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747504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广东省 20212021 年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标准示范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标准示范卷( (一一) )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 (时间时间 120120 分钟,总分分钟,总分 150150 分分) ) 一、本大题一、本大题 1111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3333 分。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城诺 B. 愤斗 C. 回股 D. 象征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A 项,“城诺”错误,应为“承诺”。 B项,“愤斗”错误,应为“奋斗”。 C项,“回股”错误,应为“回顾”。故选 D。 2. 下列

2、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众一心,构建青藏 (z ng)高原的生态高地。 B. 这家创立不满四年的公司,已成为国内电动农用无人直升机的佼佼 (jio)者。 C. 历史的启迪 (d )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D. 三江之源,滔滔 (yo)江河水奔涌而下,养育了无数生命,开启了大河文明。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D项,“滔滔(yo)”错误,应“滔滔(to) ”。故选 D。 3. 下面语段中,填入“(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总统府是一个简单普通的房间;总统服是经过他自己改造的“中山装”;餐桌上摆的没有山珍海味, 没有美味佳肴( )

3、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布衣总统”。 A. 分号 B. 顿号 C. 逗号 D. 省略号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D 项,前文说了普通的房间、普通的“中山装”、寻常的饭菜,然后使用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不一 而足,从各个角度说明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布衣总统”。故选 D。 4. 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之一。考古发现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 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 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 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 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 发祥地 表明 共存 【

4、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词语运用,一定要在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 境进行。第一空: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 先兴起的地方,后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发祥地”。第二空:表明:表示清 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相当肯定地显示;说明自己的意见或感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证明:根 据确实的材料判明真实性;指证明书、证明信。根据语境选用词语“证明”。第三空:共存:某一事物 与其他事物共同或同时存在;一起生存。并存:同时存在。 语境是说元谋人与蓝田人同时存在, 选用词语“并 存”。故选 B。 5. 下列句子中,

5、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众忍俊不禁 。 B. 老王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望眼欲穿 。 C. 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徜徉在董子巷的街边茶室举杯小酌,同享天伦之乐 。 D. 小刘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古道热肠,每每让老人夸他细致周到,八面玲珑 。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 A 项,“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语句中指观众被电视节目逗得笑出声来,使用正确。 B项, “望眼欲穿”, 指快把眼睛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语句中指警察老王在人群中能够识别好人与坏人, 用在此处不合适。 C项,“天伦之

6、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语句中用于他和朋友之间,使用对象不对。 D 项,“八面玲珑”,本意是指窗户明亮轩敞;后来常常形容人处事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语句中形容 某人待人接物周到,感情色彩不合语境。故选 A。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 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 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 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病句辨析能力。 A 项,“美满发

7、射”搭配不当,应将“美满”改为“圆满”,“圆满发射”和“发射成功”语义重复,去 掉其一; C项,“由于”、“使”同用,介词掩盖主语,造成成分残缺,去掉其一; D 项,“能否”是两种情况,“关键在于”是两种情况,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或在“严格执法” 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故选 B。 7.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A. 对比 比喻 反问 B. 对比 拟人 设问 C. 对偶 比喻 反问 D. 对偶 拟人 设问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使用修

8、辞手法的能力。 句中,“当面不说”和“背后乱说”属于意义相反,运用的是对比。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 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 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句中,“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句中, 自问自答,运用的是设问手法。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故选 B。 8.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

9、无虑的童年生活。 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 久久的怀念。 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 二泉映月与阿炳。 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 B. C. D.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为语言连贯。 通读各句子,整体把握大意,大意是“感人乐曲对人意义”,据此确定首句是,总领文段,提出话题。 排除 AB。把握 CD两项,承的“怀念”;由“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和“以及乐曲与你之间 的故事”可

10、知是上下句。排除 D。故选 C。 9. 下面文字中画线的部分,表达都不得体的一组是( )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 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A. B. C. D.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寄奉”是敬辞,谓通过邮递奉呈。主语不能是对方。应改为称人所赠的敬词“惠赐”。 “过目”指看一遍,多用来表示审核,一般说对方。应改为敬辞“拜读”。 “些许”指一点,不多。有轻视意思。应改为“莫大”。 “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应改为“珍藏”。 “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辞。应改

11、为“前往”。 “致谢”的意思是向人表示谢意,使用得体。 因此,的表达都不得体,表达得体,由此可排除 A、B、C项。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的 11 月 9 日是中国消防日,为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提高报案效率,消防部门对火警报案人提出 了一些建议要点,制作了几条朗朗上口的宣传短语。 10. 下列短语,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勿忘火警 119,危险时刻真朋友 B. 联系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莫遗漏 C. 起火物质讲不清,准备仓促好施救 D. 无人引路准又快,指派专人留路口 11. 在上题的选项中,选择不恰当的一项,把序号填入下列括号中,分析其不恰当的原因。 ( )不恰

12、当的原因_ 【答案】10. A 11. (1). B (2). 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应为“联系电话保畅 通,地址具体莫遗漏”。 (C,讲不清起火物质,准备仓促不好施救。应为“起火物质要讲清,准备充分好 施救”。D,“无人引路准又快”句子语意不通。应为“有人引路准又快,指派专人留路口”。 )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A 项,“勿忘火警 119,危险时刻真朋友”,这句话直截了当说明火警电话 119,让人在慌乱中不会打错电 话;另外,把“火警 119”说成危险时刻真朋友,形象生动。 B项,“联系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莫遗漏”,这句话委婉地说明电话不畅通,没有地

13、址,消防人员无法及 时到达现场,不如直接说“联系电话保畅通,地址具体莫遗漏”。 C项,“起火物质讲不清,准备仓促好施救”,在这句话中,“起火物质讲不清”是想表达“起火物质要讲 清”;“准备仓促好施救”语意表达错误,应为“准备充分好施救”。 D 项,“无人引路准又快”句子语意不通,应为“有人引路准又快,指派专人留路口”。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答本题,考生可以从 B、C、D 三个选项中任意选出一项,然后解释出选项不对的原因,比如,选项 B, “联系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莫遗漏”,这句话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人们在打火警电话时,如果电话不畅通, 没有说清地址,那么消防

14、人员无法及时到达现场,语气委婉,不如直接说,“联系电话保畅通,地址具体 莫遗漏”。选项 C,“起火物质讲不清,准备仓促好施救”,这句话中,“起火物质讲不清”是想表达“起 火物质要讲清”;“准备仓促好施救”语意表达错误,应为“准备充分好施救”。选项 D,“无人引路准 又快”句子语意不通,“无人引路”又怎会“准又快”呢?应为“有人引路准又快,指派专人留路口”。 二、本大题二、本大题 7 7 小题小题,共,共 343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 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15、,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 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 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 终养。 (节选自

16、陈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 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 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 上疏曰: (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 “安乐公 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 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17、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 与语,故得简雅; 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 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 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 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 醮(ji o):改嫁。烝烝(zh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游夏:孔子的学生 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安乐公:刘

18、备之子刘禅。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B.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C.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D.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以 供养无主/猥以 微贱 B. 急于 星火/臣尽节于 陛下之日长 C. 但

19、 以刘日薄西山/来归相怨怒,但 坐观罗敷 D. 臣之 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 日短也 14. 下列对陈情表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几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 选文第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接连叙述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 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 选文第一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 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 在选文末,作者以两个年龄

20、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 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1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答案】12. B 13. C 14. D 15.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 生子游、子夏。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因此具体细碎。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吴”,是名词,吴国,在句中做“使”的宾语

21、,宾语后面应该断开,排除 C、D;“才辩”指才智机辩, 做前面“有”的宾语, 宾语后面应该断开, 排除 A; “泰始”是皇帝年号, 中间不可断开, 也可排除选项 A。 本句的意思是:多次出使吴国,颇有才智和机辩,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 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A 项,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B项,介词,比;/介词,在。 C项,副词,只。 D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故选 C。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D 项,“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

22、求”无中生有,原文是李密在陈述自己的“情”,并没有写到皇帝 是否“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故选 D。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暇,空闲;忘疲,忘记疲劳;师,拜为师;方,把比作。 (2)“孔明与言者”,介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与孔明言者”,译为“和孔明说话的人”;敌,匹敌、 相当;是以,因此。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 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 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一) 到了晋朝

23、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 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 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 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 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 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 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

24、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 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 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 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 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 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 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

25、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 养老送终的心愿。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 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祖母刘氏一有 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 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 是很有才华的人) 。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 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

26、,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 (三) 皇帝看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后来(他的 祖母)刘去世了, (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 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齐桓公得到管仲(的 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 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 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 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

27、应该具体琐碎一点。 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 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 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 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 “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 (我的)这番话 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

28、(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死在自己家中。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 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此诗是诗人 55 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玉露:秋天的霜露, 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兼天涌:波浪滔天。接地阴:风云盖地。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16. 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 17. 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29、】16. 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17. 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相结合的方式。(意对即可)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回答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首先从中找到作者选取的意象,然后再做分析。首联中,“玉露”即白露,秋 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枫树林”,经霜之后,变色“凋伤”。作者选用的“玉露”和“枫树林”,给 人以萧凄清的感觉;并且,作者直接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 回答首联景物的作用,首先分析诗歌的内容。全诗四联八

30、句,首联写了被霜露“凋伤”的树林和“萧森” 的巫山巫峡,颔联写了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颈联写了丛菊和孤舟,尾联写了赶裁冬衣的情景和捣衣的声 音;整体看来,全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作用的角度看,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为全 诗的感情的抒发定下基调。 【17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及其抒情手法。 本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 扑面惊心,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 抒情)的方式。 首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 颔联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31、; 尾联写西风凛冽,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这三联作者运用 借景抒情的手法, 表达自己的情感。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中, 作者不但用“丛菊”“孤 舟”表达自己的故园之恋和孤独之情,还用“泪”和“故园心”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这种情感。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李商隐锦瑟) (2)斜阳草树,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而不知其所止;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沧海月明珠有泪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寻常巷陌 (4). 人道寄

32、奴曾住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名篇名句默写考查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 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识记能力,难度不大;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在语境中考查学生对句 子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本题属识记式默写。 (1)该句第一处要求补出上句,与 补出下句相比,稍难,可利用该句是对偶句的特点回忆上句。第二处要求补出下句,根据记忆可以补出。 注意如下字词:沧、惘、已等。 (2)抓住“斜阳草树”为写景内容,回忆原文,可知本句答案。注意如下 字词:寻常、陌、寄奴等。 (3)结合下句关键词语“不

33、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回忆联想原文可知上 句。注意如下字词:冯、虚、御、遗等。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一要做到书写规范,笔画完整,字迹工整;二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找准 对应的句子;考生出错的原因大多是平时或只背不写,或记了不辨,不理解名句含义。因此,对名句的记 忆,首先要立足于对句意的理解,理解了句意就不容易写错字;其次要立足于书写,不仅会背还要能写准 确。 三、本大题三、本大题 3 3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 了多元文化的

34、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 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 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 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一环。 和谐的理念蕴

35、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礼记在描 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 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 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了“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 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

36、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 幸福”的美好状态。 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 18 世纪的“理想城 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 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展开,目 的是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 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

37、蓝图之中。 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 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 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9. 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 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主题。 B. 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

38、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C.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 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 城市的独特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 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 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 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

39、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 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 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 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 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 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2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礼记中“大同社会”描绘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了一种和 谐的理念,而和谐的思想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 B.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

40、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 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 与毕达哥拉斯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 好”的主张。可以说他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 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并找到了“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 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答案】19. B 20. B 21. D 【19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B项,“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城市从发端之日起,

41、就由形形色色 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 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可见文中只是提到了城市发展中军事、贸易和迁徙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形成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并没有说“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选项的说法强加关系,推断错 误。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 “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 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展开,目的是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可见原文只是 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方

42、面展开讨论,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的和谐是目的所在。选项 的说法偷换概念。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D 项,“柏拉图也开始寻求并找到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 常和谐的发展, 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可见原文中并没有“找到了” 的意思。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故选 D。 四、本大题四、本大题 3 3 小题,共小题,共 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 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

43、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 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 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 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 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 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

44、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 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 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 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 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 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

45、走。从此,一条海 峡分隔开哥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 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 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 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 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

46、高 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 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 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 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 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 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

47、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 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 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 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 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 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 2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48、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 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 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 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 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 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 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 语言通俗直白, 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23. 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4. “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22. C 23. (1)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 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2)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 直在寻找哥哥。(3)有耐心(坚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