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下)第一节 概述一、20世纪下半期社会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影响世界历史的最重大的事件。战争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迅速进入冷战状态。战后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西方社会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全球化成为时代特征。20世纪下半期文学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受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精神是解构一切崇尚中心、秩序、统一和总体结构的理性体系,追求多元、差异和不确定性。二、20
2、世纪下半期主要文学思潮20世纪文学存在着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的发展之后,于7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对真实这一观念本身提出质疑,披露文本的虚构性,属于本体论范畴。后现代主义文学消解现代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小说人物只是符号或“影子”,缺乏现代主义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那种心理真实感和心灵的深度。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构现代主义文学的真实观和主体性之后,其写作风格表现出两种趋向:一种从现代主义文学那里继承了碎片化、非线性叙述、拼贴等手法,具有更趋极端和激进的先锋实验性质;另一种则摒弃现代主义文学艰深的文学探索,
3、表现出与大众文化合流的一面,许多作家力图打破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注重于写出通俗易懂、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作品。作为战后重要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学范围广泛,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等文学流派通常被归入后现代主义文学范畴。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盛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张扬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下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新小说。新小说五十年代形成于法国。新小说作家都激烈反对传统,以各种探索来革新小说艺术。如,取消人物在小
4、说中的中心地位;情节往往含混不清,甚至互相矛盾,难以确定,完全打乱传统小说中那种井然有序的结构;在语言、人称、视点上进行各种新颖的实验。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流行于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是阴郁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20世纪下半期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出现新的特征。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演变对外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代风云变幻和世界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都为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新的题材。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在内容上力求反映时代变革,而在艺术创作方面则注重形式的创新,呈现出多
5、种形态。三、20世纪下半期各国文学概况(一)法国文学五十年代,法国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于传统的荒诞派戏剧。欧仁尤奈斯库(19121994)被视为法国第一位荒诞派戏剧家,主要作品有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1)、犀牛(1958)等。秃头歌女是一部完全谈不上情节性的戏剧,全部由荒诞无稽的人物和事件构成。人物形象是破碎的,缺少深刻的个性。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完整性的缺失,使得戏剧表现的重心从传统的讲究明确的逻辑意义和塑造典型形象转到了逻辑混乱、意义多解的层面。荒诞派戏剧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贝克特,他的等待戈多(1952)同样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存在主义文学伴随着存在主义
6、哲学的产生而产生,萨特、加缪和波伏瓦是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1942)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默尔索的生活与死亡,他对一切都无所谓,与世无争。他对世界的漠然实际上是拒不接受社会强加给他的价值。阿尔贝加缪加缪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人的自由、尊严和幸福问题,一直是他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新小说于五十年代崛起于法国,是战后法国文学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是新小说的领袖和理论家,他的橡皮(1953)是一部为新小说开路的作品,具有侦探小说的轮廓,但结局则荒谬悖常。克洛德西蒙是新小说的另一位代表作家,弗兰德公路(1960)奠定了他在20世纪
7、法国文坛的地位。他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继新小说之后,法国文学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文学的倾向,创作手法和风格都趋向通俗化。勒克莱齐奥(1940)的诉讼笔录(1963)、沙漠(1980)等作品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情人(1984)回忆作者青年时代的初恋,充满异国情调。(二)英国文学1945年战争结束后,金斯利艾米斯、约翰韦恩、布莱恩西利托等“愤怒的青年”作家在小说中表达了他们对英国社会现状的愤怒和不满。约翰奥斯本(19291994)是“愤怒的青年”在戏剧界的代表人物,他的愤怒的回顾(1956)开创了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局面。约翰奥斯本
8、哈罗德品特(19302008)则以戏剧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日常生活,重新思考现实社会。他的生日晚会(1958)、看管人(1960)、回家(1965)是举世公认的佳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在小说领域,威廉戈尔丁(19111993)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代表作蝇王(1954)对人性善恶的根本问题的进行了探索,被认为是寓示人类生存状况的“寓言”和“神话”。战后女性小说家的队伍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迅速壮大,默多克、斯帕克、莱辛、拜厄特、德拉布尔和布鲁克娜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莱辛(19192013)被誉为是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优秀的女性作家,她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1950)讲述一位白人农场主的妻子被黑人男仆杀死的
9、故事,反映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矛盾。在19791983年间,莱辛发表了一系列总名为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历史档案的“太空小说”,熔历史、科学、政治、神话、寓言于一体。莱辛于1999年获封为英国名誉勋爵,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三)俄苏文学20世纪下半期的俄苏社会经历了战后时期、“解冻”时期、发展与停滞时期,以及解体与新俄罗斯时期等不同阶段。五十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变化,文坛上创作思想空前活跃,很快形成了一股后来被称之为“解冻文学”的文学思潮。奥维奇金的区里的日常生活、爱伦堡的解冻(19541956)等作品直面生活的真实。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在1950年代中期创作的日瓦戈医
10、生(1957,意大利;1988,苏联)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风风雨雨。索尔仁尼琴(19182008)因1962年发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而受到关注。1970年年初,因在国外出版批评苏联现实问题的长篇小说癌病房、第一圈、1914年8月(红轮第一部,1971)和古拉格群岛第一卷(1973),他遭到了批判,后被驱逐出境,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回到俄罗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苏联文学思潮渐趋平稳。人道主义问题讨论的深入使文学出现新的气象。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作品题材广泛,他的题为“莫斯科故事”的系列中篇小说在看似平淡的家庭婚姻关系和日常生活琐事中,开掘出丰富的道德哲理的内涵。艾特玛
11、托夫将吉尔吉斯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俄罗斯文学的经验熔为一炉,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这一时期,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万比诺夫的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1972)、贝可夫的方尖碑(1972)、舒克申的红莓(1973)、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和格拉宁的一幅画(1980)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80年代中期,苏联国内出现社会变革的势头,文坛进入了躁动不安的时期。出现了不少反思历史的作品。如邦达列夫的人生舞台(1985)、阿斯塔菲耶夫的忧郁的侦探(1986)、别洛夫的一切都在前面(1986)等。此外,这一时期的“回归文学”热使雷巴科夫、格罗斯曼、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和纳博科
12、夫等众多作家的被禁作品陆续回归苏联文坛。苏联解体后,文坛出现严重分化,严肃文学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走红文坛,涌现出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品。(四)美国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受冷战的影响,政治上趋向保守,麦卡锡主义一度盛行。物质生活的富足、反共迫害、对核武器的恐惧,以及对于大萧条的回忆,促使五十年代美国青年一代处于沉默和麻木不仁的状态。最先打破沉寂的是塞林格(19192010),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描写了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在青年学生中十分流行。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的一批青年作家公开蔑视美国现存的价值观念,故意嘲弄和破坏传统的道德规范。“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
13、物是金斯伯格(19261997),他的长诗嚎叫(1955)展示了“垮掉的一代”孤独、绝望、异化的生存状态,发出了对美国社会的抗议之声。凯鲁亚克(19221969)的在路上(1957)以写实的手法记述“垮掉的一代”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表现了美国文学中“出走”的母题。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常常以自己的痛苦作为诗歌的内容,其主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自我的展示和探索,另一个是自杀或死亡。她的语言简明流畅,联想丰富,诗中意象纷繁复杂,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改变美国戏剧不景气状况的是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和阿瑟密勒(19152005)。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1944)、欲望号街车(19
14、47)等剧作以南方生活为题材,将人物置于南方传统衰落的大背景下,以细腻的手法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密勒是一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推销员之死(1949)批评了“美国梦”的虚幻和商业文化对普通民众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成功地表现了现代人的悲剧。爱德华阿尔比(1928)受到尤奈斯库、贝克特等欧洲荒诞派剧作家的影响,他的动物园故事(1958)、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3)等作品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美国社会中的问题,揭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谢泼特(1943)的家庭三部曲挨饿阶级的诅咒(1976)、被埋葬的孩子(1978)和真正的西部地区(1980)等作品中流露出新现实主义风格倾向,标志着美国戏剧
15、风格在发生变化。在小说领域,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边缘进入美国主流文学。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通过叙述小说人物荒诞、可笑、可悲的遭遇,表现了美国社会“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六十年代一批先锋作家力图突破传统小说的人物、情节、线性叙述的程式,对小说形式进行试验。纳博科夫(18991977)从小受到俄国文学传统影响,从他的作品里可以找到果戈理的怪诞风格、普希金的丰富想象和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成分。洛丽塔(1957)已经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微暗的火(1962)则是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典范。约翰厄普代克(193220
16、09)是战后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包括兔子,跑吧、兔子回家、兔子富了和兔子休息了。欧茨是一位创作颇丰的女作家,她的不少作品都有暴力、凶杀的情节。作家进入人物的灵魂深处,着力刻画他们的心灵感受,因此,欧茨被评论家认为是心理现实主义作家。战后美国非裔、华裔、印第安等少数族裔文学发展迅速,尤其是非裔文学成就突出。四五十年代,赖特、拉尔夫艾里森等在美国文坛崛起,创作了土生子(1940)、看不见的人(1952)等经典之作。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非裔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艾丽丝沃克(1944)、莫里森等作家脱颖而出。(五)德语国家文学战争结束后,德国的文学也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
17、通常将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废墟文学”。君特格拉斯(1927)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主要作品有铁皮鼓(1959)、猫与鼠(1961)和狗日子(1963)等。他的作品以反纳粹为主题,解剖了德国的民族性,认为只有改造德国人顺从强权的特性,才有可能杜绝战争的灾难。出生德国的犹太女作家萨克斯是196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把写诗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喜欢以白描展示感觉和思虑,着重表现犹太民族的命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文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战后苏联占领区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清算法西斯,重振人道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表现新的现实生活。在小说方面,主要有两类,一是表现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二是反映民主改革
18、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的作品。七十年代中期,东德文学发生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作家们的创作自主性得以大大提高,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二、东、西德文学趋于接近,大家都比较关心战争与和平、生态环保、唯理性主义对人性的侵害等问题;三、自我叩问和历史反思加深;四、出现了不少非主流文学团体。1989年11月东德与西德统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此做出反应,这类以转折为题材的创作被称为转折文学,如格拉斯的说来话长,特别是前东德的一些作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移民背景的作家因其具有的跨文化特色带来了独特的认识德国社会的视角,最值得关注的是女作家赫塔米勒(1953
19、)。奥地利文学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浩劫后,一方面继承战前文学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吸收世界各国文学新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新。保尔策兰(19201970)是位犹太作家,他创作的死亡赋格曲1948年首次以德语发表,被认为是描写法西斯带给犹太人悲惨命运题材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英格博克巴赫曼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马利纳(1971)细腻地叙述了女性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痛苦挣扎的悲剧命运,是德语女性文学中的精品。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1946)的女钢琴教师(1983)叙述了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的极端管教下心灵和情感如何被扭曲的痛苦历程。迪伦马特是瑞士当代杰出的戏剧家和侦探小说家,老妇还乡(1956)是他的经典之
20、作。(六)拉美文学在诗歌方面,聂鲁达(19041973)是20世纪四十年代后逐步走向创作高峰的智利民族诗人。漫歌集(1950)是聂鲁达的代表作和一部史诗性巨著。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西班牙语拉丁美洲诗坛沿着先锋派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涌现了不少优秀诗人。他们诗歌的宣传和抗议色彩比前辈有所减弱,但对于现实的反映、思考与批判却一仍其旧,在写法上也更为灵活。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墨西哥的帕斯、智利的帕拉等。在小说方面,拉美先锋派小说始于30年代,发展有20年之久,形成20世纪西班牙语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拉美先锋派小说融合现实与幻想,深层次地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使用模糊的语言、多元化的结构及超现实主义
21、手法间接地表现现实世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大批拉美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坛引起了轰动,形成了20世纪西班牙语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第三次高潮,这种空前的文学繁荣现象被学界称为“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爆炸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贴近拉美的社会历史现实,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行为进行抨击,在艺术上继承先锋派小说的衣钵,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质。拉美文学爆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富恩斯特、科塔萨尔、马尔克斯、略萨等。富恩斯特的最明净的地区(1954)和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反映的是墨西哥人民在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后的贫穷而荒诞的社会现状。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跳房子(1963)是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有“西班
22、牙语的尤利西斯”之称。略萨(1936)是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如城市与狗(1963)、绿房子(1966)和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等,结构新颖,触及了一系列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七)欧美其他国家及大洋洲文学1945年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是意大利当代历史的转折点。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灭亡和民主运动的高涨,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成为意大利文学的主流,其代表性作家有卡尔洛莱维、弗兰切什科约维涅、瓦斯科普拉托利尼等。1963年新先锋派作家聚集西西里岛,结成“六三”社,成员包括埃多阿尔多桑圭内蒂、焦尔焦曼伽内利、安东尼奥波尔塔、路易吉马莱巴尔等诗人和小说家。意大洛卡尔维诺(19231985)被认为是
23、“意大利最独出心裁、最富有创造才能、最有趣的寓言式作家”、“最富魅力的后现代大师”。东欧各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均受到苏联的巨大影响。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给文学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而文学本身也参与社会变革,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1956年后,波兰文学中出现了揭露社会阴暗面的“黑暗文学”和反映意识形态问题的“清算文学”,代表作家有马赫瓦斯科等。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波兰文坛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涌现出各种题材和流派的作品,如生产题材、战争题材、政治题材、历史题材和黑色幽默小说等。战后波兰有两位诗人分别于1980年和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4、,即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和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这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波兰文学的世界性影响。米兰昆德拉(1929)在小说中打破故事连贯性,时空游移不定,视角跳动变换,并通过一个一个细节的组合来呈现出人的生存状态。小说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1991)以简洁、明快的笔调将哲学思考融入小说情境,戏剧家乔恩福斯在国际上也产生影响。1974年,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本国的小说家雍松(19001976)和诗人哈里马丁逊(19041978)。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1931)被认为是“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作品数量不多。却擅长把激烈的情感寄予平静
25、的文字里,让作品在瞬间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冰岛作家哈尔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19021998)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创作植根于冰岛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土壤,大多贯穿着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在展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同时,敢于为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仗义执言。加拿大文学分为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各自沿着英、法文化传统发展。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再现了加拿大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主题较为常见,同时也有对加拿大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问题进行反思。玛格丽特劳伦斯被称为“加拿大最成功的小说家”。加拿大文学从七十年代起沿着多元化方向全面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代加拿
26、大作家,主要作品有可食用的女人(1969)、使女的故事(1985)、猫眼(1989)、别名格雷斯(1996)等。阿特伍德关心妇女问题,善于捕捉女性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她们的生活、成长过程及不同的命运,在看似传统的主题背后是有关女性生存状态、妇女权利、生态保护等更深层次的思考。迈克尔翁达杰(1943)是加拿大当代重要作家,他的移民背景使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身着狮皮(1987)展示了二十年代多伦多的社会生活全景,包括早期移民如何修筑高架桥和挖掘湖底隧道的情景。英国病人(1992)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展现纷飞战火对绚烂爱情的破坏,从而引发出关于时代、民族、战争、个人命运等的思考
27、,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身份问题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摆脱了孤立状态,迅速融入国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学也取得突出成就。怀特促使澳大利亚小说创作发生重大转折,小说创作的“国际化”代替了往昔的“澳大利亚化”,现代主义代替了现实主义。(八)亚非文学从1945年至六十年代末,战后派至第三代新人的诞生、从民主主义文学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介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中间小说”全新的展开、存在主义的再传播,多种文学力量共存或结合,恢复了日本文学的生机。七、八十年代出现了“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文学潮流。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
28、有责任感和政治良心的人道主义作家。村上春树(1949)是日本当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他以写青春(或当下青年)题材的作品而著名,其细腻、纯粹、坦率、温婉而清丽的文学风格备受读者的欢迎。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文坛产生了两大文学流派,即进步主义文学和心理分析流派。耶谢巴尔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进步的文艺理念,其代表作不真实的事实(1960)着眼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六十年代后,印度进步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有汇流的趋势,产生了社会现实小说。克里山钱达尔(19141977)是现代印度以乌尔都语创作的最杰出的作家,其成名作失败(1939)展示了印度旧村社的社会本质。钱达尔被誉为“印度短篇小说之
29、王”。50年代,阿拉伯文学步入世界进程。埃及的贾黑塔尼、尤素福盖伊德,叙利亚的哈纳米奈,伊拉克的马吉德鲁巴伊,巴勒斯坦的乌迈伊勒哈比比,苏丹的塔伊布萨利赫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是战后阿拉伯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阿拉伯小说之父”,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尼日利亚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钦努阿阿契贝(19302013)和沃莱索因卡(1934)。阿契贝的瓦解(1958)、动荡(1960)、神箭(1964)人民公仆(1966)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索因卡是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尤以剧作著称于世。森林舞蹈(1960)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种族隔离政治、黑人与
30、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南非文学的主旋律,代表战后南非文学成就的戈迪默和库切的创作,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纳丁戈迪默(1923)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伯格的女儿(1970)、朱利的族人(1981)将故事情节置于南非社会背景之中,描写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复杂的关系。1991年,戈迪默因“她的文学作品在以深刻的洞见透视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帮助实现这一进程”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二节 萨特一、生平与创作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1936年,萨特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想象出版,开始宣扬其存在主义学说。1937年7月,他在新法兰西评论上发表短篇小
31、说墙。1938年春,长篇小说恶心(又译成厌恶或作呕)出版,这是萨特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1939年2月,萨特出版短篇小说集墙。这部小说集包括短篇小说房间、艾罗斯特拉特、密友、一个工厂主的童年和此前发表过的墙。在萨特看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的,一切都不具有与生俱来的意义,那么作为一个人该怎么生活呢?他给出的答案是:自由选择,通过自由选择塑造人的本质。人唯有用行动来战胜存在的虚无性和偶然性,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40年代是萨特创作的高峰期。他发表了大量作品:剧本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毕恭毕敬的妓女(又译可尊敬的妓女)(1946)、肮
32、脏的手(1948);多卷体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以及文学论著什么是文学?(1947)和文学评论波德莱尔(1946)等。多卷体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由理性的年代(1945)、延缓(1945)和心灵之死(1949)三部曲组成,是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小说。自由之路肯定了知识分子面对荒诞、面对邪恶、面对强权意志所做出的自由选择之路,也反映了作家的政治觉醒和人生道路的转向。在萨特的文学创作中,戏剧成就最高。他一生共创作了11部戏剧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为表达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服务的。萨特的戏剧被称为“情境剧”(又译“境遇剧”
33、),是他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创设的一种戏剧类型。所谓“情境剧”,就是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置于某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戏剧表现了当代人面临的问题、普遍的忧虑和两难抉择的困境,是对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的一种戏剧化的阐释。但是,这些“情境剧”的结尾却都带着悲剧性的苦涩和“黑色幽默”式的讽刺意味,这无疑给作者呼唤的“自由选择”带来了某种不确定性,而“世界是荒诞”的思想却更加浓重了。禁闭(又译间隔)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哲理剧,最初拟定的题目是他人,描写了一男二女死后在地狱里相互纠缠、彼此折磨,表现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思想。四幕剧
34、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剧作以二战胜利前夕为背景,把人物置于生死的极限考验之中。萨特认为,任何一种选择都在其最终结果上确立人存在的本质。剧中的游击队员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也并不自认为是英雄,他们只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本质,在特定的情境中确立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该剧的现实主义成分较为突出,直接“介入”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富于个性,抛弃了禁闭、苍蝇等剧的抽象性和说教性。肮脏的手是一部政治色彩较浓的戏剧作品,描写了某国革命党内部在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桩“暗杀”事件,提出了革命者能否以革命的名义行不义之事,是否应该遵照上级的指令去做自己认为
35、完全错误的事情等尖锐的问题。剧本通过主人公雨果的选择和困惑,揭示了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实践的有效性和道德的纯洁性之间的矛盾。五十年代以后,萨特的文学创作数量减少,没有再创作小说,比较重要的剧本有魔鬼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1956)、阿尔托纳的隐居者(1960)、特洛亚妇女(1966)等。写有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1960)、自述性作品文字生涯和七十岁自画像(1975)等。二、苍蝇苍蝇是一部三幕剧,1943年在巴黎上演。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期间,该剧为陷于沦亡之苦的法国人民提供了及时的、有力的精神鼓舞。萨特曾谈到这部戏剧所要表现的主题:“一个人行了暴力,即使他自己也厌恶这个行为,但他肯
36、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面对这种情况,他该怎么办?”可以说,苍蝇就是一部宣扬人的存在本质为何的戏剧,而主人公俄瑞斯忒斯复仇的过程就是获得自身存在的过程。在克服自身的虚无的过程中,在担当责任的过程中,在与神的压抑和奴役进行抗衡的过程中,他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从艺术特征上来看,苍蝇表现了萨特戏剧的特点:1、遵循了法国传统的戏剧结构原则即古典主义“三一律”来结构戏剧,集中凝练地表现戏剧冲突。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痛苦抉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3、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可观赏性,常常出现出人意料的剧情逆转,造成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4、剧情富于哲理和寓意,借助象征、寓意手法来表达主题思想
37、,如本剧中的苍蝇的形象等。5、台词具有很强的辩论风格。第三节 贝克特一、生平与创作萨缪埃尔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同时又是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早在1938年,他在伦敦发表了穆尔菲(1947年由他本人译成法文)。1951年,贝克特发表了两部小说莫鲁瓦和马洛纳之死。前者叙述一个老流浪汉的荒诞经历,后者的同名主人公卧床不起,脑子里掠过回忆和幻觉。这三部小说树立了贝克特的新小说作家地位。1952年,等待戈多问世,次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上演,确立了他作为荒诞派代表戏剧家的地位。1953年,他发表了小说无名无姓的人和瓦特。1957年,上演了一局终了,同年发表广播剧所有倒下的人。
38、1958年上演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叙述一个老人克拉普几乎耳聋,在听三十年前的录音带,聊以自慰。剧本灰烬(1959)的主人公在海滩上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1961年他发表了小说怎会如此。1962年上演的啊,美好的日子描写一个老妇人埋在土中,泥土逐渐升到她的脖子根,但她仍然关心自己的日常用品:提包、指甲锉等。她幻想着自己得不到的幸福。1965年,贝克特发表喜剧及其他剧作。贝克特的剧作偏重于表现人们处境的紧迫感和精神危机。贝克特是新小说的先行者。一是他从不同角度描写现实的荒诞,人们在这样的现实中难以生存下去。二是贝克特往往选取流浪汉、老人、残废者、奄奄一息的人作为主人公,他们的遭遇比一般人更悲惨,他们的处
39、境像地狱般可怕。贝克特的戏剧充满荒诞感。人物是荒诞的写照,舞台布景则是表现荒诞的工具。二、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它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等待戈多首先吸引观众的是那些像丑角式的人物。剧本最神秘的人物是戈多。这个名字本身和他总是不出现,引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最常见的一种是,戈多(Godot)是上帝(God)。等待戈多还表现了在这种空等待中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剧本的形式同样荒诞,与剧本的形式相一致。人物好像在胡言乱语,其实表达具有深刻含义的话语。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语言,语言简单,貌似含混,而含义丰富。第四节 奈保尔一、生平与创作维迪亚达
40、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1932)是20世纪后半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移民小说家。截至目前,奈保尔一共创作了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游记7部、散文随笔集4部、历史著作1部。奈保尔的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小说创作和游记创作两大类,其小说创作又可以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奈保尔早期小说主要以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为背景,从不同侧面反映特立尼达社会生活和殖民地印度移民的奋斗、困惑和无奈,总体风格以幽默和喜剧色彩为主。他于195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神秘按摩师是奈保尔真正进入长篇小说创作的标志。继这部小说之后,奈保尔又写了埃尔维拉的选举权(1958),米格尔街(1959),
41、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斯通先生和骑士伙伴(1963),这四部小说题材、主题和艺术风格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阶段。奈保尔小说创作的中期阶段以1967年出版的岛上的旗帜和模仿者为标志。这期间,奈保尔创作了在一个自由国度(1971)、游击队员(1975)和河湾(1979)等重要作品,在主题、题材和艺术风格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完成了从早期幽默的喜剧色彩转向凝重冷峻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转变。从1984年发现中心开始,奈保尔进入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即晚期阶段。他开始把目光转向自我,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主题、题材上与前两个阶段有了重大变化。奈保尔不仅是一个写小说的高手,他的游记也写得有声有色,具有
42、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三次印度之旅写出了“印度三部曲”,在中东的旅行写出了描写伊斯兰世界的在信仰者中间和超越信仰,另外有描写非洲之行的刚果日记以及描写加勒比地区的中间通道,其中以“印度三部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二、河湾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河湾是奈保尔中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奈保尔冷峻现实主义之风的杰作,也是其描绘非洲国家后殖民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共分四部分:“第二次反叛”“新领地”“大人物”和“战斗”。小说呈现了一幅欧洲殖民者撤退之后非洲新近独立国家内部的政治动乱族群混战独裁统治的暴政与腐败的当代非洲画面,真实反映独裁统治下新近独立国家的困境,揭示其渊源是殖民地人一味模仿殖民者的生活和
43、文化以及其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所导致的。小说以主人公萨林姆为中心,描写了几个不同背景的流亡分子的遭遇,体现了移民艰辛的生活和无家无根的边缘人生存困境。在小说里,隐喻象征的意象处处可见,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葫芦”和“大人物”。水葫芦首先象征着新事物。其次,水葫芦是历史的见证者。“大人物”是殖民体系崩溃之后,非洲后殖时期极权统治者的典型代表。奈保尔也通过“大人物”批判了集权统治,表达了对后殖民时代非洲现实的担忧。第五节 艾特玛托夫一、生平与创作钦吉斯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2008)是苏联吉尔吉斯族小说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为吉尔吉斯共和国作家)。1952年以后,艾特玛托夫先后发表了中短篇小
44、说报童玖依达、阿希姆和面对面等多部早期作品。195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查密利雅使他一举成名。20世纪六十年代,艾特玛托夫又陆续发表了中篇小说母亲大地(1963)和别了,古里萨雷!(1966)等优秀作品。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的视角又有了新的变化,人与大自然的主题进一步凸显。在这一时期,作家更注意与自然相处中的道德内涵和人格力量,中篇小说白轮船(1970)和花狗崖(1977)就是这样的代表性作品。20世纪八十年代,艾特玛托夫又发表了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和断头台(1986)两部重要作品。作者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揭示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激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二、一日长于百年一日
45、长于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一日长于百年因在思想和艺术探索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被前苏联评论界称之为当代苏联文学的“路标之作”。作家为这部小说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架构,情节同时在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展开。现实的层面主要写了叶吉盖、卡赞加普、阿布塔利普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传说的层面主要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一是关于曼库特的传说。二是关于歌手赖马雷的悲剧。科幻的层面写的是,在苏美两国“均等号”空间站工作的两名宇航员与宇宙中具有高度文明的林海星人有了接触,两国政府害怕林海星人的新的道德观会对人类现存的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决定断绝两名宇航员的归路,并发射
46、导弹群以防止林海星人进入地球。一日长于百年是“小型化史诗”的代表性作品。所谓“小型化史诗”是指7080年代在苏联文学中出现的有别于传统史诗性长篇小说的新型文体。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是:篇幅较小,冲突集中,但仍包含大容量的生活内容;面向当代,强化哲理,在现实描写中溶入历史;情节淡化,结构紧凑,以多层次的复合式结构构建故事;人物不多,悲剧性强,重视对主人公内心生活的揭示;时空浓缩,叙述跳跃,主观联想的时空无限拓展;手法新颖,重假定性形式,多采用传说、象征、寓意和意识流等手段。作家将故事的演绎安排在有限的时空之内,而容纳的却是从远古到今天,直至未来的漫长时段,以及从小站至全球,并伸展至宇宙的广袤空间。
47、它所包含的生活和思想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多层次的架构,传说、科幻与现实的有机交融,时空方面的出色调配,使小说之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了史诗的特质。第六节 索尔贝娄一、生平与创作索尔贝娄(19152005)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从1941年到1987年的四十余年间,贝娄共有九部长篇小说问世。从最初的晃来晃去的人(1944)到受害者(1947),他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直到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的出版,才使他一举成名,并获全国图书奖,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后,贝娄又陆续出版了只争朝夕(1956)、雨王汉德逊(1959),并于1964年发表赫索格,1970年贝娄凭借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第三
48、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75年出版的小说洪堡的礼物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此外贝娄还有小说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偷窃(1989)。除了小说的创作之外,贝娄还尝试着创作了剧本最后的分析、游记耶路撒冷去来、散文集集腋成裘等,虽然这些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是真正代表贝娄创作成就的无疑是他的小说,1976年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贝娄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创作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晃来晃去的人和受害者。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集中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荒诞色彩,以及人生的不幸境遇。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贝娄的创作开始进入了黄金期,这也是他创作的第
49、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仍然以长篇小说的创作为主,诸如奥吉马奇历险记、赫索格、雨王汉德森、塞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等。与此同时贝娄也尝试写一些中短篇小说,以只争朝夕和莫斯比的回忆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剧本最后的分析以及一批论文、散文、随笔面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贝娄的创作进入了他的第三个阶段。这期间陆续有长篇小说院长的十二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拉维尔斯坦以及短篇小说集嘴没遮拦的人,中篇小说偷窃、贝拉罗莎暗道、真情和散文随笔集集腋成裘出版发行。他善于对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复杂的关系作深刻、细致的哲学思考,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透彻的哲理,准确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真实
50、而艺术地再现了西方世界的混乱与疯狂。在创作上贝娄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善于把内心活动和外在世界以及现实描写和历史回忆交织在一起,做到情景交融,今昔相连。同时,贝娄还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表现风格是能从最悲剧性的境地里抓住喜剧性瞬间,能把扭曲的悲哀、冷静地沉思和荒唐的幽默掺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语调。二、赫索格赫索格是索尔贝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在他整个的创作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描写的对象,以精湛的手法,独到的分析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迷惘与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赫索格这部小说探讨了现代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