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251111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1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论及:“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将相是鲜卑和杂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县县令以及带领军队的都督、统军、别将,甚至宗教的官秩,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北周()A集权政治受到威胁B民族大交融的现象C民族成份多样复杂D地方行政管理混乱2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

2、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3颍川(今河南)荀氏世代为高官显宦,自东汉末年起,至南朝的四百余年经久不衰。从荀淑到荀或兴,颍川荀氏皆尊崇儒学,讲求儒家之礼法,倡导儒家之“仁政”“重民”思想。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思想备受士族推崇B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C依据文化修养高低选官D门阀政治导致文化封闭4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大规模内部战争的爆发B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C农民阶级的日益扩大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

3、夺利的斗争5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6马克思说“历史的发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为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秦二世而

4、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7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的简笔摹本。由图片的信息可直接印证当时()A设立河西四郡加快了边疆开发B实行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发展C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D边疆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8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9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其政事堂印改为

5、中书门下之印。”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这反映出唐中后期()A三省体制日益完备B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C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D中书门下变成宰相施政机构10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的制度。户帖由是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反映了()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B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C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了两税法D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11唐朝以开元初年为界,在此之前尚书省处于权力中心,

6、位居其下的中书省权力上升,门下省下降;之后,尚书省权力一直在其他二省之下,门下省则逐渐上升,直至超越中书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三省间的制衡机制渐趋完备B三省六部的运行日臻成熟C三省权力格局受到皇权影响D中枢决策权力发生了异化12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ABCD13魏晋时期,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这一做法()A引发统治阶层灭佛行动B造成三教

7、合一局面的形成C源自儒学独尊地位瓦解D有利于减少佛教传播阻力14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1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 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8、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

9、的。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融合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

10、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

11、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材料二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1)

1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18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魏、晋时代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

13、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摘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隋朝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以降,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

14、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儒释道鼎足局面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后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摘编自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材料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这一时期,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隋代儒生王通毕生续作六经,为周孔之道的复兴呼号,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修仁义礼智信、外建王道政治的思想,探讨了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研究了性情善恶等问题

15、。至唐中后期,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第 5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时

16、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周时期的政府官员,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说明的是当时民族呈现融合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集权政治受到威胁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民族成份多样复杂和民族成份多样复杂,排除CD项。故选B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材料“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可知,北方的鲜卑族、东北以及北燕都对汉文化

17、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题干只能体现农耕文化的发展,但由题干内容不能确定农耕文化已经取得主导地位,排除C项;“文房四宝”不属于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自东汉至南朝“世代为高官显宦”的荀氏“皆尊崇儒学,讲求儒家之礼法”,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士族的推崇,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就已经确立,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并非文化修养,排除C项;据材料

18、及所学知识,门阀政治之下士族仍旧推崇儒学,并没有导致文化的封闭,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图中可知,760年与755年相比较,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755年12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A项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B项;“农民阶级的日益扩大”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19、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前期。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民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棒绿直接获得,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官营手工业,而没有涉及税制创新,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前期政府对城市主要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不是唐朝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材料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官府的限制,而不是经济职能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汉和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要求选取“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但引发

20、不良影响,产生新的问题”的史实,结合所学,西汉建立之初,“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宽简法令,减轻了百姓疾苦,有利于社会安定,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A项;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启用布衣为将相,有利于选拔人才,推行符合基层民众愿望的国家政策,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B项;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积极纳谏,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

21、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收获图”及图片中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西北地区的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中原的农耕技术,如图中有曲辕犁,这反映出中原农耕技术已经在边疆地区传播,边疆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C项正确;河西四郡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徭役与赋税的实行情况及其影响,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不可能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

22、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据材料“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可知,这是文人取士的选官模式,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清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材料中“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等信息表明,唐中后期中书门下不再作为宰相议事的地方,而是变成负责处理由宰相

23、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的机构,因此成为宰相施政的机构,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并未涉及三省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机构的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户帖制度征收赋税的依据资产固定”可知,此时赋税征收以资产为主要标准,说明此时已经实施了两税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指的是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比例的增大,这与户帖制度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使得赋税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24、制,排除B项;唐代工商业者的地位没有得到提高,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尚书省处于权力中心,位居其下的中书省权力上升,门下省下降;之后,尚书省权力一直在其他二省之下,门下省则逐渐上升,直至超越中书省可知,三省体制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权力的变化受到皇权专制的影响,C项正确;制衡机制不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下的分权,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权力制衡有很大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三省的运行过程,材料体现的是三省内部中书、门下

25、、尚书三省在唐朝权力大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三省地位的上升或者下降,是同等性质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根据唐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及内容“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忠信识尊儒”可知,即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而“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溯江至成都朝贡,于是派遣唐使并到成都朝贡,D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景德王十五年(756年),因此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化改新在64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大化改新的背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

26、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老子庄子周易被称为“三玄”,故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词概念,是实现佛教思想本土化的重要手段,其直接目的是减少传教阻力,以便于作为来外宗教的佛教更容易被人接受。D项正确。这个时期佛教盛行,并没有灭佛行动,排除A项;三教合一形成在唐宋,排除B项;儒学这个时期只是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独尊地位瓦解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至8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

27、出来的。”“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律令借鉴了唐朝贞观令,国家治理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是对外交流的结果,由此可知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日本深受唐朝影响,并未体现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涵盖日本的整体文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等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浸润,C

28、项正确;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佛教并没有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佛教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16(1)因素:国家统一;和亲、册封、会盟等政策;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口迁移;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以汉化为主,双向融合。影响:促进少数民族汉化,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可知,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口迁移

29、,各民族间的战争;根据材料一“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可知,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统一、统治者政策等也是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如和亲、册封、会盟等政策。(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可知,以汉化为主,双向融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可知,促进少数民族汉化,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二“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

30、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可知,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17(1)背景:王莽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战争和地方割据破坏了生产秩序;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控制的户籍锐减;汉光武帝重新统一全国。历史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继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2)进步之处:通过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上率下,中央政府大规模裁员为地方政府作出表率;通过约束统治者享乐欲望,防范超额授官;建立和实施退休制度。必然性:王莽统治时期和隋末的战乱导致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严重分离,其中,大量生产者成为军人和吏员,致使每个生产者所

31、需承担的赋役负担大大加重,容易再次引发对新王朝的武力反抗;东汉和唐朝的重新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战争的平息,王朝前几代君主了解民生疾苦,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本情怀。【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从前任统治者的政策弊端、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做答。结合所学可知,王莽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战争和地方割据破坏了生产秩序;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控制的户籍锐减;汉光武帝重新统一全国。作用:根据材料一“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有

32、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继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唐朝时期(中国)。进步:根据材料二“乃命所司大加并省”“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得出通过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上率下,中央政府大规模裁员为地方政府作出表率;根据材料二“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可知通过约束统治者享乐欲望,防范超额授官;根据材料二“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

33、久妨贤路。”可知建立和实施退休制度。必然性:综合所学内容可从吸取前朝教训、巩固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王莽统治时期和隋末的战乱导致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严重分离,其中,大量生产者成为军人和吏员,致使每个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赋役负担大大加重,容易再次引发对新王朝的武力反抗;东汉和唐朝的重新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战争的平息,王朝前几代君主了解民生疾苦,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本情怀。18(1)选官制:察举制;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2)选官制: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局限性: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选官制度:科举制;标准:考试成绩;影响:扩大

34、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影响根据“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可知主要是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魏、晋时代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的选拔标准是门第。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主要

35、是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19(1)发展状况:佛教、道教兴盛;儒学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其正统地位仍得到维持;儒释道三教并行,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思想界较为活跃;唐中期以后儒学逐渐复兴。(2)表现:名家辈出;著述丰富;思想家提出了不少新创见;儒经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原因:佛道两教的刺激;儒士的努力;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对佛道思想的批判与借鉴。【详解】(1)

36、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可分析出佛教、道教兴盛;根据材料“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可分析出儒学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其正统地位仍得到维持;根据材料“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可分析出儒释道三教并行,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思想界较为活跃;根据材料“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可分析出唐中期以后儒学逐渐复兴。(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表现:根据材料“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

37、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可分析出名家辈出;根据材料“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可分析出著述丰富;根据材料“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可分析出思想家提出了不少新创见;根据材料“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可分析出儒经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原因:根据材料“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可分析出佛道两教的刺激;根据材料“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可分析出儒士的努力;根据材料“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可分析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可分析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第 7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