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新题型预测 高考新题型一:新闻比较阅读 一一 考不考?考不考?二二 选不选?选不选?三三 怎么选?怎么选?四四 怎么答?怎么答?一 考不考?“传记”已经山穷水尽:传主难找,题型已老,套路已成,选考名存实亡。2013年就想考;2014年备选;2015年考试说明首次给出例题,早早放出风来,传递什么信息?山东等地经常考新闻,反映挺好。国内大气候:改革之年,当有改革之举。二 选不选?听学生的。初次接触该题型答题时间石家庄二中高三3班、4班(重点班)调查结果答题时间答题时间3班(班(55人)人)4班(班(51人)人)合计(合计(106人)人)25分钟以内1822402530分钟3021513035分
2、钟681435分钟以上101结论:大部分学生在30分钟以内做完,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初次接触该题型得分情况分数分数3班(班(55人)人)4班(班(51人)人)合计(合计(106人)人)10分以下2131015分1711281520分36377320分以上022结论:大部分在1520分之间,得分尚可。初次接触,还有上升空间。初次接触该题型选择倾向学生选择倾向学生选择倾向3班(班(55人)人)4班(班(51人)人)合计(合计(106人)人)选343569不选111324不确定10313结论:多数学生倾向选择新闻比较阅读。认为难度不大。原因:不是喜欢新闻,而是对小说阅读恐惧,怕看不懂。第一次考试后对比
3、结果3班(班(55人)人)4班(班(51人)人)选择文本小说新闻用时全部写完作文8人未写完作文文本得分平均18.77分16.76分结论:得分上小说高于新闻。新闻题陌生,没有答题套路。新闻题的答案太细、太具体,文字量太大,很难答全。对新闻题题目要求把握不准,答题时不知该简要概括还是该具体概括。新闻信息量大、选择题改为问答题,不但得分较低,而且用时较长,影响作文写作。老师备课反映:新题型,没有现成的套路,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指导。困惑于题目的要求难以界定,不知怎样答才符合要求;困惑于有些题目的不成熟,无法作答;困惑于分值未知,不知怎样答才能得满分。缺少现成的、高质量的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的会考
4、新闻吗?真的就是考四则新闻比较阅读而不是考单篇新闻阅读吗?题型、答案就是这样的吗?会不会有变化?石家庄市一模结果 市直属校:一万多考生 选小说的一千多人,得分14分多;选新闻的一万多人,得分18分多。区属校:四万多考生,选小说的一万多。新闻得分高于小说新闻得分高于小说老师们评卷反映: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极差,答小说毫无章法。新闻题无论怎样差,学生基本上能答在范围内,而小说根本不着边。答新闻题多少都能给一些分,而小说一旦主题理解错误,基本上不给分。结论:传记新闻小说结论 文本内容不同,阅读难度不同,对做题时间及得分影响很大。三.怎么选?1。看文本和题目难度。传记小说新闻 2。根据个人喜好。3。学
5、生复习时两条腿走路。老师讲课时三管齐下。四.怎么答?特点:新闻比较阅读一般是四篇,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评议。阅读文字量较大,在2300字左右。题型是四道主观题,多为比较两则材料的异同。考点:对复杂信息的筛选概括、比较分类能力。对新闻热点的评说能力。四.怎么答?“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材料一:导语: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国民阅读量上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49 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及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国民认为阅读重要。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材料二导语:
6、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上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增加;报纸和期刊下降;阅读电子书增加。传统纸质媒介中,图书、报纸和 期刊的接触时长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增长。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多数倾向纸质。0 17 周岁未成年人多数倾向阅读纸质图书,是绝对主力。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构成图。材料一:导语: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国民阅读量上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49 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及对传统
7、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国民认为阅读重要。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材料二:导语: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上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增加;报纸和期刊下降;阅读电子书增加。传统纸质媒介中,图书、报纸和 期刊的接触时长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增长。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多数倾向纸质。0 17 周岁未成年人多数倾向阅读纸质图书,是绝对主力。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构成图。(1)答案(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8、。同:材料一的+材料二的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 2007 年至2013年连续七年稳步提升。2013年与 2012 年相比,纸质图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数字化阅读量增加,接触时长增长。异:材料一的+材料二的材料一介绍了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以及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并点出了国民仍然认为认为阅读很重要;材料二介绍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材料一指出49 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材料二指出 0 17 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题干解析及答题方略(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一事都作
9、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 哪些异同。要求解析:“概括说明”就是概括具体信息,不用说明。“重要信息”就是所有信息。“哪些”就是不止一点。“异同”要先“同”后“异”。答题方法:逐段或分层概括所有具体信息。按要求比较分类。比的是内容。量化作答,分类清晰。(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 哪些 不同。分析:材料一的段谈阅读量的增减变化,段谈数字阅读,段谈重视阅读,段谈国家推动阅读。材料二的段谈阅读量的增减变化,段谈阅读倾向,段谈国家推动阅读。比较发现文字量比较大的信息(侧重点)有两处:“阅读量的增减变化”。这是相同点,不能答;“数字阅读”“阅读
10、倾向”。这是不同点,答案就在这儿。(2)答案(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 哪些 不同。材料一侧重点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材料二侧重点是介绍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主力这一情况。(2)答案“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题干解析及答题方略(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 哪些 不同。要求解析:“侧重点”是指作者着力表现的、文字量较大的,报道比较详细的内容。“哪些”就是不止一点。“简要说明”就是高度概括各点信息,不用太详细、具体。答题方法
11、:逐段或分层概括所有具体信息。按要求比较分类。比的是文字数量。(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分析:材料三是一段新闻短评,谈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的巨大冲击。可以分为两层:(开头微博、微信。)网络浅阅读的表现:心态上没耐心;方式上是数字式阅读。(但带来的问题结尾)网络浅阅读的危害:碎片化,不深刻。【原文很短,又有明显的表述,摘取信息并分类即可】答:“浅阅读”的表现:心态上: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方式上: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本题答案缺少这个得分点)“浅阅读”的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12、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题干解析及答题方略(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要求分析:单个材料的信息筛选要分层概括。答题方法:分类分条作答即可。由于难度太小,有的题已经变为根据两则材料归纳总结特点。(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分析:材料四也是新闻短评,是对两种观点的驳斥。由两段文字构成:段 读书日的焦虑:读书少;是屏奴。段 一层:(其实怎么可能高?)驳“国人读书少”的观点:数字表明,我们的阅读量在上升。二层:(至于指责国人结尾)驳“国人喜欢浅阅读是屏奴”的观点:电子书也是书,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
13、载体不同?材料三对浅阅读的看法: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4)答案(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根本分歧:两则材料的根本分歧在于该不该“指责浅阅读”。材料三认为网络阅读是浅阅读,获取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也难有耐心品味经典著作,不能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材料四认为电子工具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题干解析及答题方略(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要求
14、解析: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还是”比较题“。“根本分歧”就是核心观点相反。答题方法:答题时先高度概括分歧点,再具体解释。(4)答案(4)题第二问: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要求解析:“你怎样看待”是探究题。包括对”浅阅读“的认识、优点、缺点以及我们的做法等。答题方法:探究时观点要鲜明。虽说是问你的看法,但答题依据一般要来自原文,从四则材料中提取,你只需适当加工、提炼、升华即可。(4)答案(4)题第二问: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看法: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理解认识】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优点】但是,浅阅读也有弊端,
15、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做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谋取某种利益的途径。【缺点】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既要有浅阅读,更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做法】你怎样看待浅阅读?可以有不同答案:例1:我反对浅阅读。刷屏式的阅读形式,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只能获取表面信息,满足我们娱乐、猎奇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会养成我们懒于思考的陋习,而无法深入作品,领略作品深刻的美。你怎样看待浅阅读?例2:我赞成浅阅读。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无法比拟的廉价、快捷、高效的优势,这样更容易获取海量信息。另外,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用于阅读,利用碎片时间
16、,进行碎片式阅读,不失为一个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浅总比没有强。你怎样看待浅阅读?例3:我认为阅读的深浅与媒介无关。数字阅读也是阅读,阅读不必拘泥于形式。传统阅读不一定就深,数字阅读也不一定就浅,这与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水平等内在的因素相关,与阅读形式关系不大。总结:新闻比较阅读答题方略 1.看题看文,心中有数。2.整体把握、分段分层。3.筛选概括,比较归纳。4.落实要求,分点答题。思考:题型是固定不变的吗?1.四道题中就有三道比较题,是否太多了呢?考察点是否太单一了呢?(比如就没有新闻写作形式、技巧的考点。完全不同于山东卷。)2.固定的题型必然带来固定的答题模式,这与改革的初衷是相
17、违背的。3.固定的题型使选择四则符合这一要求的材料变得很困难,限制了命题的灵活性。4.题目的有些要求也很难准确界定,甚至是模糊、病句。如:概括说明、简要说明、重要信息、侧重点等。运用巩固:冰桶挑战(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冰桶挑战”火爆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冰桶挑战”与河南“对冰桶挑战说不”活动在效果上的共同点。(6分)(3)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分析“冰桶挑战”的弊端。(5分)(4)结合材料四,请谈谈你对“冰桶挑战”的积极建议。(8分)首先整体把握材料。【材料一】谈的是新媒体新浪网发起的公益活动“冰桶挑战”的迅速火爆情况。【材料二】谈的是在广西、山东的另类
18、冰桶挑战以及河南的对“冰桶挑战”说“不”。【材料三】谈的是在台湾“冰桶挑战”变味为政客冰桶秀。【材料四】谈的是在日本人们对“冰桶挑战”的不同态度。(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冰桶挑战”火爆的原因。(6分)材料一总共有四段。第一段是导语。与“冰桶挑战”无关,不用考虑。从第二段“这场慈善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让大家充分体验了冰桶的感觉,同时又传播了公益理念,帮助了更多的弱势群体”以及第四段“而且冰桶挑战用快乐的方式做公益,让大家从慈善中得到了快乐,这恐怕是冰桶活动在中国风行所具有的更深层意义”可以归纳出“冰桶挑战”本身的特点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第三段“8月17日早晨,我们开始接手冰桶挑战话题,经
19、过团队努力,到当晚11点,整个项目上线只用了40分钟,保证了项目与话题热度同步。到今天为止,话题阅读量从最初73万已经提高到46亿,微公益筹款超过750万,捐款人数超过4万多人”可以看出新媒体的推动作用。从第三段“冰桶挑战很快从IT圈,从雷军以及一些企业家,迅速延伸到或传递到像刘德华、王力宏、周杰伦这样的明星大腕。活动期间,超过200位明星发布微博项目链接,33位明星捐款,明星捐款超过36万元。我们接触了一些媒体,像京华时报、央视新闻等都参加了冰桶挑战”可以看出明星大腕儿及权威媒体的示范效应。这样分段筛选概括出信息后,分条列举并简要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了:新媒体搭建并提供了活动迅速扩散的社交平台
20、。新浪公益发起并推动了这次活动,利用了网络和电视快捷、直观的特点,迅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用快乐方式做公益慈善。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态与娱乐心理,又好玩儿,又行善,提升了参与者的体验感;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和权威媒体的示范效应。名人和权威媒体就是最大的广告。(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冰桶挑战”与河南“对冰桶挑战说不”活动在效果上的共同点。(6分)材料二一共有三段。第一段:广西的”泳装模特冰桶“。第二段:山东的”泥浆冰桶“。第三段:河南对“冰桶挑战”说“不”。从“活动效果”的角度将【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前两段】作比较,就会发现相同点:两者都吸引了眼球;两者都传递了自己的理念;两
21、者都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题目要求“概括说明”,所以就得出答案:都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关注。前者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后者引起了有关单位的倡议。都传播了各自活动的理念。前者呼吁关注渐冻人;后者呼吁人们改变活动方式,节约水资源。都将提升公民的公共意识。前者使大家思考怎么以实际行动帮助渐冻人群;后者使人们认识到水的宝贵,关心河南的旱情。(3)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分析“冰桶挑战”的弊端。(5分)材料三一共有两段。第一段报道的是台湾“冰桶挑战”变身为“政客秀“;第二段对此进行评论。将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弊端”的角度作比较,就可以概括出“冰桶挑战”的弊端:材料二第一段:广西的”泳装模特冰桶“。商业目的。第
22、二段:山东的”泥浆冰桶“。娱乐目的。第三段:河南对“冰桶挑战”说“不”。浪费水资源。材料三第一段:台湾的”政治冰桶秀“。政治目的。第二段:募捐活动,渐渐沦为名人的“慈善秀场”。炫耀目的。题目让“概括分析”,所以得出答案:“冰桶挑战”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偏离初衷,被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逐渐沦为了某些人的“慈善秀场”;(4)结合材料四,请谈谈你对“冰桶挑战”的积极建议。(8分)材料四一共有7段。第一段报道了日本民众对“冰桶挑战”的态度:赞成者少,反对者多;第二至第六段,分别介绍了持两种态度的民众的主要观点;第七段介绍了日本艺人对此事的看法。作为探究题:学生要善于从【材料四】中双方的看法、理由中找到答案,而不是凭空自造。要善于分开角度,这样才能全面。要按照题目要求提出“积极建议”,也就是说不是取消“冰桶挑战”,而是如何完善。这样就形成了答案:从组织者的角度:要创新形式,避免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扩大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活动本质,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从参与者的角度:不管是否接受挑战,都应该捐款;不要点名挑战他人,避免强迫之嫌;要结合自己具体健康状况,量力而行;认识活动本质,普及知识并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