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传统文化之根 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传统文化之根 是什么?诸子文化或诸子思想论语十二章指向立身处世(论语十二章指向立身处世(关于关于“君子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之德及修
2、身养性的观点)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强调强调“修身为本修身为本”(“三纲三纲”“八目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向人性本善(指向人性本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四章四章指向辩证统一的老子智慧指向辩证统一的老子智慧五石之瓠指向寓理于事的庄子哲学五石之瓠指向寓理于事的庄子哲学兼爱指向反复言说、兼爱指向反复言说、保持警惕的墨家心志辩证思考的道家智慧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5.1论语十二章一、知人论世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开私人办学之风。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
3、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1.孔子生平一、知人论世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品德方面,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2.孔子思想主张一、知人论世3.论语释名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4、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班固汉书艺文志 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缪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一、知人论世4.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5、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一、知人论世5.知背景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的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二、文本阅读朗读:朗读全文,理解文意,梳理结构 谈仁 谈道
6、1.谈君子何为君子?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东汉 班固 白虎通)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北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二、文本探究君子指向君子指向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恭敬认真)。”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使別人安乐)。”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病:这里有“难的意思。诸:“之于的合音。意: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1.谈君子何为君子?二、文本探究1.谈君子论语十二章君子(之德)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7、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二、文本探究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君子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文质彬彬!二、文本探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为君子?翻译(一、四、六章):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
8、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现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文:文采。质:质朴。然后:这样以后。彬彬:文质兼备。野:粗鄙。史:虚浮。文、质,如果有所偏,该怎么选?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二、文本探究思考:何为“文”,何为“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文、质,如果有所偏,该怎么选?朱熹论语集注引述杨氏的话:“文质不可以
9、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仁义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1.谈
10、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孔子好礼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孔子好乐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表面形象与内在追求天下每一事物都渗透着、体现着礼乐文化。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文质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 仁义仁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玉帛 钟鼓 礼乐1.谈君子君子文质彬彬思考:何为“文”,何为“质”?2.谈“仁”什么是“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翻译:君子如果没有仁德翻译:君子如果没有仁德,就无法成为一名君子。就无法
11、成为一名君子。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谈“仁”什么是“仁”?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儒家追求仁义大道,与生命相连。2.谈“仁”什么是“仁”?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喻:明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1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2.谈“仁”什么是“仁”?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归:称赞事:实践2.谈“仁”什么是“仁”?1.君子重视礼乐,这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它既可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体制。过程小结:2.君子心存仁义,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涵包括自我克制,礼乐修养,关爱他人等。3.孔子的仁义礼乐主要是从修养和伦理而言,但明显地指向国家治理。(孟
13、子,“仁政”)2.谈“仁”什么是“仁”?2.谈“仁”什么是“仁”?以下语录对君子文质彬彬的养成有何作用?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十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1)食
14、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安贫乐道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对己2.谈“仁”如何养“仁”?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2)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积极行动,谨慎说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对己2.谈“仁”如何养“仁”?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3)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好学自醒,向有道者学习,匡正自己。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15、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焉”,于之(和他)。看到比自己有才德的人,就想着跟他要相同(看齐),看到比不上自己的,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省自己。对己2.谈“仁”如何养“仁”?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理解一:(应)止,(则)吾止也。(应)进,(则)吾往也。理解二:止,(乃)吾止也。进,(乃)吾往也。道德约束为仁由己对己2.谈“仁”如何养“仁”?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理解二:止,(乃)吾止也。进,(乃)吾往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对己严格2.谈
16、“仁”如何养“仁”?十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先进)对人宽容2.谈“仁”如何养“仁”?思考:1.恕道=?无原则的宽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先进)2.恕道:己所欲,就可以施之于人?2.谈“仁”如何养“仁”?(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思考:2.恕道:己所欲,就可以施之于人?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17、)程子:“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朱熹论语集注)2.谈“仁”如何养“仁”?过程小结: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在处理“人”“我”关系上的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谈“仁”如何养“仁”?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孔子提出仁、智、勇三条作为君子的标准。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论语子罕)因为“不惑”“不忧”“不惧”,所以“君子坦荡荡”“文质彬彬”。良好内在修为的外在表现“知”“仁”“勇”文质三、小结贯通整部论语的思想核心:仁义 礼乐孔子教授弟子的目的:养成君子 服务国家把握这两点去读论语四、诗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翻译: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五、作业布置1.笔记中应包含以下内容:(1)摘抄、翻译。(2)课堂中必要的补充引用。(3)摘录。读论语,摘录至少3句关于“仁”的论述。2.熟读的基础上,背诵。3.预习大学之道。4.小组作业: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以下自学任务:六、作业布置4.小组作业: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以下自学任务:(1)孟子小传。(知人论世)(2)诵读吟咏。(读准字音,读通文本,把握节奏)(3)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4)理解思想。(提取孟子观点的关键词,解读含义)(5)论证思路。(孟子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6)传承发展。(孟子思想怎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