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0.爬山虎爬山虎的脚的脚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认识“均、柄”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 16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 述顺序。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 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 顺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一:谈话导入谈话导入,梳理全文梳理全
2、文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由认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这种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2.学写“虎”字,明确该字是半包围结构。(板书:爬山虎的脚) 3.出示词语: 茎 叶柄 叶子 (1)把词语读正确。 (2)发现共同点:植物的几个部位的名称。 (3)出示图片,请学生分别找找每个名称对应的位置。 4.随文识字。 (1)出示课文第 2 自然段。 (2)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要点 1:读好“嫩红、嫩绿嫩叶”中的“嫩”。该字读重音,才能表现出美 感。 要点 2:读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 隙”这三个短句。 特别注意,这三个短句说的是一个意思,用否定的句式“没有,也 不”
3、来表达,增强了语气,起到强调的效果,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赞 美之情。 (3)学生交流: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4)这段话中生词很多,你会读了吗?留下生词,读准确: 嫩红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5)强调“叠”字下面是“且”,里面是两横,“隙”右上角的“小”不带 钩。 5.指导书写“瞧”字,左右结构,注意四点底的位置。 6.观察课题中的“脚”字,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写“脚”?哪几个 自然段写的是“脚”爬墙的过程?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7.指名读第 4、5 自然段,正音。 8.揭示本文作者,出示作家卡片。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4、、教育家。原名叶绍钧, 字圣陶。江苏省苏州人。著作有叶圣陶文集 倪焕之 稻草人等。 他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开拓者, 稻草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创作集。课 文选自一个少年的笔记 ,作者能从爬山虎的生长蔓延中,捉住“脚”的 特征来,可见作者有一双多么敏锐的眼睛。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二:二:想象画面想象画面,感受观察感受观察 1.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板书:叶子) 2.写了几种爬山虎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圈画关键词。 3.聚焦长大后的叶子。思考作者是怎么把爬山虎叶的多写具体的。 要点 1:有顺序地描写。先总写绿得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再按先静态后动 态的顺序来写。 要点 2:恰当运用动词。
5、抓住“漾起”,在理解中想象画面:一阵风吹 过,满墙的绿叶就如同水面泛起的微微波浪,好看极了。 4.小结:可见,要把一个事物写具体,不仅要分类别观察,还要关注观察 对象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要关注事物在动态和静态时的不同,这样写出 来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点。 5.把课题和这一段的描述结合起来想,你有什么疑问吗? 比如:既然是写脚,为什么一开始写叶子呢? (叶子有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缝隙等特点,就是因为爬山虎有“脚”啊!)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 述顺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
6、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具体、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 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培养细致连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 顺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具体、有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学习活动三:品味对比品味对比,迁移运用迁移运用 1.默读第 3 自然段,完成表格。 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三个方面 找到的关键词 位置 形态 颜色 2.比较,感受课文语句表达的精确、细致。 (1)出示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7、。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2)两个句子不同在哪里?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写?(板书:脚生长位置) 要点:抓住第 2 句中“茎”“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三个词语,体会作 者对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精准而细致的表达。 (3)再读句子,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 (4)找到文中对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描述,边读边思考:作者又是用了哪几个 关键词让你再次感受到语言的准确?(板书:形态) 要点:“枝状”“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三个词组不仅体现 了语言的准确,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观察
8、细致,描写 的时候能展开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 4.现场操练:出示豆芽的图片进行片段仿写,要求介绍清楚豆芽长在哪里, 长出来的样子像什么,是什么颜色。学习尝试分步写,写细致,写准确。 (1)列表,填写关键词。 豆芽观察记录表豆芽观察记录表 方面 关键词 位置 形态 颜色 (2)把每个方面的关键词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3)把三个内容的介绍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4)尝试分步写,写具体,写细致。 学习活动四学习活动四:讲演结合讲演结合,深化感悟深化感悟 1.讲演结合,聚焦“脚”的攀爬过程。 (1)默读第 4 自然段。提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圈出文中写爬山 虎的脚“爬”的动词。 触、变、巴、弯
9、曲、拉、紧贴 板书写“爬”的动词 (2)连一连。把这些动词连起来读读,并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爬山虎的脚向 上爬的过程。 (3)演一演。请学生以手、手臂来演示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 (4)文中“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怎样的一种爬? 要点: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反反复复,不断地重复这 些动作。 2.深化感悟,体会连续观察的好处。 (1)提问: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要点: 没触墙,萎了一没了 触着墙,嫩红灰色 (2)作者是如何写出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及它的变化的? 要点:除了细致观察,展开想象,还要连续观察。(板书:细致观察连续观 察) (3)找出课文其他段落
10、中表现连续观察的词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要点 : 第3自然段中的第1、 2句; 第4和第5自然段的“原先”“现在”“不 几天”“后来”“逐渐”。 3.回归全文,关注读者意识。 (1)提问:课文中除了写爬山虎的叶子、脚,你还看到谁的身影? (“我”“你”) (2)追问:写植物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自己和读者?(在行文的过程 中时刻关注读者的感受,让读者有参与感,不失为把观察变为表达的好方 法) (3)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010.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 叶子 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脚 生长位置 形态 攀爬过程:触 变 巴 弯曲 拉 紧贴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刚才我们通过细细品读课文语
11、言,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观察的细致。 俄国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他的工作方法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请大家也带着观察的眼光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作者在观察方面其他可圈可 点的地方。 生:我找到的是作者写叶子颜色变化的句子,我感觉他肯定是观察叶子有 段时间了,否则不会写得这么详细和准确。 师:对,这叫连续观察。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我也找到了。在第 3 自然段中的第 1、2 句里有两个词“以前”“今 年”,说明这个观察时间很长。 师:你能关注到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好。 生:我找到的是表示顺序的词语,在第 4 和第 5 自然段的“原先”“现 在”“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也能说明作者一直在
12、对爬山虎进 行观察,否则是写不出变化的。 师:这些词语你居然一个也没漏掉,非常好。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在观察 的时候,不仅细致,而且有连续性,所以读起来非常传神。我们回过头来 再看课题叫“爬山虎的脚” ,除了写脚、写这些(指板书),你还看到了谁的 身影? 生:有叶圣陶。 生:还有“你”。 师:“你”就是谁? 生:读者。 师:想想看,一篇写植物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自己,还要加上读者? 生:我想,写自己是为了让文章更好地过渡。 生:加上读者肯定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你们说得太对了,这样在行文的过程中时刻关注读者的感受,让读者 有参与感,不失为把观察变为表达的好方法。 点评点评: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教师用巴甫洛夫的名 言导入,引导学生寻找表现连续观察的词句,从字里行间切切实实地感受 到作者之所以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传神,是因为观察时做到了细致 和连续。在回归课文整体时,教师别具慧眼地关注到了文章在行文时处处 有读者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表达的一种好办法,为本单元的习作进 行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