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青羊蒋冬梅他要去登山,塞北最高的山。什么样的高山,他都见过;什么样的险山,他都见过。真正登山的人,为的不是高度。一百年前,有一个人登上了这座山。在这之前,登上山巅的,只有青羊。那时,登上山顶没有一条路,登山人的脚踩在哪里,脚下就是他的路。如今,有很多条上山的路被开辟出来,像缠绕在山岭间的绳索。每天有无数的人,挂在那条绳索上,可他们不是真正的登山者,登山者踩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次登山,他想趁着自己还有力气,最后一次寻找青羊。一百年前,那个人正是沿着青羊的足迹,攀上山巅。整理行装的时候,他看了一眼
2、现代化装备齐全的行囊,突然想到那个人。当年,他的行囊能带上的,只有毡毛靴子、兽皮袍子、装满小米的包裹、马匹、猎枪,还有胆子!在他之前,有那么多人跃跃欲试,拿着刀枪,冲着大山杀伐而来,可是,没有一个人站上那座山巅。坐在载着人的旅游车上,是永远也看不见青羊的。游客们只能看见山顶的一切仿佛天地初生般静止,亘古不移的火山砾石,朴素而沉默。那里不需要多余的打扮,似乎连一棵草都多余。青羊总是从无路之处攀上最高的险峰,站在绝顶之上,看山谷里的风起云涌。他要走另一条路登山,这条路,那个人走过,青羊也走过。他揣着一张路线图和向导出发了,图上有百年前那个人的足印。他们很快穿过成片的红松林进入阔叶林地带,虽然这里水
3、草丰美,适宜生存,可是,刚烈的青羊有更高远的志气,它们早就知道山顶有一池甘美的泉水。它们去往最高寒的绝顶,把狼群远远甩在身后。有时面对紧追不舍的秃鹰,它们宁可跳崖跃涧,在危崖上与秃鹰缠斗,不惜一起跌落深渊,骨碎血溅。极耐寒冷的松林,仍然不是青羊的停留之地,青羊还在更高的地方。他们向着更高处的岳桦林和高山冻原进发了,那里有千年不化的冰雪,生长着紧贴地面的苔藓和萱草。向导说,青羊不会下到更低的地方,习惯了生活在高山上的动物,已经适应了贫瘠的生活,它们都有一副铁肚肠。他想象着,那些青羊在岳桦林里的灌木带和森林边缘,啃食矮小的崖柳,刨出雪被下的野菠菜和紫云英。他突然无比心疼起那些青羊了,尽管和它们从未
4、谋面。他越来越想知道青羊的模样,想看到那群披着青苍锦缎的生灵,如一个个舞蹈的魅影,攀上暮雾缭绕的山顶,畅饮魂牵梦萦的泉水。很快,他们在向山顶进发的时候,被一座高大的岩石拦住了去路。他用工具钩住岩顶往上攀登,扳住一块岩石尖角,试着用脚勾住另一块岩石,可是他一脚从松脆的岩石上踩空,整个人像一只被猎人拎着耳朵的野兔,吊在半空中荡着。就在他荡向岩壁的时候,他看见岩壁上有层层细小的颗粒,多年研究动物的经验告诉他,那不是岩石,那是一座石化了的粪堆。他兴奋极了,吊着绳索,又一次荡过去,紧紧抓住那块岩壁。他终于看清了,难以计数的小粪球凝结成一块巨大的岩石,一道道年代的纹理上,还能看见细碎的草茎。他难掩心中的狂
5、喜:这是一座堆积了千年的粪堆!除了青羊,没有生物能留在这样的绝顶之上,如果这是一座青羊粪堆,那么千百年来,一定有无数的青羊曾在这里留下消息。他用力攀上了岩顶,发现脚下坚硬如石,刚才的狂喜慢慢褪去了温度。他知道,这座粪堆已是半石化状态,也许最后一只青羊,早在多年前就已离开,他怎么可能找到青羊呢?走在前面的向导突然喊了一声,原来,他发现在岩石之上,有一条通向峰顶的小径,那条小径被磨得光滑圆润,清晰可辨地印着动物蹄壳的形状,仿佛传递着某种讯息。向导断定,这是很久以前一群青羊留下的蹄印。可是放眼望去,极顶之上只有一片亘古的寂静。高山像一只巨手,擎举起一池碧蓝湖水,池周十六座高峰威仪如剑,仰头问天,森然
6、迎风。这让他想起一百年前的那个人,初登山巅,为天池十六峰命名时描摹的情景:“池水四围,白沙环绕,绚纹如线。余初临天池,天气忽阴忽晴,始闻雷声,继闻鼓声。霎时雾起,眼前一物无所见。少焉,雨止天晴。”百年前,那个人立于山巅之上,脚下踏着青羊的足印,满怀豪情地吟诵过:“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如今我命名。”此刻,他也站在这片峰顶之上,望向远处十六座山峰,映着暗紫天色,朦胧成一个个青苍巨影。在薄雾凛凛间,隐隐有一队灵动的魅影,正鱼贯攀上山巅,几至云端,转瞬即隐入烟青色的山岚间。(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3期,有删改)注塞北最高的山:指吉林长白山。有一个人:指清末爱国官员刘建封。他一百年前首登长白山,踏遍
7、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撰写的相关书籍成为研究和开发长白山的宝贵资料。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中提到的“真正登山的人”,攀登过许许多多的高山,他们登山E经不是为了大山的高度,而是为了探索自然,挑战自我。B.文本中列举一百年前登上山巅的“那个人”带着的简陋的登山用品,特别指出他还带着“胆子”,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其探索自然的勇气。C.文本通过普通游客在旅游车上的远观,写出这座塞北最高山的山顶上苍凉的自然环境:火山砾石亘古不变,地表荒凉,古朴静寂。D.文本通过写“他”从发现粪堆的兴奋,到确认粪堆的狂喜,再到发现粪堆已半石化褪去狂喜,展现了“他”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
8、程。7关于青羊的形象,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句通过“攀”“站”“看”三个动作描写,写出了青羊善于攀登、气凌绝顶的形象。B.第句中“宁可”“不惜”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表达了对青羊刚烈性格的高度赞扬。C.第句写出青羊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它们的身体已进化得适应了高山上贫瘠的生活。D.第句运用比喻,写“他”透过薄雾隐隐看见一队灵动的青羊,魅影般在山间出没。8为什么“他要走另一条路登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9有人认为,蒋冬梅的青羊是一篇“诗化小说”,请简要分析青羊的诗化特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金宝娘马烽一
9、九四七年冬天,我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我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一天下午,我趴在炕桌上整理材料,拴拴在后炕捻羊毛线。忽然听到门口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这就是工作团那马先生吧?”我一回头,见进来个年轻媳妇,后边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那小孩名字叫“金宝”。那媳妇一进来,就坐在了炉台上,和我正对面。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她这一身和年龄十分不相称的打扮,引起我一种厌恶的感觉。我继续看材料,没有去理睬她,只有刘拴拴,杂七杂八地和她胡扯。只听那女人低低地说:“不要瞎说了,我早就不啦。”她走后,刘拴拴对我说:“老马,你看这
10、女人怎样?”我说:“不是个正派女人!年纪那么大了,还那样打扮。”刘拴拴说:“以前还擦粉抹胭脂咧!自土地改革开始,才不敢了。”我问;“地有男人没有?”刘捡拴说:“原先是有,如今大概死了!”我又问:“靠甚过活?”刘拴拴笑着说:“靠甚过活?田不耕,地不种,腰里就有米面瓮。这女人,嗨!做什事不能赚碗饭吃,为甚要挑这种丢人败兴营生?”正说间,门“吱”的一声,金宝叉进来了,对我说:“老马,我娘请你去我家坐坐!”还没等我开口,刘拴拴抢着说:“你妈瞎了眼啦!老马不是那号人!”我也很起火,我记得我把手一挥说:“快滚!”金宝吓得跑了。我收拾起材料,要到贫下中农代表会去,代表们见我脸色不对,问我因为什么,我讲了一遍
11、。代表主任田老大说:“我看她没那胆量,怕是真有些说的!”开会的人还没到齐,大家谈起了金宝娘的身世。金宝爹叫李根元,家里很穷,租种着本村地主刘守忠的二十多亩地。根元三岁的时候,从绥远逃来一家难民,生下个女孩子,养活不起。根元娘花了五升米,就把她买下了,准备奶大以后给根元作媳妇。她给奶媳妇起了个名字叫翠翠。地主刘守忠的儿子叫刘贵财,贵财早就看上了翠翠。翠翠十八岁结了婚以后,比闺女时更好看了,脸就像一朵桃花。第二年,翠翠生了个小子,刘贵财仍然没死了心,还是常去根元家闲蹿。根元知道自己惹不起刘贵财,只好安抚翠翠:“不要答理他!”一九三五年,冬天各村都成立“防共保卫团”。刘贵财家有钱有势,就当了村团长。
12、第二年春天,各地抓共产党,刘贵财说根元是共产党,就把根元捆去了。夜里,翠翠没合眼,她哭着,她想着,她想:“拼上命也要把根元救出来!”这时有半夜了,天黑得很,冷风迎面扑来。她从村外绕到了村公所后面,找到那间炭房的后墙,便用锄头开始刨了起来,幸喜那墙是土打的,不一阵便刨下个洞。刘贵财见根元跑了,也没敢声张,怕自己受连累。但想翠翠的心更切了。刘贵财就打发刘顺义老婆,给翠翠来说媒,翠翠说:“顺义婶,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我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金宝抚养成个人,侍候我娘百年以后!”不久,刘贵财家就把地夺回去了。第二年秋天,日本人打进来了,敌人向村里要花姑娘,那时刘贵财当了伪村长,逼着把翠翠送给
13、日本人。过了六七天,翠翠被抬回来了,脸色青白,嘴唇没一点血色,比死人只多一口气。恰巧婆婆又病倒了,翠翠挣扎着侍奉婆婆。婆婆病了两个月死了,翠翠埋葬了老人,家中更没法活了,粮没粮,地没地,索性就泼出身子,指那事过日月。就这样,在苦海里漂流了七八年。开完代表会。我回到自己屋子里,心上好像压了一块石头,觉得非常沉重。第二天清早,我跑到了金宝家。那简直不像个家,炉灶里燃着一把毛柴火,冷得很,地下摆着些烂盆烂瓮。金宝娘见我突然进去,吓得不知该怎好,忙扫开炕让我坐。金宝拿着块窝窝头在啃。金宝娘悲惨地说:“我是个下贱女人,名声坏,活得还不如条狗!”说着不住拿袖子擦眼,我说:“我听人说过了,知道你的苦处!”停
14、了半天她才又说道:“我找你,是想告诉你,等开斗争会,我想把这些事讲一讲。这能不能讲?”我说:“能讲。地主刘贵财已经扣起来了!”从她家里出来,我和代表们商议了一下,暂时借给了她几斗粮。大家都说:“寡妇孤儿可怜的,十来年工夫,把个好人糟踏了!”在开斗争会时,金宝娘第一个控诉地主刘贵财的罪行,起初是一面讲一面哭,随后一下气昏过去了。等人们拿冷水喷过来后,她忽然像疯了一样,跳了起来,头发散开了,她傻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扑在地主刘贵财身上,用嘴乱咬。这个村工作我没参加到底,斗争会一结束,我就被调到了县上。今年农历七月十五,城里赶会。走到大门口,见站着一个三十大几的农民,手里提个白布包,一见了我,忙上前
15、说:“你就是工作团的老马?我是金宝的爹,叫李根元。”我吃惊地说:“不是说你”他抢着说道:“我那年逃到绥远,给人家当了长工。今春才听说,咱这里解放了,才讨上吃回来。现在甚也有了,分下房,分下地。我们一家人常念叨你。这是金宝娘给你做的一双鞋。”说着把那个布包递给我,打开白布包,有一对崭新的黑布鞋。这对鞋上,记载着一个女人苦难的经历,也标记着一个女人的新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金宝娘”的外貌描写,暗示了“金宝娘”曾经的身份,为下文交代她的经历做铺垫。B.小说中“我”第一次与“金宝娘”见面,凭借衣着就对其产生厌恶的情感,说明了“
16、我”思想的落后性。C.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借村民之口补充交代“金宝娘”的经历,使内容更加完整,并推动情节发展。D.小说结尾“一对崭新的黑布鞋”,具有象征意味,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讴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金宝娘的形象,该句中的冒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B.句子环境描写,交代了“金宝娘”深夜救夫的恶劣环境,侧面展现了她的有勇有谋、忠贞善良。C.句子运用借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金宝娘”饱受生活的折磨,命运坎坷,内心痛苦不堪。D.句子“跳”“傻笑”“扑”“咬”等动词,展现了人物情绪的爆发,可见动作描写
17、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8.文中“金宝娘”与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都经历了新生政权的改造,请分析两人转变的异同点。(4分)9,马烽作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代表,其作品真正做到了从农民的视角来写农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流派特色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鸡毛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
18、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凤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
19、,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
20、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
21、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熟,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
22、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
23、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
24、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九个字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即中国抗日战争开 始后高校内迁于昆明。 B金昌焕每晚剪布告栏的空白处,并且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 不同用处,可见其勤俭节约,做事十分细致。 C金昌焕走后“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但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 “照样”一词体现了文嫂做事认真。 D.文章通过再现两个人生轨迹并不相同的人物偶有的生活交集,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 原味,并以此探触了真实的人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5、3分) A.小说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如写金昌焕“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 块,闭目而食之”,细腻传神,如在眼前。 B.小说在叙事上多用短句,简洁灵动,在某些地方却又不避繁复,如写金昌焕“每天穿 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 C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与前文养鸡、嫁女等情节对比,揭示出动荡时期小人物的不 幸命运,表现了作家对战争的深刻批判。 D鸡毛以散文格调讲述故事,作者信手拈来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了人物最真实的 性情及心理,一如行云流水,全无滞碍。8小说以“鸡毛”为标题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9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
26、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赶队(节选)【注】王愿坚拖架随着稀薄的泥浆和光滑的水草,慢慢地向前移动。果然,比两个人走得快多了,我的伤口也不致震痛了,但是,小何却更吃力了。她脚步蹒跚地在烂泥里走着,抻着脖颈,弯着腰,背上的绳子拉得绷紧。我歪在担架上望着她那背影,心里又感激又难过。为了一个同志少受点苦,她却在这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受这样的劳累我一次又一次拉住绳子央求她,我说:“算了吧,还是你扶我走吧!”她却扭转头笑笑说:“不,我不
27、累,这样走,我们很快就能赶上部队了!”她笑得那么愉快,仿佛真的就要到部队了似的。但是她每一次回头,我都看见,她的脸色一次比一次苍白。这样走出了十几里路,太阳已经偏西了。我正在想用个什么办法使她停下来,突然绳子一松。我抬头一看,她栽倒了,一只脚深深地陷到了烂泥里,而且正在继续陷下去。我慌忙揪住绳子,拼着全力拉她,好不容易才把她拖起来,拉到担架跟前,把她扶到担架上坐着。这时,我看她似乎有些昏迷,就抓住她的手,连连叫着“小何,小何!”半天,她才醒过来,睁眼望望四周,望望我,又要去抓绳子。这时我心里像刀绞着一样。我怎么能让这样一个好同志为我受这么大的苦呢!万一她有个好歹,我的心怎么得安?我怎么向党交代
28、?我横横心说:“小何,还是那句话,你,你不要管我了,自己走吧!”“那怎么行呢?”她说,稍停,她似乎看出我的心情,就指着不远处的一段高地对我说:“好,天已经不早了,我们也该休息了。”来到高地上,她再也没有提起走不走的事。我因为刚才说话太“冲”,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她在一棵小树底下为我安排了过夜的地方,照例地给我换了药、做了饭,安排我睡了。当我睡醒一觉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山。我翻身一看,小何不在。是做饭去了吗?但是粮袋子在这里,那么是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说话太不注意,委屈了她越想越不放心,我悄悄地爬出树丛,四下一望,原来她在离我五六十步的一块光坪上坐着,身旁一簇火堆冒着青烟,火上放着那个小
29、茶缸子。她低着头,正在朝胳膊上绑扎着什么。我不禁觉得奇怪,做饭为什么不带粮袋?为什么不在我近旁的火上煮,而要另外生一堆?我没有叫她,就径直爬过去。爬到她近旁的时候她才发觉。见我来了,她慌忙把衣袖放下,把茶缸从火上拿下,放在身后,神色显得有些慌乱。尽管她的动作很快,我还是看见了,她臂上是一条擦破的伤口,她正在用纱布包扎。我想,伤口怕我看见,那么煮的饭又怕什么呢?我爬到她跟前,一面伸手去拿茶缸子,一面问她:“什么东西?还怕我看见?”她慌忙用手把茶缸捂住,说:“别看,别看女同志的东西是不能随便看的!”我略略怔了一下,却不信她的,我笑了笑问她:“少共不是不撒谎吗?”她的脸唰地红了,无可奈何地松了手。我
30、把茶缸端过来一看,心里登时一酸,眼泪不禁哗哗地流下来了。那里面煮的哪里是饭?是几片牛耳大黄叶子,还有几块用剪子剪碎了的牛皮;牛皮夹杂着野菜,煮出黄黄的汤,一股土腥味。这就是她的“饭”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几天来,她做饭给我吃的时候,我要她一块吃,她总是说:“反正有的是粮食,我再做嘛!”或者推托地说:“我到水边上还有点事!”当时我以为是女同志的事,不好细问,谁知是瞒着我做这样的“饭”吃!我想起她向我要皮带的情形,她的皮带哪里是断了,原来是煮着吃了!我又想起今天她拉我晕倒的情形,她,不只是累的,是为我节省粮食饿坏了呀!我双手颤抖着,狠狠地把她那一碗“饭”往地上一泼,一把拉住她说:“小何同志啊!你的
31、好意我知道。可是你,你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呢!”说着我的眼泪又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她说:“老滕,不是我不知道爱护身体,这里粮食的困难,你是知道的,又不知道多久能赶上部队,前面有那么远的路,我好好的人倒好说,你受了伤,不吃不行啊!再说,就是你吃不完,等赶上部队以后,别的同志还可以吃呀。”我说:“你就不想想,你也是个革命战士,万一你饿得不行了呢!”她笑了笑,说:“哪能!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老滕同志,你总拿我当孩子,可你不懂得我的心情啊!老滕,”她显然情感也有些激动,接着说,“我常想,我要好好照顾伤员,伤员同志伤好了,身体棒棒的,对我说:我们走了!你们上了前线,继续为革命事业战斗,就等于我亲手杀了
32、敌人,也等于为我的妈妈报了仇!我心里就愉快了!”“这,我懂!”我说,“可不管怎么说,你得吃饭!就是为了我这个伤员能走出草地,你也得吃饭!”她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是啊,是该吃点粮食了。不过,要我吃粮食得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我急急地问。“你以后不要再说不走了!我们要有决心走出去!”我还能再说什么呢?我说:“走,一定走!只要你吃饭,身体好好的,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我眼看着她把粮袋拿过来,把饭煮好。她实在是饿了,端着茶缸子,大口大口地吃着。我把火弄旺了,火星在草原上飞散着,火苗迎着夜风烧得通红。【注】小说背景是1935年长征途中。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
33、想要小何扶着我走,却遭到拒绝,她苍白的脸表明她在硬撑着,也为后面昏迷作铺垫。B“果然”暗含之前行走速度慢,且对我伤口不利,这与下文我要求她扶着走形成了矛盾。C小何慢慢地说、我急急地问,两者对比鲜明,突出小何因饥饿而无气力和我脾气的急躁。D小说描写我对小何行为的种种疑问,再由我的观察逐一解答,让小何形象逐渐饱满起来。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中“爬”的动作不仅写出了我的伤势严重,还间接交代了小何坚持用拖架的原因。B句子小何听到我的质问“脸唰地红了”,该细节为了凸显小何天真、自尊心强的形象。C句子中小何的“饭”被狠狠泼地上,用动作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对小何行为
34、的不满。D句子是环境描写,烧红的火苗暗示着他们两人的矛盾化解了,能够摆脱困境迎来光明。8王愿坚小说党费刻画了典型形象黄新,本小说也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小何,请简要概括两个典型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_9王愿坚小说中常见一种简单的“意象符号”,如党费中的“咸菜”,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它们有平凡的表层意,也有耐人寻味的深意,为读者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本小说中的“粮食”具有怎样的意蕴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_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
35、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奶奶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磕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
36、,都归了萧胜。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爸爸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
37、一次经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
38、研究站”。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
39、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是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萧胜一边流着一串
40、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成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简明介绍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自然切入萧胜与奶奶一起生活的话题。B“一道一道”接成的衣服、“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都从细微处展现当时的社会情况。C两瓶黄油擦了又擦,但动都没有动过的,可以看出奶奶勤俭节约、爱护晚辈的形象。D萧胜自小就与奶奶相依为命,三次写到萧胜流泪,都只是缘于对奶奶的深切思念。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用细节描写奶奶这一形象,如给萧胜找出一些零碎料子接衣裤、抱病去食堂扌饭时到歪脖柳
41、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B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坝上的绮丽风光,景象开阔,色彩缤纷,烘托萧胜长跋涉后到达目的地时的心情。C作品对萧胜回忆的记叙,如流水账一般面面俱到,越往后的事件萧胜回忆得越详细,这符合人的心理规律。D作品以平静的笔调记叙了一段发生在特定年代关于“吃”的辛酸往事,平淡中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8小说以怎样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9小说为什么以“黄油烙饼”为标题?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今夜有暴风雪(节选)梁晓声像台风在海洋上掀起狂涛巨浪一般,荒
42、原上暴风雪的来势是惊心动魄的。人们最先只能听到它可怕的喘息,从荒原黑暗的遥远处传来。在惨淡的月光下,潮头般的雪的高墙,从荒原上疾速地推移过来,碾压过来。大地上的树木,在暴风雪迫近之前,就都预先妥协地尽量弯下了腰。不甘妥协的,便被暴风雪的无形巨手折断。八百余名知识青年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震慑住了。许多人从连队匆匆出发,穿戴得并不暖和。一路上,差不多已经冻透了。而现在,暴风雪的无形的触手只从他们身上一抚而过,就带走了他们身体内的最后一丁点儿热量。火把,顿时熄灭了半数。人群骚乱起来。“快将没灭的火把扔到一起。”“点火堆!”几条具有号召力的粗犷嗓门儿疾呼大喊。火把,一支,两支,三支纷纷投聚到一起。篝火,
43、一堆,两堆,三堆熊熊燃烧起来了。一阵折裂声,一棵大树“扑通”倒下。又一棵,又一棵,有人在锯团部大道两旁的杨树,也许就是他们当年亲手栽下的杨树。劈砍声。砰砰砰听声音,不像是用的利斧,而像是用的大锤。也许根本不是大锤,而是别的什么铁器,一截截树骸连枝带权被拖向火堆。篝火旺烈起来。小瓦匠见大家围在火堆旁,一个个也还是寒冷得瑟瑟发抖,忽然说:“跳舞吧!”“跳舞?哪有这份闲情逸致!”小瓦匠在火堆旁跳起了谁也没见过的自编的舞,跳得极其认真。其实什么舞都谈不上了。也许是受到他的蛊惑,也许是由于抵抗不住寒冷了,大家先后跟着小瓦匠跳起来。在这个暴风雪夜,在严寒和篝火的环形夹缝之间,动作古怪地跳动着八百余名被冻得
44、半僵的躯体。生产建设兵团团部笼罩着一种中世纪非洲土著人部落的野蛮、原始而神秘的气氛。“这些代表们,怎么还没研究出个结果来?”有人开始吼叫。“关系到八百余名知识青年命运的大事,总得给他们点时间啊!跳吧!不要停下来。”小瓦匠像一个消防队员,刚刚冒出点怒火,他就立刻说一句息事宁人的话。哐哐哐!是玻璃破碎的脆响。接着,是一阵门窗的木框被劈砍的声音。“听!”小瓦匠停止了“跳舞”。大家都伫立住了。又是一阵玻璃破碎的脆响。“有人在砸机关食堂的门框和窗框。”一个男知青判断说。“准是为了往火堆里烧!”一个女青年说。“这也太过分了!”“我们去看看!”小瓦匠朝机关食堂跑去。“这是什么时候,还管闲事!”一个小伙子嘟哝
45、了一句,却第一个跟在小瓦匠身后,也朝机关食堂跑去。“他俩别吃亏啊!”到底是一个连队的,有人担心了。“男的都去,女的留下,继续跳你们的舞吧!”于是工程连的男知青们,都离开火堆,朝机关食堂跑去。机关食堂的门被撬开了。知青们在食堂里翻找吃的东西。有人掀开蒸笼,叫起来:“包子!”大家同时围了上去。几十双手在黑暗中抢夺着。“咸菜要不要?”“要!凡是能吃的,都要!”于是有人捧起咸菜坛子往外走,被门槛绊倒,坛子掉在地上,碎了,威菜疙瘩滚了一地。小瓦匠跑到食堂,果然看见有几个人在砸食堂的门窗。小瓦匠跑到他们跟前,大喊一声:“住手!”他们中的一个,身材高大魁梧,半截黑塔似的,不屑地扫了小瓦匠一眼,高高举起手中的
46、大斧,继续劈砍窗框。“你们这是搞破坏!土匪!”小瓦匠扑了过去。对方一拳,就将他打得倒退数步,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小瓦匠呼地跳起,叫道:“这机关食堂是我们工程连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老子今天就是不许你们破坏!”他被激怒了,又毫不畏惧地朝对方扑了过去。他胸前又挨了狠狠一拳,又跌倒了。“这小子找不自在,揍他!”他们团团围住了他。工程连的男知青们赶到,一见小瓦匠果然吃亏了,纷纷动起手来。正打得难解难分,老政委孙国泰走到了这里,喝止住了他们。两伙知识青年虽然不再厮打,却虎视眈眈。老政委横身在他们之间,厉声问:“怎么回事?”小瓦匠一指机关食堂的窗子,狠狠地说:“你问他们。”老政委从地上捡起一节被砸散的窗框木,盯着为首的那个破坏者,问:“要投进火堆?”对方畏怯地点了一下头。“这不是你们木材加工厂做的吗?”“是”“亲手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要离开北大荒了,就一点值得北大荒人怀念的都不留下?拿去吧,烧吧,烧你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吧!当它燃烧的时候,你们好好想想你们的行为吧。拿去,拿去烧吧!今天夜晚别让我再看见你们可耻的几个,滚!”他们一个个默默地转过身,渐渐地走开。“站住!”他们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