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5.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揭、囚”等 9 个生字,会写“豌、按、舒、适”等 12 个字。 2.会写“豌豆、按照”等 16 个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圈画关键词,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五 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及带来的不同结果。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 9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圈画关键词,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大胆提问学习活动一:大胆提问,走进童话故事走进童话故事
2、1.引导学生谈谈对安徒生的了解,看看大家读过他的哪些童话。 2.揭示课题。说说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 预设:这五粒豆有什么不同?这五粒豆后来怎么样了? 3.这是一篇有趣又充满爱的童话故事,自由读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1)词组一: 豌豆 豆英 豆苗 2 读正确。 “豌”字读第一声, “荚”字读第二声 梳理生长过程。 (2)词组二: 舒适 恐怕 愉快 读正确 发现共同点:表示一种感受、感觉。 (3)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 读通句子。 替换。不用“探”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长出来,它是什么呢?) 比较。用“探”和“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 (“探”运用拟人手法,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充满生机) (4)写好笔画较多的“豌” “僵”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学习活动二:圈关键词学习活动二:圈关键词,把握故事内容把握故事内容 1.默读课文,梳理结构,圈画关键词。 (1)出示图表。 名称 原本的愿望 结果 第一粒豌豆 第二粒豌豆 接下来的两粒豌豆 最后一粒豌豆 (2)明确要求:默读、跳读,圈画关键的词语或短语填表。 3 (3)先交流,再借助图表说说故事。 提示:既可以一粒一粒来说,也可以先整体说愿望,再整体说结果。 2.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去向不同,结局不同,把这些连起来说一说,就是 故事的主要内容。 3.小结:刚才我们先对课题提出疑问,再读课
4、文,把五粒豌豆的经历和结 果连起来说一说,就顺利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所以说,提问是学习的 开始。(板书:提问是学习的开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 抓住重点词语, 体会五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及带来的不同结果。 2.把握课文内容,懂得第五粒豌豆苗的生命成长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 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内容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尝试 整理问题清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五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及带来的不同结果, 懂得第五粒豌豆苗的生命成长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
5、懂得第五粒豌豆苗的生命成长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深入质疑学习活动三:深入质疑,学习提出问题学习提出问题 1.关注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课前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我们平常提问的时候,习惯用哪些疑问词? (预设:为什么、怎么样、是不是、什么、会不会) (3)今天我们来比一比,哪些同学最能提问? 2.默读课文,大胆提出问题。 (1)把问题写在课文相关内容的旁边。 (2)小组内交流,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指名说一说,看提了哪些问题。 3.阅读课后习题 2,说说自己的发现。 (1)这 3
6、 个问题中,有的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来提的,有的是针对全文来 提的。你发现了吗?(相机板书:从局部提问从整体提问) (2)小结:针对部分内容来提,可以针对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 段内容,而像“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这个问题, 是读完了整篇课文之后发出的疑问。 4.整理问题清单,选择问题。 刚才自己的提问哪些是针对部分内容来提的,哪些是针对全文来提问的, 请大家把问题条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中。 小组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 针对局部进行提问 针对整体进行提问 5 1 1 2 2 3 3 学习活动四:交流问题学习活动四:交流问题,发现童话主题发现童话主题 1.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
7、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这是课后练习中的问题,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问题,请读读课文,找找答 案。 (1)学生自由交流,发表认识。 (2)你们刚才的发现, 藏在这么几段文字中, 这部分语段主要在讲两个变化: 豌豆的变化、小女孩的变化。读一读,你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变化?填一填 表。 序号 豌豆的变化 小女孩的变化 1 2 3 (3)复述。 “豌豆 ,小女孩 。 (4)是的,豌豆的变化让小女孩发生了变化。集中描写小女孩变化的是课文 的第 21 自然段。轻声读读这一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到豌豆给了小女孩快乐 和希望?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比以前愉快得多”用兴奋的眼光望着” “快乐地坐在 温暖的太阳光里
8、”轻轻地吻了一下”等来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 6 相机板书: 生根一长叶开花,给小女孩带来快乐和希望 (5)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豌豆和小女孩之间的关系? 要点:豌豆在阳光下生根、长叶、开花,让小女孩有了愉快的想象,觉得 自己也应该到阳光中去,自己也能好起来。豌豆给了女孩快乐和希望,温 暖和力量。 2.课文最后一段写出了美丽的豌豆花让小女孩非常快乐,这是第五粒豌豆 的生命价值所在。 师生共读,再现美好画面。 3.读到这儿,你觉得安徒生为什么重点写这一粒豌豆的故事? 提示:这一粒豌豆折射了生命的价值,不仅温暖了小女孩,也让安徒生获 得了生命的启示。 4.老师想问问大家: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
9、么? 预设 1:我喜欢这篇童话,第五粒豌豆竞然让小女孩的身体变好了,多么神 奇,多么感人,我喜欢故事这样的结果。 预设 2:这个故事特别有趣,那四粒豌豆一开始想得很美,要到很远的地方 去,结果呢,要么被鸽子吃掉,要么躺在臭水沟中,只有第五粒豌豆默默 成长,给了小女孩快乐和希望。 预设 3:我喜欢这个童话,因为它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要 努力,要成长,就像那粒给小女孩带来希望的豌豆一样。 5.总结:这是一篇神奇而有趣的童话,更是充满了温暖和爱的童话。第五 粒豌豆用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完美诠释了生命的价值。这一课,我们还学 7 习了“提问” ,知道可从课文内容的局部或整体来提问, “提问
10、”让我们对 故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帮助我们读懂故事。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5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我们先对课题提出疑问,再去读读课文,把五粒豌豆的经历和结果连 起来说说,就顺利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所以说,提问是学习的开始, 我们平常提问时,习惯用哪些疑问词? 生: “什么” “为什么” 。 生: “怎样” “是不是” 。 师:接下来自个儿读读课文,积极思考,看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看看谁 最会提问。(生默读课文) 师:你一共有 9 个问题,恭喜你,你提了哪些问题?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里面的问题,有的是针对课
11、文一部分内容来提的,譬如, “母 亲为什么要把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8 师:你发现了不同之处。第一个问题也是针对部分内容来提的。你来读。 生:“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 一个四犯 , 但它却长得很好, 为什么?” 师:那么,第三个问题应该是针对全文来提的。怎么看出来的? 生:“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这个问题中有个 “最” 字,说明是在五粒豌豆中比较,这是针对全文来提问的。 师:说得太好了。在小组内把刚才你们的提问分别做一下标记。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做好标记) 师:先来交流针对部分内容来提的问题吧。 生: “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一我有这种预感! ”为什么
12、这粒豌豆 有这种预感呢? 师:这是你的疑问,是针对其中一粒豌豆说的话来提问的。 生: 最后那粒豌豆说了两次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 按照我课外阅读的经验, 感觉它和别的豌豆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师:你会阅读,也会提问,抓住了两句相同的话来提问,真是高明。 生:小女孩“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 ,用“兴奋的 眼光望着” ,这个小女孩此时在想什么呢? 师: “用兴奋的眼光望着” ,就让你有了疑问。这个问题很好,值得大家去 思考。联系小女孩前后的表现,再读读这段文字,谁能说说小女孩在想什 么? 生:小女孩在想:多好的豌豆苗啊,不断地向上生长,不久的将来要开花 了! 生:女
13、孩会想:多么漂亮的豌豆苗啊,它从那么小就一直在生长,终于变 9 成一个小花园了。我也会好起来的。 师:那么,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来提的?谁来说? 生:第五粒豆是最了不起的,它给小女孩带来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是针对全文来提的!这和课后练习中的“伴随着豌豆苗的成 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这个问题差不多。你真了不起! 生:其他四粒豆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师:这也是针对全文来提的。你们看,提问,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理解 课文。所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点评点评: 学生有兴趣提问,并能在课后练习的引领下,从课文内容的局部和整体来 提问。 正是这篇课文体现语文要素的价值所在。 这一
14、片段很好地予以落实。 老师讲得很少,主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提问,觉得提问并不难。 老师做好了引领和启发,并在值得回答的问题上巧妙引导学生来回答,体 现“提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理念。 6.6.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识记“蝙、蝠、荧”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 ,会写 14 个常用字, 会写“蚊子、即使”等 12 个词语。 2.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横七竖八” “反复研究”等词 语的意思。 10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实验的方法、 结果等。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横
15、七竖八”等词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实验的方法、 结果等。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因题质疑学习活动一:因题质疑,分组识词分组识词 1.读题导入 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据说和蝙蝠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吸引我们去课文中 找答案。认认真真读课文,思考: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可组成词串来理解。 (1)横七竖八 许多绳子 系着铃铛 (2)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响个不停 (3)反复研究 实验证明 揭开
16、秘密 (4)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超声波 (第一组体现了实验准备的充分。第二组体现了语言的简练生动。第三组揭 示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从“反复研究”中体会科学家研究的缜密。 11 第四组可围绕“超声波”和“无线电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理解) 4.完成填空,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科学家模仿( )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 ),所以飞机在漆黑的夜 里飞行就更安全了。这就是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的关系。 预设填写:蝙蝠探路、雷达。 梳理文脉,并相机板书:飞机夜航反复研究装上雷达 5.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真是读书的好方法。 学习活动二:关注“内容”学习活动二:
17、关注“内容” ,学会提问学会提问 1.我们也可以和这位同学一样,对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提问。 譬如,在课文第 6 自然段的左侧有这样一个问题: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 配合探路的?”这就是针对课文内容中的一个句子来提问的。 2.你会针对“内容”来提出问题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 落。譬如,读到第 3 自然段时,你有问题吗?(板书:内容) (1)学生默读第 3 自然段,屏幕显示这个段落。 (2)学生从“内容”这个角度自由提问。 (3)教师紧扣某个词语、句子或段落等具体内容来点评。 提示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蝙蝠有什么魔法吗?”这是针对句子 中的某个重点词语来提问的。
18、 “蝙蝠竟然这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针对整段话的内容来提 问的。 3.阅读课文其他部分,从“内容”这个角度来提问并试着解答。 12 (1)默读课文,各自写下问题。 (2)在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说说答案。 4.找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起来解决。 要点 (1)编蝠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你明白吗? 第 7 自然段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 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它就会改变飞行方向) (2)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为什么要分别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耳朵塞上、嘴 巴封住?(这样才能判断出到底是哪个器官在蝙蝠夜间飞行的时候起到了 作用,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多么细致,这样的
19、实验设计多么巧妙)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2.通过文中三次实验的学习, 体会说明文语言简洁、 详略得当的表达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旁批和课后练习的学习,明确可从“内容“写法” “启示”三 个角度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问。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体会说 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文中三次实验的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简洁、详略得当的表达特点。 13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
20、聚焦“写法”学习活动三:聚焦“写法” ,学习提问学习提问 1.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写法”来提问,譬如第 3 自然段使用了关联词“而 且” “即使也” ,为什么要用上这些关联词?作者写这段最后一句 时用了反问句,这样写好在哪里?这就是从“写法“上提问。 (相机板书:写法) 2.你会从“写法”上提问吗? 提示:从“写法”上提问,可以从修辞手法、标点符号、文章结构等方面 去考虑。 以第 2 自然段为例,学生练习提问。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于 是,科学家做了实验。 (1)三次实验准备一样,实验方式和实验结果怎样?读读课文,填写表格。 第几次 实验准备 实验方
21、式 实验结果 一 拉绳子 系铃铛 蒙上眼睛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没响,绳子没碰 二 三 (2)交流填写结果 第几次 实验准备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一 拉绳子 系铃铛 蒙上眼睛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没响,绳子没碰 二 塞上耳朵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 停 三 封住嘴巴 14 4.实验准备一样,实验方式不同,实验结果不同,三次实验,表述不一样, 第一次实验写了整整 6 行,第二次、第三次合在一起才写了 4 行。 (1)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想请谁来解答呢? (2)从“写法”上提问,对于我们的写作特别有帮助。 (3)作者这样写,清楚地得出了这一结论: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 飞行,靠
22、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第 8 自然段和第 7 自然段在 “写法” 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两者紧密联系,探路方法就是工作方法。学生交流,明晰两者相似 之处,老师最后展示课件。 6.根据课后的练习,我们知道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呢?课文后面的两 个问题就属于从“启示”的角度来提问的。读一读,体会这种提问的特点。 (板书:提问的角度启示) 15 学习活动四:当堂练习学习活动四:当堂练习,迁移运用迁移运用 1.提问有三个角度。针对“内容”和“写法”来提问,一般来说阅读时提 得比较多。针对“启示”来提问,一般是在读完整篇课文之后,联系生活 经验提出的,譬如“小
23、组问题清单”中的第 3 个问题: “飞蛾、萤火虫、猫 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还有,课文后面的 2 个问题也 是针对“启示”来提的。 2.当堂练习,小组合作来提问。 屏幕显示: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 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界、慈姑 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 鳞片一样,叫作膦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它们是茎,还是根? ,有改动 3.交流提出的问题 (1)内容上: 要点: 马铃薯和藕明明
24、是长在底下,怎么就不是根了呢? 马铃薯和藕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它们变了什么模样呢? (2)写法上: 要点: 介绍变态茎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16 作者在写变态茎的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 第 2 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总结:学了这篇科普小品文,我们知道了夜间飞行的秘密,清楚了蝙蝠 和雷达的关系,还尝试着从“内容” “写法” “启示”上去提问。今后,我 们要敢问,更要善问,因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板书:敢问善问) 5.布置作业: (1)学习今天的提问方法,阅读(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2)整理今天从三个角度提出的问题,试着自己来解答。 板书设计板书设
25、计 6 6 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秘密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从课文的内容来提问,不难。难的是根据课文的“写法”来提问,譬 如说第 3 自然段,写的时候用到了“而且无论” “即使也”这 些关联词,用上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而且是从“写法”上提的。 生:用上这些关联词,强调蝙蝠非常灵巧,本领非常大。 17 师:而且读起来特别顺口。刚才是从关联词的角度来提问,还可以找什么 来提问呢?譬如: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 东西吗?”这是这段中的反问句,你能从“写法”上来提问吗? 生: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 师:对的,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这样
26、问: “反问句用在这里有什 么好处呢?” (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知道答案,我们就不回答了。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 巧地避开。 ” 作者不说其他东西能避开, 而说一根极细的电线, 你有问题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极细的电线”? 师:这也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的。其他人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 师:太好了!你们都不用回答了。因为我们今天主要学的是提问。我们来 看第 2 自然段: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 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你会提问吗? 生:为什么要自己问,自己答?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针对“写法”来提问,可从修辞手法
27、、文章结构 等方面来考虑。为了弄清原因,科学家做了实验,默读第 4、5 自然段,填 写表格。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师:第二次实验方式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生:第二次实验方式是“塞上耳朵” ;结果是“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 18 撞” 。 师:那第三次实验方式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生:第三次实验方式是“封住嘴巴” ;结果也是像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 师:同学们,第一次实验写了 6 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合在一起写才写了 4 行,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写了 6 行,而后面两次合起来才写了 4 行? 生:为什么第二、第三次实验要合在一起写? 师:真好。答案谁知道? 生
28、:因为这两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合起来一起写。 生:第一次主要写做的实验是怎样的,特别是准备工作,所以要写具体一 点。 师:是的,第一次具体写做了什么准备,第二次和第三次是一样的,有什 么必要再写呢?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详略得当。这样写了之后,非常清楚地得出 了如下结论,一起读一读。 生(读):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 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点评点评: 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针对“写法”来提问是最 难的,对学生的帮助也是最大的。执教者明白这一点,一开始就聚焦关联 词, “用上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这是扎扎实实的“
29、扶” ; 接着启发学生, “这是个反问句,你能从写法上来提问吗?” “作者不说其 19 他东西能避开,而说一根极细的电线,你有问题吗?”这是“半扶” ;然后 总结,从“写法”上来提问可以从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着手。所以, 最后让学生填写表格之后再进行提问,他们就很自然地从“写法”上来提 问,一切水到渠成。 7.7.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唤、赖”等 12 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 15 个字,会写“呼 风唤雨、世纪”等 17 个词语。 2.通过辨析,知道“发明”和“发现” 、 “改变”和“改造”的不同之处, 理解“呼风唤雨” “腾云驾
30、雾”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科学技 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 12 个生字,会写 17 个词语,理解词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 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知道“发明”和“发现” 、 “改变”和“改造”的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20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生字新词 1.说到“呼风唤雨” ,你想到了谁?(相机板书:呼风唤雨) 2.神仙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还会腾云驾雾。 (屏幕显示词语“千里眼” “顺风耳” “腾云驾雾” ,学生齐读)
31、 3.人类曾幻想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读题。 出示第 1 自然段: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20 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 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读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5.随文识字。 (1)出示语段一: 正是这些发明和发现,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 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读正确,读通顺。 去掉熟词,留下新词。读词语: 改观、改变、程度、超过。 去掉熟字,留下生字。读生字:改、程、超 (2)出示语段二: 20 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
32、世界的奥秘;20 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 21 把这个长句读正确,读连贯。 去掉熟词,留下新词。读词语: 世纪、百亿光年、原子弹、日益、联系 去掉熟字,留下生字。读生字:纪、亿、益、联 6.读读词语,说说意思。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改变生活 改善生活 提示: 这是两组近义词。 “创造神话”和“创造奇迹”在文中都是形容科技的巨大 成果。 “改变”是指“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 , “改善”是指“改变原有情况 使其好一些” ,程度不一样,联系所在段落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学习活动二:借助练习学习活动二:借助练习,
33、学习筛选问题学习筛选问题 1.出示课后练习 2,学习筛选问题。 (1)阅读课后练习 2。 (2)说一说。 我发现有的问题 ,有的问题 ,还有的问 题 。 (3)联系练习中这 3 个具体的问题,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 筛选问题 帮助理解课文 不影响理解课文 引发自己思考 2.出示课文旁边和文后的问题,说说哪些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预设: 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2 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3.在小组内说说各自提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 (1)小组筛选问题,去除重复问题。 (2)明确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这节课上解决,有些可以不用解
34、决,因为 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3)留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7.7.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发明”和“发现” 、 “改变”和“改造”的不同之 处,理解“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 来的巨大变化和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掌握提问方法,养成提问习惯,学会梳理提出的问题,并能抓住有价值 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 的
35、巨大变化和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掌握提问方法,养成提问习惯,学会梳理提出的问题。 23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解答问题学习活动三:解答问题,读懂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内容 1.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1)默读第 2 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答案。 预设: 一是 20 世纪有很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二是现代科技使人类的生活大大 改观。 相机板书:人类现代科技 (2)读好第 2 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赞叹之情,感受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 的现实意义。 2.探究问题二: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
36、树梨花开”来形容? (1)说说诗句本意。诗句的引申义为:某一件事物突然之间发生巨大改变。 (2)这句古诗用在这里,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 料未及的。读读第 3 自然段和第 4 自然段具体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我们的祖先一直依赖自然生活, 有很多美好的幻想。 这些美好幻想实现了, 而且数不胜数,让人赞叹。 3.探究问题三: “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 (1)这个问题是出现在课文旁边的,其实并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发现” 24 是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是创造。 板书:发明发现 (2)读读第 3 和第 4 自然段,找找有哪些“发现
37、” ,有哪些“发明”? 第 3 自然段中的“电灯” “电视机” “收音机” “汽车”都属于“发明” 。第 4 自然段中, “洞察天体”和“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属于“发现” 4.小组合作回答问题。譬如课文后的问题: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 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可以读读伯特兰罗素的这句话,从最后一 个自然段中去找答案) 学习活动四:联系生活学习活动四:联系生活,迁移言语形式迁移言语形式 1.出示课后习题 3: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 们的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2.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可以举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来印证) 3.学习有理、有序、
38、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1)回顾第 4 自然段,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清晰说明现代技术的重要性 的。(先举例,再总结) (2)如何通过举例来清晰说明呢? 分类别来说先说月球、深海、天体这些宏观世界的事物;再说原子核 这一微观世界的事物。 多角度全面地说既说距离生活很远的高科技,又说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各种发明。 (3)还有什么办法让表达更有力?(引用诗句、名言;运用排比、反复等手 法) 25 (4)整理、归类、选择同学们的理解,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筛选问题,知道有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 文,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后要在阅读和学习的时候多提。同学们,历史的车 轮早已
39、进入 21 世纪,现代科技会更加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将会更加便 捷和美好。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7 7 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后练习 2,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屏幕显示课后练习 2) (学生讨论) 师:这里呈现了三类问题,你能概括一下它们的特点吗?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不影响我们理解课文,有的问题能帮助理解课文,还 有的问题能引发自己思考。 26 师:是的。三类问题,非常清楚,你能结合练习中的这 3 个问题,具体来 谈谈吗? 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 世纪的科学成就 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回答了这个问题,课文也
40、就理解了,这就是 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 师:对,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反复去读课文,找到重点段落,好好体会。 生: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这个问题引发我们去深入思 考,这和理解课文没有很大的关系。 师:是的,课文写的是科技带来的好处。但是,真的全部是好处吗?这类 问题可以让我们进行深入思考。还有一种问题呢? 生:什么是“程控电话”?即使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 种新式的电话,是现代科技的产品,这就可以了,并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理 解。 师:是的,这类问题对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影响。课文旁边和文章后面一共 有 6 个问题,你们来说说哪些是对理解课文内容最有帮助的问题? (学生思
41、考) 生: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是对理 解课文帮助比较大的问题。 师: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默读课文,反复品读有关段落才能明白。 生: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这也是对理解课文有 帮助的问题。 师:你们发现没有,这两个问题和课后练习 2 中的第 2 个问题非常相似, 27 是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各自提出的问题, 列出问题清单。想想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生:为什么要用“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课文的题目? 生:科学在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这句 话应该怎么理解? 师:好,留下这些需要
42、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我们来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 “呼风唤雨” 的世纪呢? 读读第 2 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答案。 生:因为在 20 世纪的 100 年时间里,世界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发现和发 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生:因为这个世纪有了好多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改变的 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所以说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 的世纪。 师:刚才我们用说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理解这个问题了。我们还可以用朗读 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点评: 执教者有条不紊,从课后习题 2 入手,让学生明白问题有三类:不影响理 解课文
43、、帮助理解课文、引发自己思考;然后依据课文旁边和文章后面呈 现的 6 个问题,说说哪些是对理解课文内容最有帮助的问题;最后,在组 内说说提出的问题中哪些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并解决了“为什么说 20 世纪 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这一问题。这一片段,很好地让学生分 辨了什么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和解答这类问题。这 28 是这篇课文在本单元承担的主要任务。 8.8.蝴蝶的家蝴蝶的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认识“避、撼”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感受作者急切的心情,体会 文中蕴含的对幼小生灵的关爱。 3、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提出问
44、题,对问题进行分类。能筛选出最值得思 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感受作者急切的心 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对幼小生灵的关爱。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 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一:回顾提问方法回顾提问方法,鼓励提出问题鼓励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针对课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蝴蝶的家会在哪里? 29 蝴蝶的家有什么特点? 课文会怎么描写蝴蝶的家呢?
45、(板书:提出问题) 2.有的问题是针对“内容”来提的,有的是针对“写法”来提的,回顾一 下,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提问?(启示) 学习活动二学习活动二: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好文中问句读好文中问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1)读准“家雀儿”中“雀”这个多音字。 (2)读准“吼叫”“震撼”“喧嚷”这些词语,联系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主要讲了作者为雨中的蝴蝶感到担忧着急,不断地找蝴蝶的家在哪 里,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 2.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1)焦急和担心。(板书:着急) (2)把文中直接写“着急”的四句话,找
46、出来读一读。 3.文中有大量的问句,写出了作者的着急。 (1)找出这些问句。 出示:3 句反问句。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花朵自己己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出示:其他问句共 9 句。(有的是设问句,有的是一般疑问句) 30 (2)读好这些问句。 读出反问句中蕴含的强烈感情,体会着急。 第 4 自然段中有一连串的问句,作者在不断猜测否定再猜测再否定, 着急的情绪被一层一层叠加。读出这种着急。 3)小结:文章用好多问句串联起来,与众不同。这样表达,感情真挚热切, 让人情不自禁为蝴蝶担心着急。 学习活动三学习活动三: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提出问题,梳理解答问题
47、梳理解答问题 1.你有哪些问题要问?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写在课文旁边。 2.交流问题,梳理归类。 (1)在小组内把不同类别的问题整理好,重复的删去。 (2)尝试在组内解答问题。 3.全班交流。 (1)说说小组学习成果,特别是问题的分类。(板书:整理问题) (2)你们着重解决了哪些问题?说一说你们的答案。(板书:解决问题) 提示:重点引导学生解决课文中反复写“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的意 图,体会用问句来表达内心想法的价值所在。 (3)为什么有的问题可以暂时留着? 学习活动四学习活动四:积累文中词句积累文中词句,课外延伸拓展课外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从好多问句中读出了着急。除了那么多问句,还有哪些句子也 写出了作者为蝴蝶着急?(相机板书:问句) 要点 (1)第 1 自然段写了风雨的猛烈,句子短促有力,给人极大的震撼,写出了 31 着急, 并和第 2 自然段中蝴蝶的轻盈柔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 对比) (2)用排比写出了着急,譬如第 2 自然段的这些句子:“它们的身体是那样 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 一点儿水都不能沾; 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板 书:排比) 2.读好这些语句,明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