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关系;(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溶液的组成;(3)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5)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在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溶液,对于溶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不能全面认识溶液的特征,不能准确判断什么是溶液。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分类归纳,由个别到一般,逐步建立溶液的概念。学生学习
2、的发展点是溶解的微观过程。学生将通过推理判断的方法,去伪存真,从微观角度对溶液的应用进行解释。授课班级学生成绩较好,学习纪律较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连续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深入思考、深入理解、完整表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记忆、理解得更深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由海的图片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活动】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二、探究活动
3、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演示实验: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蔗糖和植物油,再加入少量的水,震荡,观察现象。步骤现象结论蔗糖和水植物油和水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板书:1、定义)(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分析蔗糖“消失”的原因。(3)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现象,总结溶液特征。(4)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5)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3. 师生活动2(总结:溶液特征)(板书:2、特征)4. 师生活动3(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板书:3、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导入】探究
4、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描述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图片: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5.师生活动2:对实验(媒体)。溶质溶剂现象结论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汽油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6.师生活动3: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活动】探究活动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四、探究活动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1.回忆课前实验:(实验1)试管中加入水和植物油2.演示实验:(实验2)试管中加入水、植物油和洗涤剂3.比较实验1和实验2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乳浊液5.分析:乳化现象加入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震荡前震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练习】回顾五、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知识,归纳知识点。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