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兴公司,华为公司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把这一难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记者:有人说,多少有关提倡创新的宣传报道,都不抵不上“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的警示来得深刻,有效。您如何看待这两个事件?倪光南:“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没有发生之前,很多人觉得芯片和普通的电子元器件一样,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用就是了。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事件是全民
2、的“警醒剂”,有积极的一面。记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目前水平和实力究竟如何?与美国相比,还有多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倪光南:在芯片设计方面,中国进步很快,可以说,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设计公司,而且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设计出一批优秀产品。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设计工具方面的“短板”。芯片设计是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软件平台上,通过计算机进行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等来完成的,而能提供该软件服务的主要是外国公司。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芯片制造工艺包括光刻、刻蚀、
3、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金属化、扩散、氧化与这些制造工艺相对应,制造关键装备多达200多种,其中包括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切割减薄设备、分选机以及其他工序所需的扩散、氧化、清洗设备等。每种装备的制造技术要求都很高,制造难度极大且造价十分高昂。记者:很多工业领域,我们成功实现了跨越和赶超,比如高速铁路,家用电器领域,但在集成电路领域,这种景象没能出现。原因何在?倪光南: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起步晚。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直到1956年,中国才成功制成第一根硅单晶。随着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中国由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就明显追赶乏力了,而世界上的芯
4、片技术却突飞猛进,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成本却下降到一半。美因根据摩尔定律在芯片行业取得领先优势,赚取高额利润,并不断积累这样一个正循环。所以,和有显著先发优势的美国等国家角逐,中国暂时很难追赶。主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创新推进不够是现实原因。曾经,我们在很多方面,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记者:面对内部“短板”外部封锁等难题,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倪光南: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
5、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给予因产自主研发芯片和软件一定的扶持,让其进入商业应用,接受检验和磨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可以参考硅谷的产业集群模式。在人才,技术,资本、经营等方面强强联合。北京的中关村有潜力打造成芯片技术和产业集群的高地。发展大型软件或芯片产业,还要发扬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将国家层面制定的规划纲要和金融市场相融合。(摘编自倪光南答记者问“中国芯”突围要发挥综合优势)材料二:美国禁止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
6、或通讯元件,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发深入讨论,出口禁运触碰到了中国通信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痛点。“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研发“中国芯”,实现自主创“芯”,成为当务之急。禁售7年对应的正是2025年,美国如此行事,真正的用意昭然若揭。如纽约时报所说,美国的真正考量是要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拖慢“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这让我们感受到切肤之痛。面对技术壁垒,不能盲目悲观,特别不能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丧失信心。当此之时,应该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并产生更强的改革紧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相信凭借卧薪尝胆的勇毅担当,我们一定会
7、迎来“芯”火燎原。对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流量和财富,但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就像中兴对员工们所说,“任何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突破核心技术肯定会带来阵痛,但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为了用现在的短痛换来长远的主动权。我们不必为今天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保持信心的同时,也不能因遭遇制裁而产生极端偏激的情绪,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足够的腾挪空间;另一方面,国产通信产业从零起步,如今发展到与世界通信
8、巨头并驾齐驱,并在5G时代展现出领跑能力,绝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闭。我们并不需要把封销当作“重大利好”来激励“自主研发春天来了”,更不能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对立起来。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摘编自强起来离不开自主创“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兴公司,华为公司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很好地给国人上了一课,让人们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只靠从市场购买是行不通的。B.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芯片制造工艺繁复,光刻机、刻蚀机等制造设备制造难度极大,因此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需要不断提高。C.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要有长
9、期的思想准备和投入,不能指望短短几年就获得回报,我们要有决心和定力去补齐行业“短板”。D.材料二认为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禁运”的做法另有企图,并引用了纽约时报的说法加以佐证,能够让读者更清楚事件的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根据摩尔定律加快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赚取高额利润,形成芯片行业的先发优势。面临发展后发劣势的中国,无法与之角逐比拼。B.我们不必为美国的封镜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会在将来突破芯片制造核心技术的瓶颈。C.在当前芯片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
10、动权。D.面对外界的高科技技术封锁,我们不能因为不公而导致不理智,更不能主动与外界脱钩,闭门造车只能延缓发展进度,甚至出现衰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老子B.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波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C.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尚书D.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习近平4.材料一中,记者是如何做到在采访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关于“中国芯片发展”的思考,两则材料都具有“
11、深刻”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
12、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
13、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
14、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摘编自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材料二: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
15、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莱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
16、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
17、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的往下坠落。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摘编自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宇宙中,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不止包括自然声音,也有人为创造的声音。B.“呦呦”“喈喈”等象声词音韵和谐,
18、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C.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类型都具有相对的优越性。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描摹声音时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语,是为了证明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是相互作用的。B.材料一举美国学者请学生听音乐画意象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声音是具有色彩感的。C.材料二使用“然而”“一旦”“更”等词语,表述准确,使行文流畅,富有逻辑。D.关于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材料二不仅关注了作者的角度,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
19、之美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因为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形容声音。C.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D.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9.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10.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学创作如何表现声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
20、、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
21、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
22、”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猛进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材料二: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
23、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
24、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将道德教育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25、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B.“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等杂志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C.“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
26、“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它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来说的。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
27、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改变人的情感。B.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D.据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夔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忍,刚毅简约。1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进行阐述。15.你认为“00后”可以借助怎样的路径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
28、然、保护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之所以能经受住漫长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持满足人的需求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福建省的天宝陂始建于唐代,这座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位于河流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既可拦蓄淡水,又可抵御咸潮上溯。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水砂分离,引清水自流灌溉,在航运、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高超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坚持整体性、系统性的自然观,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看待。人与自然是生命
29、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在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中获得自然的回馈,而不是无序开发、掠夺自然。当然,自然界的运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在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中因势利导,努力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
30、低,将消极影响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摘编自赵渊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
31、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等等,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
32、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唐代陆贽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认为自然生长之物和人力创造之物是有限度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有所节制。实际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合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观,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
3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注。”周礼中就有虞衡制度的相关记载,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在我国,虞衡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清代。此外,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田律也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定。重视生态制度建设的观念,对今天仍
34、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摘编自赵建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虞是保护山林川泽的监督机构,衡是保护山林川泽的执行机构。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是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能够经受住漫长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重要生存之道。B.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主要的便是保护生态环境,把人的行为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
35、的范围内。C.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D.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对待自然必须持有的正确态度。B.避免无序开发、避免掠夺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回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解决长江生态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中医的整体观中获得借鉴,追根溯源、诊断病因等。D.周礼、伐崇令和秦律十八种田律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古代的虞衡制度。1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
36、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贾思勰齐民要术)19.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取两种论证方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B.“因此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需要不断提高”与原文意思不符,弄错对象,由材料一可知“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芯片制造工艺繁复,光刻机、刻蚀机等制造设备制造难度极大”,这些是芯片制造领域的内容。故选
37、B。2.答案:A解析:A.“面临发展后发劣势的中国,无法与之角逐比拼”,说法绝对,材料一“所以,和有显著先发优势的美国等国家角逐,中国暂时很难追赶”,说明我们的劣势是暂时的,将来会发展强大,形成竞争力。故选A。3.答案:C解析:A.“祸兮福之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讲的是祸福相依的辩证关系,材料二“面对技术壁垒,不能盲目悲观”“产生更强的改革紧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显示的也是祸福相依的辩证关系;B.“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讲的是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文
38、“任何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突破核心技术肯定会带来阵痛”“是为了用现在的短痛换来长远的主动权”相印证;C.“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讲的是治乱关系,与材料无关;D.“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显示的是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与原文“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观点一致。故选C。4.答案:围绕大众最关切的问题,重点突出。紧扣中国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展开提问,引发对话。确定核心话题“中国芯片产业”,始终围绕关键词提问。比如,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与美国的差距,中国芯片产业没有实现跨越和赶超的原因,中国芯片产业如
39、何实现突破等,使采访始终紧扣核心话题,步步深入。重视对方的观点,善于引导。比如,倪光南认为“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记者后面提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目前水平和实力究竟如何”的问题;倪光南认为“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记者随后就提出“面对内部短板、外部封锁等难题,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的问题。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引发”“引向深入”两个关键词。学生先梳理记者的提问,围绕“引发”“引向深入”两个关键词组织答案。“引发”就是提出话题。如“有人说,多少有关提倡创新的宣传报道,都不抵不上中兴事
40、件华为事件的警示来得深刻,有效。您如何看待这两个事件?”紧扣中国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展开提问,引发对话;“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兴公司,华为公司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把这一难题进一步凸显出来,以此确定核心话题“中国芯片产业”,并始终围绕关键词提问。“引向深入”就是沿着一个话题能持续交流,由表层向内核深入。如“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这是倪光南的观点,“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目前水平和实力究竟如何?与美国相比,还有多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面对内
41、部短板、外部封锁等难题,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记者重视对方的观点,并善于引导,并继续引导和追问下去。5.答案:看问题具有辩证性。如从中国公司遭遇美国芯片“断供”的消极影响中能理性看到其引发的积极作用,建议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把挑战变成机遇。看问题客观实在,令人信服。肯定中国在芯片设计方面的进步,但同时指出中国芯片在设计领域和制造领域的短板不足等。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芯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建议“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
42、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认为高科技的技术攻关,要不断坚持开放合作,不能封闭自我。解析:抓住此题的提示:两则材料都具有“深刻”的特点,进行思考。材料一中,看问题具有辩证性,如“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事件是全民的警醒剂,有积极的一面”;看问题客观实在,令人信服,如“”“在芯片设计方面,中国进步很快,可以说,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设计公司,而且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设计出一批优秀产品”“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设计工具方面的短板”“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集中
43、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芯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材料二,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如“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认为高科技的技术攻关,要不断坚持开放合作,不能封闭自我。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为“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具有
44、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针对特定对象“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的。故选D。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二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无中生有。在材料二中,作者只是从写作者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非常简短,只是一笔带过。故选D。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以偏概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只是“有时”,并非全部。故选C。9.答案:首先由万物的声音引出自然声音和音乐声音;然
45、后提出自然声音之美离不开天然的和谐节奏,音乐声音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能表达情感;接着从声音有情绪意义、色彩感、意象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声音的特点和优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其中第一段首先说到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接着,由万物的声音引出自然声音和音乐声音。在二三两段中,作者分别叙述了自然声音的特点和音乐声音的特点,指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
46、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后来,在四五六三段中,作者分别从声音有情绪意义、色彩感、意象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声音的特点和优势。“声音有情绪意义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10.答案:用象声词模拟;
47、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将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听声类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二段“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用象声词模拟。从材料二第三段“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从材料二第四段“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
48、扩其波澜”,第六段“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等内容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将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也就是“听声类形”。11.答案:C解析: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12.答案:B解析: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错误,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