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宪法的变迁第一节 宪法制定权一、宪法制定权概念1、制宪权定义2、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区别3、宪法制定权概念的产生(1)西耶斯(2)拉班德、耶利内克(3)施密特二、宪法制定权的理论基础1、根本法思想2、国民主权说3、社会契约论4、立宪主义三、宪法制定权的性质1、是否存在宪法制定权的争议2、主权与宪法制定权3、宪法制定权与国家权力4、宪法制定权是一种始原性的权力四、宪法制定权的基本功能1、制宪权的正当性2、制宪权的公共性3、制宪权的自律性4、制宪权的稳定性五、宪法制定权的界限1、受制宪目的的制约2、受法的理念的制约3、受自然法的制约4、受国际法的制约六、宪法制定权主体1、作为宪法制定权主体的人
2、民2、宪法制定权主体与制宪机关3、宪法起草机关七、制宪权的行使程序1、制宪机关的设立2、宪法草案的提出3、宪法草案通过4、宪法的公布八、制定1954年宪法的正当性基础1954年宪法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运用制宪权制定的宪法。1、人民获得政权的事实2、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3、制定宪法的正当程序第二节 宪法渊源一、宪法的一般渊源1、宪法典2、宪法性法律3、宪法惯例4、宪法判例5、宪法解释6、国际条约二、我国宪法的渊源1、宪法典2、宪法性法律3、宪法惯例4、宪法解释5、国际条约第三节 宪法结构一、宪法的一般结构体系宪法结构,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宪法一般由序言、正文和附则三部分
3、构成。1、序言2、正文正文是宪法的主体部分,通常由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宪法保障、宪法修改等部分构成。3、附则二、我国宪法的结构我国宪法由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构成。“国家机构”一章分八节: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三节“国务院”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六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第七节“监察委员会”第八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四节 宪法规范一、宪法规范的概念1、宪法规范与宪法关系2、宪法规范与法律规范3、宪法规
4、范一般由宪法制定规范、宪法核、宪法修改规范和宪法律组成二、宪法规范的特点1、宪法规范的政治性2、宪法规范的限制性3、宪法规范的最高性4、宪法规范的稳定性5、宪法规范的制裁性6、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三、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从逻辑结构上看,宪法规范与一般法律规范一样,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组成。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宪法条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宪法规范的三要素在宪法条文中得到完整的体现。2、宪法中的假定与制裁要素隐含在处理部分,并不具体表现在宪法条文中。3、宪法规范三要素各自以独立或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4、具体的宪法条文中只表现处理部分,假定与制裁部分在规范中没有具体表现。四、宪法规范的类型1
5、、确认性规范2、禁止性规范3、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4、程序性规范五、宪法规范的效力1、宪法规范效力的含义2、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宪法条文的效力3、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宪法规范的适用六、宪法规范的变动1、规范的变动。主要有宪法的修改、宪法解释等。2、非规范的变动。主要形式有:宪法破坏、宪法废除、宪法侵害、宪法中止。七、宪法关系(一)宪法关系的概念(二)宪法关系的基本特征(三)宪法关系的类型 1、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2、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的关系 3、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4、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第五节 宪法解释一、宪法解释的概念与意义1、宪法解释的概念2、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3、宪法解释的意义二、宪法解释的性质在宪
6、法解释学发展过程中围绕解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学说。1、主观说2、客观说3、折中说三、宪法解释的主体与条件1、宪法解释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1)立法机关解释制;(2)司法机关解释制;(3)特定机关解释制。2、我国的宪法解释主体3、宪法解释的条件:(1)解释者要从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理解和揭示特定的宪法规范;(2)具体的事件性;(3)宪法原理的成熟。四、宪法解释的原则与种类1、宪法解释的原则:(1)解释宪法应符合制宪目的与精神;(2)解释宪法必须遵循依法解释原则;(3)解释宪法要反映社会发展需求;(4)解释宪法要体现宪法规范力。2、宪法解释的类型:(1)根据解释的主体与效力不同,
7、宪法解释可分为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2)根据宪法解释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宪法解释分为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3)根据宪法解释的方法不同,可以把宪法解释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4)根据宪法解释的尺度不同,可以把宪法解释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5)以宪法解释的价值评价为基础,可以把宪法解释分为目的论解释与社会学的解释。五、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与理论基础1、合宪性推定原则的产生2、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3、合宪性推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1)宪法规范最高性价值体系 (2)对立法权的尊重 (3)宪法秩序的稳定 (4)宪法规范具体化六、宪法解释的方法1、精神科学的宪法解释2、
8、问题辩证的宪法解释3、多元过程的宪法解释4、规范构成的宪法解释5、理性法的宪法解释6、目的论的宪法解释七、宪法解释的程序1、宪法解释的提出2、宪法解释的审查3、宪法解释的决议4、宪法解释的公布5、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完善第六节 宪法修改一、宪法修改与宪法修改权的概念1、宪法修改的概念2、宪法修改的特点3、宪法修改权的概念4、宪法修改权与宪法制定权的关系二、宪法修改的形式与方式1、宪法修改的形式 (1)全面修改及其特点 (2)部分修改及其特点。宪法修正案的概念及其特点。2、宪法修改的方式 (1)成立专门的修宪机关或由议会审议 (2)实行国民投票制度 (3)实行立法机关修改宪法制度 (4)联邦制
9、国家的修宪方法三、宪法修改程序与界限1、宪法修改程序:提案、公告、审议、议决、国民投票、公布。2、宪法修改界限 (1)宪法修改界限否定论及其根据 (2)宪法修改界限肯定论及其根据、宪法修改的具体界限四、新中国宪法修改的演变1、1954年宪法修改问题的提出2、1954年宪法的修改3、1975年宪法的修改4、1978年宪法的修改5、1979年和1980年以通过决议的形式修改宪法6、1982年宪法的修改与宪法修正案方式的采用五、我国宪法修改制度的完善1、没有审议程序、公布程序等必要的内容2、修宪程序缺乏规范化3、修宪频率较高4、执政党与修宪程序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5、对修宪权的界限没有作出明文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