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747326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593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3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3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3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3页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必修高中语文必修 1 1- -5 5 教案教案( (全全) )精编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 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教案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的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 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 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 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 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

2、,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 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 :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 汉书 ) 。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 沁园春双调,114 字。上片 13 句,四平韵;下片 12 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沁园春长沙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3、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 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 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 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 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 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 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4、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同 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 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 形象、 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5、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 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 1911 年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 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 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 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 嵘高峰。 “携来百

6、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 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 湘江评论 , 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 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通过寒秋、霜天(气候) 、万山(层林尽染) 、湘江(碧透,百舸争流) 、飞鹰,游鱼(万类 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

7、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 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 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 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 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 300 至 400 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 1: 桂桂 枝枝 香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

8、,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 犹唱, 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 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 “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 年 战斗 万 类 中流击水 精神 2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案 雨巷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

9、、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 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 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 走进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 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

10、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 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 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 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 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 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 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 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时 30 分: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时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

11、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 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时 30 分: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点左右: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五星红旗伴随着 义勇军进行曲 冉冉升起。 时 40 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回归,标志 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同时 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别了,“不

12、列颠尼亚”标题: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 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 主谓倒装, 更能表达情感。 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 “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 zh) 掩映(yan yng)瞩目(zh? m) 展拓 (zhan tu)冉冉升起(ran ran ) 凝重(nng )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 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

13、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 终。 ( ) (4)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 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 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 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 12 字)。昨天,北京大学进 行了自主招生考试。 有考生告诉记者: “题目新, 题型新。 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

14、 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 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 15 分钟面试时间内 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

15、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 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 100 年是血腥的世纪。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 世纪十大天灾”。这是 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 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 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 千万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16、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 超过 5 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 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 30 多万人,二 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 3500 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 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 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 400 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 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17、) 明确:20 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 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 伐走进布热金卡, 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 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 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 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

18、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 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 个学生写 35 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19、。”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 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 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 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 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环节二)在线思考: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 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 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 谈你的看法。 预

20、设: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 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 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 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 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 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 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

21、作者看似平静 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 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 能不能从这两 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 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 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忘记历史,

22、就会使悲剧重演!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 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知道, 在奥斯维辛, 纳粹的暴行使 400 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 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 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 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

23、,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 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 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 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 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 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七教学设想: 以组织讨论该新闻稿当中的细节描写为课堂重点,问题设置

24、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附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罗森塔尔罗森塔尔 1414、包身工、包身工教案教案 一、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

25、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 总称, 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 可以写事, 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 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又因为它是“文学”, 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 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 年留学日本,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 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

26、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 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考验等话剧 剧本,并把小说祝福 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 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 、记叙 、说明、议论 18 (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 (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 (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 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 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 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

27、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 14 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 写人的活动 (D) 2、 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凶恶) 3、 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窄,空气浊) 4、 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 7 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

28、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 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 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狼狈不堪) (2)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 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 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 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 有这种心

29、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 段和第 5 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 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 “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 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 (十 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

30、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 1315 段、2123 段,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 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 惨,打杂的“凶” ,还是老板娘的奸?(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 “医”病的,把 15 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 打杂的虐待 “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 小结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

31、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 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 “芦柴棒”突然 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 ,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 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 ”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 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 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 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 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

32、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 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 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 “拿 摩温” 打她, 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 向着墙壁站立, 罚了两个小时, 赶不出一天的活, 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 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 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 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 点面结 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

33、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 2633 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 26 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 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 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 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 (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 (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 (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 (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 (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 (受

34、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 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 提问:27、28 段,29、30 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小结:2630 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 ,从个体(点) , 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 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 原因是什么? 68 段

35、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 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 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发展、 趋势等的说明、 议论 , 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 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36、? 明确:31 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 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 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 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 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指出 20 世纪的工人却和 16 世 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 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 19 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 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

37、”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 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 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 去游说那些无力 饲养 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 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 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 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 无力抚养儿女, 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 表现了作者同情。 3、 第 32 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 ,用排

38、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 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 的愤怒。 4、 “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 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 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 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 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

39、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 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 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 写作特点: 1、 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 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 结构安排恰当。 4、 语言生动有力。 四、 作业 阅读 1932 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课后练习题五 板书: 包身工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第 1.清晨四点一刻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 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

40、 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第 3.四点半,包身 二 吃粥的凄惨景象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 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第 5.五点钟,包身 (议论描写说明) 三 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 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 度的膨大(说明)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 (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 四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夏衍夏衍 1515、寻找时传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重访精神高原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教学重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

41、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 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2、)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偌(ru)大 诚挚(zh) 揣(chui)着 黯(n)然 老茧(jin) 淳(chn)朴 解放 姓解 解差 参差 差别 差劲 出差 揣着 惴惴不安 瑞雪 沧桑 苍翠 崇高 鬼祟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主席 握手 掏粪工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

43、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 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 不惊, 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 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 地方。) (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 这世界,变化真大! (5)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6)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 敬 业、实在,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

44、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对文章进行分析 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 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八、教学后记: 在讲寻找时传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重点是放在五个“W”上的,五个“W”是由 西方新闻界的五“W”演化而来。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普遍觉得很新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 时候比较有兴趣, 参与度很高, 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按照我的设想, 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自读感悟的, 所以我讲得并不多, 只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字词讲 一下,比较了消息和通讯的不同之处,以及重点要讲的

45、五个“W”。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运 用对比的方法,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对比。使用“对比” 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可以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 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运用“对比”的方 法。这节课的缺点还是和前几节课一样,有点前松后紧,刚开始讲的时候还比较有条理,但 是讲了大半节课后,讲得就有点凌乱,不过学生还是很配合的,从总体上看效果不错。 孙德宏孙德宏 1616、飞向太空的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案 学习目标导航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46、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提示学习提示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 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一、写作背景 2003 年 15 日上午 9 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 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60 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 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 事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

47、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 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 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 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 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 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 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 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 ,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 解题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 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 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 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

48、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 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 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 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 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识记要点 “神舟” 。 二、作家作品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 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教材优化全析 一、一、 结构内容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 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 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 “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 “画龙” ,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 向太空的航程” ,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 了本文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人教版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必修1-5教案(全)精编版.doc)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