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 届届广广东东省省四四校校高高三三第第一一次次联联考考高高三三历历史史参参考考答答案案12345678910BDACDBDABB111213141516CACCDA1.【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B 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A 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
2、 C 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还没有使用文字,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答案】D【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时战国晚期(中国),内容是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D 项正确;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虽然与诸侯争霸有关,但军队数量的增多更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多,国力增强,故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 B 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而且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
3、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答案】A【详解】本题是本质题也是影响题。题目的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见,地方势力在增强,故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非导致九品中正制形
4、成的直接原因,排除 B 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 C 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 D 项。故选 A项。4.【答案】C【详解】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要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可见,南北朝都接受汉族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C 项正确;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 A
5、项;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 B 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汉族高门产没占据优势,排除 D 项。5.【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原因题。据本题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 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 A 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 B 项;京畿区的东移,与
6、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6.【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 年)至元丰元年(1078 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 A 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
7、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7.【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D 项正确;明初没有实行保甲制度,而且强化保甲制也非其目的,排除 A 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 B 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 项
8、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图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 项正确;”独占鳌头”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没有体现迷信色彩,排除 B 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排除 C 项和 D 项。故选 A 项。9.【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9、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 A 项;保护海外华侨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 C 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与题干的主旨“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结合所学,50-60 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B 项正确;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 A 项;1964 年
10、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 C 项;1995 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C 项正确;“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 A 项;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 B 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2.【答案】A
11、【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时空是 13 世纪英国。根据“羊毛应该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A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没有体现其结果,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 B 项;题干涉及时间 13 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 15 世纪至 19 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 13 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3.【答
12、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推断题。空间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强调诉讼过程,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原则,排除 B 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
13、除 D 项。故选 C 项。#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14.C【解析】阅读题干材料获取的重要信息有“探险活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通过这些信息不难判断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的重大影响是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说明该学者运用全球史观(视野)来评价新航路的开辟,与该学者评价角度符合的是 C 项。A 项是社会史观(视角),B 项是革命史观(视角),D 项是文明史观(视角),均排除。15.【答案】D【详解】
14、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719 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7 世纪,欧洲贵族引领服装潮流,而到了 19 世界中叶,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潮流,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潮流的影响,从“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到“男装简洁而实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引领服装潮流,没有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也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 B 项;上流社会引领流行风尚是两者的相同点,而非变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6.【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
15、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A 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重大转变,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 B 项;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7.【参考答案】(1)史料一是史诗,属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但具有夸张性。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
16、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或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或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0005800 年)。(答对 1 则史料价值及推断得 3 分,答对 2 则得 6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特点:历史起源早;由局部地区向世界逐步推广;葡萄酒的消费逐步市民化;伴随近代殖民扩张向外传播;葡萄酒的生产逐步法制化;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中心随着时代发生变化。(1 点 2 分,任 3 点 6 分)18.【答案】(1)问题:均田户数较
17、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或未授田户数多),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2 分)原因:国家政局的变动;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私田的存在;人口增长;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1 点 2分,任 2 点 4 分)(2)评析:白居易批评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2 分,或写“两人都指出两税法的弊端,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也可得分)白居易和柳宗元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以偏概全。(2 分)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两税法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关注普通农民,希望减轻百姓负担,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
18、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两税法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他们站在封建国家的角度分析问题,代表了农耕经济的要求,其主张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分)(要求:概括出白居中易及柳宗元的观点 2 分,作出评价 2 分,能写出其积极性得 2 分,能写出其局限性得2 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得出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从玄宗时期,均田户数较多,结合国力分析,得出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QQABTQwUoggAAA
19、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据材料“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 3000 亩”,得出私人田产的存在;从国家掌控的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得出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据材料“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得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两者都看到了两税法的消极影响。故评析时应先概括两人的观
20、点,再对其观点进行表态,然后从积极、消极两方面陈述理由。19.参考答案(1)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3 分,1 点 2 分,2 点3 分)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3 分,1 点 2 分,2 点 3 分)(2)每个视角及说设计理由 4 分,设计理由需包含空间、时间、内容等信息,共 8 分,只有
21、视角没有设计理由不给分。视角 1:高速公路的发展。设计理由: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建设也随之发展,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且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尤其以美国和德国为主,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极大推动。在设计时通过标注各洲高速公路的路线体现此时期高速公路的发展。(4 分)视角 2:城市化的发展。设计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900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只有 13.3,但到 1945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29.6,尤其是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在设计时通过标注各洲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数量体现此
22、时期城市化的发展。(4 分)视角 3: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角 4:高等教育的发展视角 5:博物馆的发展(1)本题是史料实证及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需从材料出发,根据“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是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根据“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根据“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根据“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根据对地图内容的描述和所学可知,这
23、幅图上有中国对外航海路线的网络,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而且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900-1945 年(世界),关键词是“社会进步”。补充相关地图可选择世界高速公路的分布,设计上主要体现伴随着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推动了高速公路的发展,涉及到主要国家有美国、德国等,通过直观展现世界高速公路的路线来表现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可选择城市化角度,设计上体现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在地图上的位置,通过直观展
24、现各洲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数量来表现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20.【示例一】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2 分)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
25、QAAEIAAAyRFABAA=#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
26、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8 分)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2 分)评评分分说说明明:1 1.论论题题部部分分2 2分分,要要求求:观观点点清清晰晰,结结合合地地域域信信息息提提炼炼历历史史认认识识。2 2.阐阐述述部部分分8 8分分,至至少少结结合合两两个个史史实实加加以以阐阐述述,要要求求:逻逻辑辑清清晰晰、阐阐述述充充分分。3 3.结结论论部部分分2 2分分,照照抄抄论论题题不不给给分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