪

8、烁灿烂到刺眼,刚硬锐利,没有一点妥协。宋徽宗的“瘦金体”是帝国殉亡的美,如同一种玉碎,有惊天动地的凄厉。“瘦金体”不藏锋,不妥协,宁为玉碎,在整个帝国殉亡的边缘,书写了“翩翩逐晚风”的美丽诗句。“瘦金体”其实是非常西方的美学,长久压抑个性的民族,是会害怕“瘦金体”的。“瘦金体”是交错着美和毁灭的魔咒。赵佶和宋代的水墨画赵佶和宋代的水墨画 传说神宗在徽宗降生之前,曾到秘书省观看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故有李煜托生之谓。不过,赵佶与李煜在才情上的确颇为相似,他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射、蹴鞠,尤其是书法绘画天赋非凡。赵佶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可谓工笔画的创始人。他的花鸟画更为精致传神,“

9、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宋代继承南唐和西蜀的做法,在宫廷中设置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当时大批的优秀画家,为宫廷创作服务。到宋徽宗、宋高宗时期,画院最为兴盛,并有一整套制度。当时画院也同科举考试一样,进行开科取士,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以摘古人诗句为题目。比如,题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得头名的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许多人画骑马捏花踏春,得头名的只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考取后按出身分为“士流”与“杂流”,授以不同等级职称,有画学生、供奉,祗候、待诏

10、、艺学、画学正等名目;再通过考核,予以提升。特别恩宠者赐“绯紫”和“佩鱼”,有的还授以朝官衔。画院画家的创作,主要为宫廷服务,受皇帝支配控制;画稿需经审查,才能正式创作。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 赵佶命臣下整理记录了当时宫廷的古今书画收藏,编辑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是官修的重要书画史论著作。他自己还是画家,对画院画经常进行指导。他的喜好与他对绘画的某些见解,对画院创作风格有着支配作用。宋宣和时期,在国子监下设画学,把以前的工匠绘画场所转为一个正式的机构翰林书画院,其中不少人还获得了和官员一样的待遇。张择端就在画院任画师,就在那里创作出了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米芾溪山雨雾、米友仁作品有潇湘奇观图 王希

11、孟千里江山图 溪山清远图 赵孟頫“元四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宋金陶瓷宋金陶瓷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还有一个是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宋徽宗时期烧制的青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蔡京和各种道士撺弄徽宗信奉道教,道教对青色的追求,影响了宋徽宗的追求。道教“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就是说我们追求的道,要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任何的装饰。这个追求,深深的影响了汝窑的烧制,也同样影响着宋代其他官窑的烧造。由朝廷所垄断的官窑青瓷,釉色温润如玉,静雅深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杰出典范。除了极少数的作品之外,官窑青瓷均无任何纹样装饰,着重表现

12、青釉素雅之美。部分作品胎色较深,施釉烧成后器足露胎处成黑褐色,同时器口沿施釉较薄,隐隐可见泛紫的胎色,故“紫口铁足”也成了官窑青瓷的特征之一。四四 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理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理 第二节第二节 宋代的图书编纂机构和编纂活动宋代的图书编纂机构和编纂活动 一一 宋代的图书编撰机构宋代的图书编撰机构 崇文院及三馆 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之后更名为崇文院。秘书监及著作局、太史院、会要所 二二 北宋政府的校书编目活动北宋政府的校书编目活动 校勘四部典籍 经部:五经正义七经义疏经典释文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

13、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对于这十三部儒家的经传,汉朝及其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唐宋时期,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作者如下: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 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 汉郑玄

14、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氏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宋代封建统治者把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后,又以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合,称四书,教授儒生。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便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了。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

15、学是由孔子传给子思、子思再传给孟子的,而他们自己则是继承了孔孟的道统,于是又称之为“道学”。宋朝的理学家们大讲“存天理、弃人欲”,强调三纲五常,标榜自己是儒学的正统。其实所谓理学,不过是把先秦的思孟学派、汉代的公羊学以及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学等思想糅合在一起的产物,是儒家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学体系。他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因此“理”也就是“天”、“上帝”。他又把理同天命联系起来了。朱熹还把所谓永恒的理引申到封建道德范畴中来,借以大肆宣扬封

16、建的“三纲五常”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朱熹把这些封建伦常说成是天理,是先天就有的。朱熹还进而把天理同人性、人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具有封建的伦常是人的本性,因此人应该是善良的。有的人所以有“不善”的表现,是由于被人的欲望所蒙蔽。因此人们必须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朱熹于是提出“存天理,弃人欲”的号召,要求人们都必须遵守封建伦理纲常,听命于封建统治。朱熹运用这些理学思想去阐释儒家经典,著作除四书章句集注外,还有周易本义、诗集传等,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史部:子集医书:校雠日课与条例 整理编目 三三 图书编纂的重要成果图书编纂的重要成果

17、 宋初四部大书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文苑英华 遴选历代众人之文粹为一书,以为文章轨范,是为总集。自昭明太子文选以降,形成了传统,历有巨帙。宋代编制总集始自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太宗下令编辑的文苑英华一千卷。文苑英华可以看成是文选的续作。文选收文起于先秦,迄于南朝梁初。文苑英华收文则起自南朝梁末,迄于唐末五代。但由于这部书选文历史跨度大,驾驭困难;加之“右文”政策的急需,仓促上马,急于求成,导致类分失调,体例驳杂,标准不一。这是宋代官修四部大书中最不成功的一部。册府元龟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等奉救编撰。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18、),司马光编成了一个大事年表,名曰历年图,时间断限与后来的资治通鉴同。在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写成通志八卷,记战国至秦二世几百年的史事。进呈后,颇得英宗赏识,于是受命再编历代君臣事迹,并在崇文院设局,任其选用刘邠、刘恕、范祖禹等精通史学者,共襄其事。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驾崩,神宗即位,司马光又将续写的部分进呈,同样得到神宗的赏识,并为其撰写御制序,且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在历史上的官修书中,堪称成功的典范,推其原因有二:一是选人得当,助手得力;二是编撰的程序得法。先有严密的编辑凡例,再有编写事目,三有史事长编,四由司马光一人最后执笔撰稿。资治通鉴资治

19、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重大影响: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重大影响:1)编纂体例:严密周详,就记时、叙人、书事三大类内容的处理一一作出原则性规定。2)编纂方法: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排列丛目;编写长编;删改定稿。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的选材、精心的考异、编制目录、完善史体、加工贯通、撰写附论。3)重大影响: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不但恢复了编年史体固有的历史地位,而且促进了其他史书体裁的发展。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

20、门学问,即“通鉴学”。3 官私总志的纂修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乐史在广泛参考山经地志和徐锴方舆记的基础上,修成太平寰宇记一书。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目录二卷,内容包括十三道,及十三道下属之两京、二府、三百四十四州、二县、十七监、四十四军,以及东夷十七国、南蛮五十九国、西戎八十三国、北狄四十四国。同时还将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塘割给契丹人的幽蓟十六州,写在自己的书里,以示领土主权的归属及完整,是全国总志之书。太平寰宇记较宋以前各志书增加了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内容,改变了以前志书详于地理而略于人文的缺陷,也为其后志书的纂修体例树立了典范。然而太平寰宇记纂修时,宋朝还在统一的过程

21、中,一些尚未投降纳土的小王国尚未收入版图,因而使该书的修纂不得不更多地靠以前的资料,这是该书先天性的不足。加之乐史其人博而寡要,疏于考证,错误也在所难免。第三节第三节 宋代的图书出版事业宋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一一 官、私、坊三大系统官、私、坊三大系统 官刻()中央官刻()地方官刻 私刻 坊刻 二二 寺院和书院刻书寺院和书院刻书 寺院刻书 书院刻书 三三 蜀浙闽三大刻书中心蜀浙闽三大刻书中心 第四节第四节 宋代图书形制即印刷技术宋代图书形制即印刷技术 一一 早期册页制印本及装订形式早期册页制印本及装订形式 蝴蝶装 蝴蝶装是随着版印技术大兴,适应书籍雕印成一版一版的新形式而出现的新的装帧方式。这种装

22、订方法.是将一版一版印好的书叶,以印字的一面为准,字对字地相对折齐,形成版心在里,四周朝外的形式。然后把若干如此折好的书叶戳齐,使折边向右形成书脊,然后将右边相互粘联,再用一张厚纸对折之后粘于书脊作为书衣或叫作书皮,最后将上下左三面剪齐,一书就算装订完毕。从表面看,这种装帧形式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但翻开后每叶正文都得朝两面分开才能披阅,状似蝴蝶展翅,所以称为蝴蝶装。这种装帧的优点是适应了雕版印书的形式,保护版心和版框之内的文字;天头地脚和左边外露,但都是框外无字的余幅,虽易磨损,却无伤正文。缺点是书叶均是单层,每翻开一叶,首先看到的并不是文字,而是背面的空白。且书脊处只用浆糊粘连,容易脱落,所以

23、到了宋代后期就又出现了“包背装”。包背装 包背装的特点是将书叶无字的一面面对面地折叠,版心向外,书叶左右两边版框外的余幅向着书背,形成书脊,然后将如此叠好的若干叶书叶戳齐,在右边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裁齐右边,再用一张较厚的纸对折,用浆糊粘于书背。这种装订形式,从表面看仍像蝴蝶装,但一打开已不是单叶像蝴蝶翅膀一样地展开,而是合叶装订的正面文字。由于蝴蝶装、包背装都是用整书皮包裹书背,所以那时的装帧官员和工匠就称为包背臣或裱褙臣。当然,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宋版书,多数已由后人改装成线装形式了。从直观的装帧特点上已很难看出宋版书装帧的原貌。但了解宋版书装帧上的这些特点,仍然可以启发我

24、们从版口、余幅上找出一些当时装帧的蛛丝马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代书籍的装式,有助于版本的辨别与考订。线装线装 线装起源于唐末,盛行于明代中叶,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背装在书背处容易破损,此时仅靠二、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脑的上下两角纸张容易卷起,影响外观和阅读。于是又有人作了改进:在打孔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这就是“线装”。二二 宋版书的特征宋版书的特征 从字体来看 从墨色刀法上看 从用纸上看 从版式上看 从避讳上看 三三 宋版书多善本的原因宋版书多善本的原因 历史文物性 学术资料性 艺术代表性 字体:“宋体”“仿宋体”(长宋体)宋版书的文化价值,宋版

25、书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宋版书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批雕版印刷品,它们以实物的形式向后世昭示印刷时代初期图书编辑出版和社会文化传播的真实状况,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二,宋版书在书艺刀法、选纸用墨、版式行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版刻艺术风格,为雕版印刷出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起点。其三,宋版书近古,有的是直接从古写本转刻的,较好地保存了古书的原貌。随着印本书的普及,古写本逐渐湮没消亡,宋版书的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凸现。以上三个方面,大致与善本书的标准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和学术资料性相对应。以上是就宋版书的整体而言的,这并不否认少数宋版书在编辑出版时忽视质量、存在错漏的现象。所以,在使用中不能盲

26、目崇信宋版书,而应该多作比勘。四四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的标志就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进入印本时代,相对多的复本使宋代以来书籍亡佚情况大大改善。虽然今天宋代原刻本传世已经很少,但是宋刻原本的重刻本、翻刻本、影写本却大量存世,这正是得益于复制容易的雕版印刷技术。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图书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产业化,出版业逐渐形成,图书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动了书籍编辑业务的进步、装帧样式的革新和图书广告的发展。可以说,唐五代以来古代书籍生产的发展,社会文化传播规模的扩大,都

27、是以印刷术的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印刷术的发明,无论对于书籍生产,还是对于文化传播,其意义都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第五节第五节 宋代的图书发行业宋代的图书发行业 一一 政府机构、官办学校及官员印售书籍政府机构、官办学校及官员印售书籍 二二 活跃的民间书坊活跃的民间书坊 坊刻(1)科举应试之书(2)日常生活用书(3)民间通俗文学作品(4)政府禁书 2 版刻艺术(1)黑口(2)书耳(3)正文、注疏合刊(4)重言、重意(5)图文互重(6)刻书行款字体的变化(7)牌记 3 坊刻本弊病(1)内容参差不齐(2)文字校勘水平低,差错多(3)刻印技术不精 三三 宋代的图书价格、书业广告及版权保护宋代的图书价格、书

28、业广告及版权保护 1 宋代图书价格及利润 2 宋代的书业广告 3 中国最早的版权实例 四四 宋代对图书生产流通的管理宋代对图书生产流通的管理 1 政府禁令 2 禁印的内容及原因 3 管制结果 第六节第六节 辽金元的图书事业辽金元的图书事业 一一 辽金两代的藏书、著书、刻书活动辽金两代的藏书、著书、刻书活动 1 辽代中国北方刻书事业的兴起 2 金代中国北方刻书事业的初步繁荣 二二 元代的编辑出版事业元代的编辑出版事业 1 元代的文治措施 2 元代的图书编辑(1)欧阳玄与三史编辑(2)马端临与文献通考(3)关汉卿与元杂剧 3 元代的出版事业(1)官刻、私刻、坊刻(2)刻书地区福建、山西(3)刻书内容:经史子、字书、韵书、经书新注、史书节本、科举应试书、文章选集 4 元代的刻书事业(1)字体(2)版式(3)装帧(4)纸张 5 元代对图书事业的管制 三三 元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元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套版印刷术的发明(1)套版印刷的原理及渊源(2)套版印刷术的发明 2 活字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1)木活字(2)泥活字(3)金属活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六章-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编辑出版史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