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6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 刷题练习题汇编考点01 经济结构的变动1马克思说,自1842年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形成了特有现象: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体来说却停滞不变。这一局面( )A反映了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B表明中国的传统经济继续引领世界C体现了自然经济主导下中国市场特色D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出超地位2如图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示意图。由图中数据变化可推断A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B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D中国成为了世
2、界市场的中心3如表为18491911年清政府各项收入统计表(注:数额:万两;比重:%)。这表明这一时期()年份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00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经济结构有了显著变动C政府财政危机有所缓解D民族经济得到良性发展4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
3、口”。据此可知,晚清()A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B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C冶铁炼钢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D洋务派兴办企业取得一定成效5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布局发生了一个变化,从此前全国经济的南北不衡,南方经济优于北方,变成了东西不均衡,东部经济优于西部。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在东部资本输出B东部沿海具有海运优势C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D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6山西煤藏丰富,1907年成立的山西近代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保晋矿务总公司,利用小机器开采煤矿。如图是其部分年份的账面盈亏情况(单位:元)。图中所示可用于说明()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B国内政局决定了中国工业发展速度C新式生产方式的推
4、广极其缓慢D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71905年,来自广东的实业家简氏兄弟,不甘心“洋烟”在中国的一手遮天,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指责该公司同日本合作,导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销量下降。简氏兄弟则提出中国人应抽中国烟的口号,很快扩大了市场。这反映了()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步履维艰C抵制洋货助推经济发展D社会思潮影响商业竞争8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5、()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受到一定程度保护9下图所示是辛亥革命前江苏不同身份近代企业创办者的企业资本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近代企业的发展()A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结果B根源于政府对工商业的认可C与传统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D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101945年年底,国民政府接收日伪在华纺织企业,“为促进中国纺织事业特组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1947年1月,国民政府要求民营纱厂纺成棉纱的50%由政府收购,“由中纺公司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出售,盈氽达900多亿元”。由此推知,中纺公司的运营()A促进了民族纺织工业的
6、复兴B加剧了国民经济形势的恶化C采用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111905年,江南船坞为改变经营状况,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独立出来,改为民营。19051911年间,共造船舰136艘,相当于此前近40年总产量的9倍。1911年所造“江华”轮,质量超过同期英商祥生船厂的轮船。该船厂经营变化主要得益于()A国家重视军舰的建造B清政府财力的支持C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121938年开始,国民政府陆续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和花纱布管制局负责。涉及外销商品与重要日用必需品。前者包括茶叶、桐油、猪鬃、生丝、羊毛及若干矿物等战略物资;后者包括棉花、棉纱及棉布三种军
7、需民用必需品。此举 ()A成为了抗战胜利的根本B助长了官僚资本的膨胀C杜绝了财政赤字的出现D保障了市场的高度繁荣13下表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年份资本额(万元)比重(%)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合计私人资本国家资本1894年722.52796.63519.120.5379. 471913年15 498.714 887.530 386.251,0148.991920年42987.427 091.870 079.261.3438.66A表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C缘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折射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
8、融入世界市场14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全国商业人员约1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可说明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B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C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D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1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除了语言类外,算学、物理、地理、轮机等课程也纷纷开设,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甲午战后,实业学堂逐渐取代洋务学堂,纺织、商业等科目纷纷进入课程内容。这表明当时()A近代学校制度已经建立B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C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D西方器物传入刺激传统教育16下表是19
9、世纪90年代部分工矿企业雇佣工人人数统计表。()企业性质工人人数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34000人洋务派军事工业9000至10810人洋务派民用工业5500至6000人近代采矿业16000至20000人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27250人上表表明,晚清时期A工人阶级分布相对集中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C地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崛起17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使工业增长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造就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A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C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支持考点 02
10、 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181922年,北京高师学生做民意调查,题目是“中国有许多不良风俗和习惯,你觉得哪一项应当改良”,结果“以关于婚姻者最多,有106票;缠足次之,80票;迷信又次之,50票”。这一结果表明()A西方生活观念深入人心B革除旧俗已经成为共识C民众思想解放任重道远D新文化运动已宣告失败19下图是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它的出现表明当时()A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B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D民族工业对外竞争激烈2020世纪初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画(下图),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写道:“火车逐渐成为大众认可并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
11、汽车开上大街,穿洋服打洋伞的人随处可见,外国人走在街头也不再被围观了。”这说明当时()A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B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C新式交通工具普遍D西式生活受到推崇21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 轨道交通房顶电线电报公司发报间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D城市化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22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新者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号 召“家庭革命”。 一些读书人甚而设想“废婚毁家”,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上述思潮的产生表明()A辛亥革
12、命强化民主共和观念B五四运动促进民族觉醒C工业化增强了经济自立能力D民族危机引发思想震荡23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据此可知,当时()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女性理想的爱人忠实的爱情健全的体魄革命的精神不慕虚荣和时尚丰富的学识人格高尚节俭的习惯百分比66%50%33%50%100%66%50%男性理想的爱人爱情忠诚健美的体格性情温和无攀登虚荣习气相当的学识文学艺术修养自立的技能百分比62.5%75%75%62.5%75%50%62.5%A理想爱人标准体现传统与革新B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C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D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主流24太
13、行山抗日根据地创立后,中共制定了一系列妇女政策,在生产战线涌现出许多模范夫妻,双方之间相互协商共同生产,比如左权县的张玉清、赵春花夫妇,丈夫办合作社帮助全村渡过灾荒,妻子带领全村妇女纺织。这反映出,当时根据地A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B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C民主政权建设的成效D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251872年三兴照相馆在申报刊登首则照相馆广告,连续刊登九天。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三兴照相馆很快便成为上海第一流的照相馆。但1915年仍有人认为“妖镜摄影,必损目光”。这折射出A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某些特征B照相技术开始传入中国C近代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照相技术受阻难以发展26传统意义上的消费一般是
14、个体的消闲享受性行为,而在近代中国都市里,消费很多时候是社交活动,“应酬拉关系”是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消费为功利性乃至欺诈性的目的服务。这一变化说明A农业文明向近代工商业文明转型B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C传统“义利观”被西方文化吞噬D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加速解体27晚清赏奇画报记录了男女着新式衣装上茶楼品茗,当众牵手遭非议的往事;时事画报绘制的“酸儒末路”,描绘了废除科举制时旧文人结伴专程前往官府查看张贴出的公告,“惊骇异常”甚至当街恸哭之状。这反映了当时A西方思想的深远影响B陈规陋习受到舆论抨击C社会风尚的新旧杂陈D报刊如实记载社会变迁28申报在1877年刊载文章称:“假设一邦之富人,食
15、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材料反映出A崇俭抑奢的传统道德瓦解B富民与富国的辩证关系成为共识C近代商业发展影响消费观D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念传入中国29民国时期,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后,受到国人持续关注,引发广泛讨论。既有认为这是“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这反映出A思想界出现分裂倾向B强身健体受到国人关注C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D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生活30下表为1909年上海图画日报的主要栏目及相关报道的主要数据统
16、计。由此可知。图画日报栏目报道篇数(约)大陆之景物405上海之建筑147营业写真(俗名三百六十行)456上海社会之现象154时事新闻画1119庚子国耻纪念画79鸦片流毒之现象50世界名人历史画298新智识之杂货店345俗语画204A已成为政府舆论宣传的主要工具B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加剧C所宣传的内容已被国人普遍接受D利于加强中国民众对国情和世界的认识31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A新政促进女性摆脱封建束缚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清末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改变32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
17、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据此可知,晚清竹枝词A是文学作品,史料价值较低B是民众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C商品经济繁荣是其发展基础D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概貌33民国成立后,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四川新繁县“服公务者,多用西装、短制中山服”,就连边远的东北呼兰县“服西服,履革履者亦日多”。这表明当时A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西方文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加深C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很激烈D中国传统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34如表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上海流行的“洋泾浜英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18、在当时的上海英语SandwichTelephoneEngineDollarsCommission洋泾浜英语三明治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新词意夹肉面包电话发动机美元佣金A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B生产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外来文化已被民众广泛接受D传统观念被彻底地抛弃考点03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35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了开放一系列沿海地区的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这说明,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形成()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B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C使清政府商业政策发生
19、转变D源于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需要36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37近代中国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陆续建造了洋行、商场等服务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不建在老城区,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从而形成了新的市中心,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
20、,天津的劝业场,南京的大行宫、新街口等。这反映了中国()A近代城市发展不平衡性突出B近代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C城市服务以文化娱乐为导向D近代城市化的殖民色彩浓厚38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商埠多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在沿海、沿江等地被迫开放的商埠,最先脱离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这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A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B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中国的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39下图反映出近代中国A国民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B城市就业率的波动十分稳定C经济结构缓慢趋向近代化D国民经济建设
21、运动成效显著40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18404128127686.718933367127698.2192044715474210.6193146884510610.9193646962528111.2194954167576510.6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主要推动力量C政权更迭推动城市化D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41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在中国诸多城市开辟通商口岸、划定租界。为选择租界范围、营建各种城市建筑,必须绘制比较详细、准确的城市地图,随之表现中国城市
22、的地图大量涌现,绘制者除中国人外,外国人亦不在少数。由此可知,测绘制图的大量出现A加剧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B有助于近代城市的合理布局C实现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D使近代中国思想进一步解放42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A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C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43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它们“传述各国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尽情议论”。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上百种报刊先后创办,其中以上海为最,遍及各主要城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报刊成为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B近代中国
23、开始走向主动开放C报刊成为当时反清革命的媒介D社会变局影响近代报刊发展4419世纪5060年代,闽广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已在经由“洋经土纬”到“洋经洋纬”的蜕变,然其他大多数地区则“见有洋纱织者,则剔出不收”。19世纪90年代,珠江、长江三角洲新式缫丝业勃兴,农家已纷纷售茧而不缫丝;内地诸省则“孺妇会络经,满山梭子声”。这表明近代中国A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B大中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差别明显C经济发展呈现区域间不平衡的现象D大机器产品逐渐取代手工业产品45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
24、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46历史记载:民国初期,脚行、人力车夫及商家抗议电车通行,迫使直隶省议会否决了电车公司开通海河北岸线路的计划。这表明近代中国()A交通近代化影响部分下层民众生计B民主政治对社会近代化起决定作用C政治民主化已经涉及社会方方面面D直隶是中国近代最早开通电车城市47据统计,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7个城市提供的;全国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
25、949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7、毛纺锭的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B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C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D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考点04 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变化48随着电报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中文报刊开始发行新闻号外,报刊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高;电讯作者往往须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人们最想了解的信息,这大大遏制了新闻的文学化倾向。由此可知,电报传入中国()A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密切了国人的日常交流C增强了时事的传播力度D促进了教育的深度普及49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车马来往,行人宜
26、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急避让。”这一告示反映了当时上海( )A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B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C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D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50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51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
27、7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上述交通工具从出现到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B中国受工业文明的影响C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D新式交通工具深受欢迎52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或香港邮政局管辖,以备万一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C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D
28、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531915年汉口中西报刊载竹枝词铁路:“京汉迢迢鸟道通,骤于奔雷疾如风。羡渠历尽山川险,都在南柯一梦中。”这作为史料可以佐证A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B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C铁路通车推动了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D火车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冲击54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沿线城市站点的客流比重普遍上升,乡镇站点多为下降。这表明20世纪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A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B铁路已经成为主要交通方式C城乡经济差别逐步扩大D铁路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551
29、880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刘铭传在铸造铁路意图自强折中阐述了修建铁路的意义。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但被外国人控制。铁路的修筑客观上A推动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增强清政府对经济的控制C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D便于列强进一步资本输出56如表: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统计表,单位:处,如表数据的变化反映出:20世纪前期年份国别18701918187919061913英国28141420法国12141321美国11114俄国-551819德国-2141240日本-717129140总计42565187344A列强实力对比急剧变化B中国邮政业较快发展C中国基本融入世界市场D列强对中国争夺加剧5719
30、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朗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B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伦理道德C人们对改进交通工具表达不满诉求D市民对新市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5820世纪30年代,有英国观察者指出,中国辽宁一地“尽管铁路在发展着,尽管江河上汽船运输也有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主要货物运输工具的,还是那些用驴马拖拉的北京式的排子车和经常见到的中国帆船”。这折射出()A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性B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D辽宁公共交通设施尚不完善59晚清思想家陈炽认为:“北
31、方诸省,其地非尽跷瘠,其民贫苦,此无他,以其沙金水淤,道里修阻,而百货不能流通也诚能于西北诸省,多造铁路,俾如江南之河渠,经纬相达,则贫者可变为富。”表明他认识到A南北经济差距的根本原因B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C中体西用思想的重大局限D扶贫富民才能使民族崛起60下表为1866-1870年天津帆船、轮船在江海运输地位的变化表。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年份帆船轮船船数吨位船数吨位18661714524877333281868145339221266899018701012323214372362A清政府反对天津发展传统航运业B天津的江海运输已被列强控制C列强在天津逐步确立了贸易优势D天津的新式航运业发展迅
32、速61近代以前,中国主要交通线通往连接都城和各地行政中心所在的城市。近代以来,中国的新式交通,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结构的变动B政治局势的动荡C交通事业的进步D官本位思想的松动62滇越铁路的开通,给法国带来了巨大利益,但客观上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进程。19101932年滇越铁路沿线主要城镇人口的增长率达到30%以上(除建水外),远超同期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率11%的平均水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交通建设影响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B铁路建设开启了社会生活近代化C对外交往推动了近代城市群的形成D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云南等地区第 15 页 共 30
33、页参考答案:1C【详解】材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的特色,传统的丝茶贸易继续扩大,但是英国工业品依然无法打开中国市场,这是中国自然经济对当时中外贸易影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分析,排除A项;此时中国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世界潮流是工业化,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中国没有继续保持对外贸易出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通过观察图片中柱状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不断下降,可以推断出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不再以输入鸦片作为主要的侵华手段,B项正确;
34、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是世界市场的附庸而非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491911年清政府农业税收比重不断下降,工商杂税和其他收入比重在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结构出现变动,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政府财政危机有所缓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经济良性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材料反映了晚清铁锅大量出口,表明中国的工业生产同世界市场联系密切,B项正确;材料仅仅表明了铁锅出口数量大,不能看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35、,排除A项;材料仅仅表明了铁锅出口数量大无法得出冶铁炼钢技术获得较大进步,排除C项;材料仅仅表明了铁锅出口数量大无法得出企业的性质是洋务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布局发生了一个变化,从此前全国经济的南北不衡,南方经济优于北方,变成了东西不均衡,东部经济优于西部。”可知,近代东部经济的崛起,是因为东部海港条件优良,西方入侵后在当地商品输出,东部自然经济最早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开始发展,且列强又在东部投资办厂,使得东部经济发展较快,C项表述比较全面,C项正确;列强在东部资本输出,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东部沿海具有海运优势,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
36、展,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由材料中的民营企业及图中信息可知,保晋矿务总公司是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其在1916年、1930年盈利极大是因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给其创造了发展机会,其亏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对华加紧经济侵略,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A项正确;近代中国工业发展速度不仅仅由国内政局决定,还有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外来侵华势力等因素的影响,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材料中虽提及利用小机器,但仅凭一家企业难以判断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情况,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材料中的公司因被指
37、责同日本合作,导致销量下降;因提出抽中国烟的口号而扩大市场,这里的“指责”“口号”都是结合当时反帝爱国思潮的一种商业竞争方式,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社会思潮影响商业竞争,“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发展”的说法没有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民族工业步履维艰,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社会思潮影响商业竞争,“抵制洋货助推经济发展”的说法没有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
38、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据图示可知,在近代企业创办者的资本占比中,官僚与买办创办的企业资本占比较大,这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传统社会结构关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0B【详解】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纺公司作为官僚资本,利用政府赋予的特权,盘剥民营纱厂,通过市场投机牟取暴利,这势必加剧民族资本
39、主义的困难,导致国民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B项正确;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国统区经济形势恶化,“复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苏联计划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排除C项;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不断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船坞从江南制造总局独立出来改为商办后,制造船舰数量大幅增加,质量超过同期英商祥生船厂的轮船,这主要得益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经营环境有所好转,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江南船坞造的是军舰,无法得出国家重视军舰的建造的结论,排除A项;江南船坞在1905年改为民营,清政府不会提供财力的支持,排
40、除B项;材料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开始,国民政府陆续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前者包括茶叶、桐油、猪鬃、生丝、羊毛及若干矿物等战略物资;后者包括棉花、棉纱及棉布三种军需民用必需品。”可知,统购统销具有明显的政府垄断重要物质的特征,这为国民政府官员利用权力积累财富,开了方便之门,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项;统购统销有利于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并不意味着能够杜绝财政赤字现象的出现,排除C项;政府垄断贸易,不利于市场的贸易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根据材料“18941920年中国
41、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的信息,可知,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中私人资本在资本总额和比重方面都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些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主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且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就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考查近
42、代中国城市化的缺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的经济功能还是多以商业贸易为主,而工业化是当时推动城市化的最大影响因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城市化动力的缺陷,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工业和商业资本的比重,未反映工业结构,由材料得不出工业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的殖民化不会直接影响中国近代工厂职工总体人数和商业资本比重,排除B项;西方经济危机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后,洋务学堂逐渐被实业学堂取代,开设的课程也发生了变化。结
43、合所学,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社会需要掌握实业生产技术类人才,因此学堂的变化表明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C项正确;清末新政时期建立了近代中国的学校制度,排除A项;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排除B项;洋务运动,西方器物就已经传入并刺激传统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16A【详解】从材料中的矿企业雇佣工人人数来看,工人阶级分布相对集中,这与当时我国特殊的国情密切相关,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仅是材料中企业的一部分,排除B项;地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与国情,排除C项;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崛起的说法不符
44、合当时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根据材料“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使工业增长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造就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工业化浪潮指的是民国初年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春天,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有一个相对有益的国际环境,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开始的,排除B项;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并非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成立,此时还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材料“1922年,北京高师学生做民意调查,你觉得哪一项应当改良,以关于婚姻者最多,有106票;缠足次之,80票;迷信又次之,50票”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不良风俗和迷信思想的影响,说明解放民众的思想仍然比较艰难,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方生活观念深入人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众革除旧俗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