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而科学方法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
2、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科技文化存在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科学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左右原子能技术为何种目标服务。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
3、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工具理性愈益强大,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呼唤人文传统,并对其加以现代改造,便显得有双倍的必要。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
4、的黄金法则。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人文学者借鉴科学技术的成就与方法,自然科学家也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启示。学术泰斗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遗物(考古材料)比照纸上之遗文(文献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是人文学者借取科学的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达尔文与华莱士不约而同地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获得灵感,则是人文学科滋补自然科学发展的典型例证。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彼此间存在相关性、联系性和互补性。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
5、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材料二: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或境界。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 教育心智塔(如图1)的这四个层次,虽然是人的发展的四重境界,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境界,即一个教育活动能在怎样的高度自觉地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这
6、四个层级,反映的是每一个教育活动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在智慧和精神等很高层次上来展开教孩子们“1+1=2”这样简单知识的教育活动:而一个大学教师讲授高级微积分的教育活动或许只能达到知识的层次。在谈论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将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实际上,在教育心智塔的两个较低层次,人文和科学的确是可以分开的:然而,一旦教育活动进入智慧和精神的高级层次,人文和科学就是统一一体、密不可分的了,这里的科学也是人文的一部分。科学,即便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尽管它生产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无一不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智慧教育和精神教
7、育的层面,科学必须还原为人文,才能真正显现其作为科学的意义。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真正的目的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而不是止步于记住这些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不过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知识唯有转化成智慧,才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科学与人文的疏离,实质上是科学知识与自身意义的疏离,其结果就是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异化。当下,知识更加易得,也日益失去了获得之后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同时教育也逐渐丧失了神圣感和崇高感,并逐渐向教育心智塔的低层退缩,最后退化为一种简单记住一些无意义符号的活动,这是一种只是“记住”而非“知道”的未完成教育。教育仅限于常识和知识层次,对人的
8、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我们只是要培养一名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匠,智慧和精神层次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也只有在智慧和精神层次的人文化过程中走向完整,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乃至科学教育本身的再人文化,是当代学校教育走出危机所必需的。(摘编自项贤明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危机)1对两则材料中画横线词语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质化”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体验、理解、领悟、量化处理等。B.“价值中立”指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科技成果的走向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超然客公众号C“意义危机”指当下社会注重工具理性,缺乏价值理性而造成的道德迷
9、失的现状。D.“记住”而非“知道”是低层次的教育,学生只能记住某些符号,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B.文本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C根据“教育心智塔”,能够在智慧和精神等高层次上展开教育的老师,和只讲解知识的老师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和层次更高。 D.科学教育只有从知识提高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才能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3下列论述中,不能证明材
10、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爱因斯坦“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B.梁启超“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C托尔斯泰“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D池田大作“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小王是一名高中生,立志成为科研人才,他一心沉浸在理科的刷题中,却忽视了自身人 文素养的提升。小王同学该如何平衡好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
11、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
12、判断和思想建构。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
13、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这个“主体存在”.就构成了文艺评论内在的“情理”,亦即评论者在实际评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事理”从外部规定了文艺评论的对象特质,“情理”则内在结构起了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是文艺评论之所以能够不拘于一般的事实描述,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
14、。质言之,文艺评论要想最终体现批评活动的选择趣味、实现批评活动的目的、完成批评活动的阐释效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用,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摘编自王德胜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材料二: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是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这里.我们强调的不是文艺批评的“空间”概念,而是批评空间的“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尽管在文艺批评公共空间中的个体,批评什么、怎样批
15、评,都呈现为个人的“自由”,但这一文艺批评“自由”是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为限定的有限自由,实质是一种受动性的“自由”。文艺批评的自由性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养。聚焦融媒时代文艺批评主体,自身“两个素养”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仅就“审美”范畴内涵来说,它包含身心愉悦的成分,但又不局限于感性欲望的释放,还有心灵情操的升华;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但涵盖趋利避害、和谐相处的“善”的因素,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作为批评主体,提升媒介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从文艺批评客体的维度讲,客体
16、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批评话语阐释的逻辑起点,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阐释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性,我们都需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是主观活动.但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和理解方法的科学性却是客观的。况且.任何主观阐释都不是对“虚无”的阐释.相反.都是指向特定客体对象的阐释,而特定客体对象又是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的具有质与量的内在具体规定性。这就为主观化的批评阐释注入客观化的理性规范和制约。三是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不同“部落”的批评主体,有其各自擅长的文艺种类及其批评的特长,这就为“部落之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同时,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以
17、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克服以往“部落”之间存在的相互轻视、相互攻击的弊端。此外,良好的运行规则与机制又可以有效促进公共空间中文艺批评沿着包容并蓄、扬长避短、综合互补的轨道发展,最终达到构建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目标。(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上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忽视了作品对“理”的内在要求,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B,文学作品的事实根据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因为文艺作品中存在“事理”,这些“事理”赋予了文学作品特定的价值。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
18、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求,两种素养缺少了一种,就会影响文艺批评的自由性。D.不同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能让文艺批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避免相互轻视与攻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文艺评论能“讲理”“辩理”“明理”,就在核心上具有了合法性,能用以对文艺价值进行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B,文艺评论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评论者的立场、趣味等具有主观性,会形成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C.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理解方法的科学性都是客观的,都规范、制约着文学批评的主观性。D,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反映的是文学批评之“
19、理”、集体观念、公众空间以及文艺批评规则和标准的缺失。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从当下互联网文艺评论现状引入,指出文艺评论领域中“无理”的现象,为下文讲“理”做准备。B.材料二第二段强调公共空间“公共性”概念,主要论证文艺批评自由是受动性的有限“自由”这一观点。C.材料一论述“事理”“情理”的关系时,既突出了它们的区别,又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体现了辩证性思维。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对提出的三个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艺批评的建设,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
20、分)5.曾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这一评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趋向。这种美学在当代西方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究中国的“生活美学”,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
21、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越于审美的悠久传统。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
22、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情”,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印、琴、曲、园林、博弈、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审美已深入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孕在实用化的信札、便条、序跋、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
23、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其为“法”。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当然,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这才符合“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
24、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追求,中国人的审美具有生活化根基。B中国书法属“文化的”生活美学,日常书写实用化的信札、序跋等是其常态,体现出生活美学“体用不二”的特点。C中国的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三个层面,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做了整体的规划。D当今兴起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
25、鉴,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复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世纪美学界出现了“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倾向,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引出论述对象和角度。B文章第二段将中西方美学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的生活美学具有悠久传统,论证了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C文章以中国书法为例,论证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进而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广度和深度。D文章对中国生活美学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由理论到现实,由传统到未来,论证谨严有说服力,引人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起,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存续了几千年,因此,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
26、美学。B生活美学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从诗、书、琴、画到城市规划,都表现了中国人追求生活审美化。C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发展做出贡献,引领美学新潮流。D我们只要复兴中国的生活美学传统,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审美化,就能实现审美地“生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27、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注,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
28、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当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
29、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
30、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
31、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材料二: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
32、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
33、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入海,但收效甚微。C马绍尔群岛被核废料污染的土壤需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当地政府无力承担该项支出。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中美等国家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
34、底解决这一问题。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B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四段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C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D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6中国为什么会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这一方法来处理高放核废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35、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网络环境开放包容,人们具有表达言论的自由。网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打破了空间的隔阂,传播影响力十分广泛。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接触,产生了表现不同文化形态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出现了较多的新创词、借词、旧词赋新意等。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些新词的出现和存在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语义认知和社会接受的方式和程度等。然而这些词语一开始并不具有灵活的语言特质,造成网络词语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交际的需要,交际的需要会让人们选择生动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感受。而无法用语言面对面地交谈时,人们便选
36、择借助其他的方式,例如谐音、合成词以及旧词新用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网友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词汇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苦闷、自嘲的种种心境,能够获得更多网友的共情,使得网络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高效的生活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也尽可能地遵循“经济原则”,即在保障沟通顺畅的条件下,使用少量的词语表达更多的含义。人们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既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又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例如一些数字简化形式(用“88”的谐音方式来代替再见),以及中英文合成的网络用语,减省了笔画,节约了时间。此外,网友们更倾向于用一些英文字母的省写方式表达意思,这些字母往往是
37、中文声母的缩写,例如用“nsdd”表示“你是对的”,表达对某人观点的认同;用“yyds”表示“永远的神”,用于评价某人或某物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很高;等等。在句式的选择上,人们很少运用长的复杂的句子,而是多选择使用较短的句子,同样还常常出现句子的省略,这些都透露出网络流行语结构的简约和精炼。语言的经济原则适应了网络的特殊环境,信息得到了减省,人们的沟通效率得到提升,能够尽量用简短的词语表达看法,发表观点尽可能地做到了不拖泥带水。网络流行语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其意义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解除了现实中的诸多条条框框,解放现实
38、中的诸多束缚,让人们天性中的率真得到更多地发挥。人们在网络上的情感表达需求和寻求共同话题的需要,让网络流行语的含义更加深刻,对现实现象表达的诉求和网络的特点,让网络流行语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流行语既具有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也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摘编自李丽容从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材料二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
39、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能力,避免文字失语症呢?这里有三个建议。其一,多读纸质书。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
40、,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其二,多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语言干瘪,张口就那么几个词,牛啊,yyds,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灵动可爱。其三,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
41、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这种“亲近性、排他性”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不妨试试,坚持一个月,文字能力必能复健。(摘编自曹林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中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表现不同文化形态的网络流行语也随之而产生。B网络新词的出现和存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网络词语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交际的需要。C从网络流行语的短句表达或者句子省略等语言形式中,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结构的简约和精炼。D网络语言的使用遵循经济省力原则,让人们在运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所思所想时充满个性化。2根据上
42、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弱化了人们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要警惕习惯于使用网络语言。B网络上的省略语在小圈层能够创造亲近感和交流效率,但这仅对网络社交有益,对于现实社交则只有负面影响。C由于网络交流的影响,人们无法面对面交谈,只好借助谐音、合成词以及旧词新用等才能更生动表达日常情绪感受。D区别于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能够解放现实的束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正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3下列选项中,不能有效支持画横线部分所蕴含的观点的一项是()A当一个“梗”出现时,它在凭借轻松快捷的形式方便我们沟通的同时,也因缺少完整的意义,产生了人际壁垒。B
43、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感知和思维能力正在钝化,离开了网络热词就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用日常话语描述生活起居。C网络用语经常破坏汉语规范,比如“槑”,网络语言用这个字来形容很呆、很傻、很天真,而其本义却不被人知。D“懂的都懂”成为聊天时密语,形容厉害除了“绝绝子”想不到其他词汇,表达对某人的佩服只会使用“yyds”。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网络流行语有哪些利弊。(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
44、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
45、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
46、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
47、,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二: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
48、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