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506987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 刷题练习题汇编考点0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1周代史官名目甚多,他们作为周王的近臣,主要负责草拟和宣布册命,传达周王命令,整理和保存典籍,参与各处礼仪和祭祀等。这说明周代A思想文化繁荣B王权有所强化C集权政治确立D史学发展迅速2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3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

2、。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A“天下为公”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大事集权,小事放权”4商周时期,人们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存在,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周武王以封为鉴,“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周公也主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挑战上天的权威B认识到了民生的重要性C信奉“君权神授”D采纳儒家为政以德思想5上古时期, 贵族的姓得自远祖,百代不变,如夏王姓姒,商王姓子,周王姓姬。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成为姓的分支。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

3、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由此可知A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B封国名在姓氏中占比极大C古代社会的姓氏百代不变D宗法观念对姓氏影响深远6殷商统治者崇尚天帝神权,强调“天命神授”,而西周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A儒家民本思想初步形成B以宗法人伦取代天命C王权神授观念逐步淡化D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7商朝共有七个都城(下图)。商朝前十王均以亳为都城。自仲丁元年(公元前1508年) 至公元前1300年,王室多次迁都。这一现象客观上A加强了对方国直接管辖B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开发C确保了分封制度的推行D传播了礼乐等级

4、制文化8西周时,方国诸侯要定期向中原王朝“贡士”,把有才能的人进献给王朝,贡士合格,其诸侯受奖励,贡士不合格,其诸侯要受到责备、甚至削地的处理。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利B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C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管理D为科举制产生奠定基础9德政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宣称其“德”为上帝所赐予,后人要以先祖与周王之德为楷模。据此可知,西周统治者A竭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注重构建伦理政治C已摈弃天命的神秘权威D积极践行民本理念10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

5、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11下图为国宝级青铜器“何尊”,该尊铭文记述了西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对宗族子弟“何”进行训诰,其中提及武王告祭于天,“宅兹中国”(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成周是“何”的封地B周天子加强了中央集权C“中国”国号首次出现D神权与王权结合12西周武王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姜尚率部“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由此可知,分封齐侯A改变了西周血缘分封的原则B

6、体现了官僚政治确立C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D导致了地方争端加剧13德政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宣称其“德”为上帝所赐予,后人要以先祖与周王之德为楷模。据此可知,西周统治者A竭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注重构建伦理政治C已摈弃天命的神秘权威D积极践行民本理念14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A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C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D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15在殷周政权交替之际,西周一度由全族兄弟共同承担义务,分享权力。西周中期,

7、政局较为安定,出现了土地、财货有限的局面。为了顺利集中权力,统治者采取的举措是A大规模分封同姓贵族B剥夺殷商贵族封地C推广有嫡庶之别的宗法制D强化对周边各民族的控制考点02中枢权力机构16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1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推动决策权的转移18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秦抄为主向以秦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

8、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19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20秦朝,三公九卿

9、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21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22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

10、的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都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保证了皇权独尊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加强了中央集权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2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4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2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11、:“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 唐宋设政事堂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 清朝设军机处ABCD26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A君权至上B法律严酷C等级森严D伦理治国27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 1726 年、1727 年、1729 年、1730 年、1732 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

12、艰难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28“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29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30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

13、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考点03地方行政制度31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32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

14、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33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34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

15、。发运使的设置()A与三司使转运使三权分立B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加强了中央集权D是宋贫弱的根源35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分封诸子于各地,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朱元璋这一措施藩国所在区域封王数量藩王权力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辽宁10拥有五千到三万的王室卫兵;外敌入侵时可以负责大小一切事务河南、山东3湖北、湖南、四川4A解决了蒙古贵族的威胁B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优势C埋下了政局动荡的隐患D拓展了明朝统治的区域36下表是元代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反映出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继承金朝制度)分轮巡按,半年一次;提纲刑狱,监察官吏。至元十九年(12

16、82年)形成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陆续增加、调整、拆分)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提刑按察司改制)分道监察,常驻治所;监察民事、钱谷、官吏。A政局动荡导致政策波动B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可调和C地方行政体系日渐混乱D中央加强对地方有效监管37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A阻断了民族交融之路B削弱地方割据的地理影响C不利商业的长途贩运D开创了全新地方区划模式38明中期以后,三司权力向巡抚转移,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三司为其下属;但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及清修明史,均因

17、巡抚挂衔都察院而将巡抚列在都察院下。这客观上反映了()A巡抚已然完全摆脱临时差遣的性质B巡抚职权在法律上与事实上的矛盾C三司并立不利发挥巡抚应有的效能D巡抚设置仅仅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考点04选官制度39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0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

18、2436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41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017.224.546.1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42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A社会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C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D恩荫入

19、仕机会的增多43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同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同,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A选官的标准趋向宽松B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C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D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44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铨选的四类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共计尚书左选9251380862391尚书右选77210516843866侍郎左选9458692662217006侍郎右选41

20、511702348415601合计1087522113587638864A冗官现象最终得以解决B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C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D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45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A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B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C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D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46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

21、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47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导致了周天子地位的衰落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考点05监察与考核制度48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升格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地位的提高,朱元璋又担心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因而于1382年裁谏官,设

22、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以上举措A保障了吏治清明B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C有利于加强皇权D体现了政府决策的随意49【加试题】据史书记载:元初“世祖皇帝始立御史台以总国宪”,元中“天下大治,不有宪台布在中外,则何以肃纪纲、正风化,辅成朝廷之大政,而休息吾民者乎!”但至元末,“台宪官阶皆谐价而得,往往至数千缗”,“肃政廉访司官,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拜银,殆同市道”,吏治已是“荡然无复纪纲”。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元代御史台掌管中央和地方的监察B吏治清明与否和监察制度密切相关C监察官员仅仅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D监察制度的效能大小决定王朝兴衰50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

23、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完善B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C汉代官僚队伍廉洁高效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监察51汉武帝时始设刺史,其下无属员,也没有固定的治所;到了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其察举范围有所扩大,并且逐渐干涉地方的军民行政。这种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B是监察制度的异化C提高了行政效率D扩大了察举制范围52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

24、防务等事。这反映出A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B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C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D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53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54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

25、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55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管理水平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皇帝用人制度完善考点06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561978年成都市新都马家乡出土了一件汉代“驼舞”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A丝绸之路促进

26、欧亚民族交融B汉代成都地区工商业的繁荣C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57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58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7、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59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B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60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此器物图中器具,叫作“来通”,是一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酒器。这个来通工艺高超,纹样精美,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银器纹饰的特点。器物还有藏文铭刻,显示当年是属于唐朝公主的物品。唐朝

28、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去吐蕃和亲,这两位公主拥有这件器物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反映了吐蕃民族文化面貌代表了古希腊的文明成就见证了唐蕃之间政治往来证实了唐朝银器制造工艺ABCD61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62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

29、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63据史书记载,元末至正(1341-1370年)年间流行这样一首童谣:“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这首童谣A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B保留了珍贵的天象记载C反映南北不同的民俗D揭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64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B冲击了抑商政策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D有利于稳定边疆

30、65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鼾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鼾。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66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67乾隆帝在回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要求时提到:“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

31、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己非一日。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该回复反映出()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英国通商贸易B清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时,充满天朝上国心态C清朝对各国平等视之,拒绝给予英国优惠待遇D中外贸易悠久、畅通,无需另外开特例给英国第 17 页 共 34 页参考答案:1B【详解】此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周王近臣数量增多,职责多样,是周王权力强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A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不能体现,排除;周代并没有集权政治,排除C项。2A【详解】周礼严格

32、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故选A;B、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C。【点睛】3B【详解】材料“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体现的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正确;西周是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A排除;C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现象,排除;D是行省制的特征,排除。故选B。4B【详解】材料中周武王认为上天惠爱民众,天子恭奉上天,作为上天代言人的天子就要遵从上天旨意惠爱民众;周公也认为天没有亲疏之分,只会护佑有德之人,想要得天眷命

33、就要敬德保民。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了民生的重要性,主张敬天保民,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西周统治者挑战上天的权威,而是遵从上天的旨意,爱戴民众,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没有提及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儒家学说尚未创立,故D项错误。5D【详解】据材料中“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祖”“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祖父名字等立氏”“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等信息的共同点得知,宗法观念对姓氏产生深远影响,故选D项;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在春秋战国以后,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封国名在姓氏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材料无法体现占比极大,排除B项;材

34、料中强调“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祖,百代不变”,上古时期不等于古代,C项以偏概全,错误。【点睛】6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殷商到西周的治国思想由“天命神授”到“保享于民”,说明的是当时西周的 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D正确;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A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人伦关系,B排除;先秦时期的特征之一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排除。故选D。7B【详解】根据材料,王室迁都的大致方向是往中原地区,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图中主要体现了商朝都城迁移的位置,无法看出分封制和礼乐等级制度,而且大规模的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礼乐制也是周朝的制度,故排除CD。8C【详

35、解】材料反映了西周的“贡士”制度,其实质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管理,维护统治,故选C;诸侯“贡士”不代表削弱了自身的权利,故排除A;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B;科举制在隋朝产生,与西周无关,故排除D。9B【详解】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德政思想贯穿于西周时期,后人要以先祖和周王之德为楷模,这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借重伦理政治以稳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故排除A项;先祖和周王的德由“上帝”赐予,体现了天命的权威,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德政思想,没有体现民本理念,故排除D项。10D【详解】根据“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

36、部落”可得出,随着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故反映出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维护统一,排除A;材料只涉及到周易的记载,并没有论证其是否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C。11D【详解】“何尊”铭文中记述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在成周祭天,宣称洛阳是其统治民众、治理天下的中心,反映了当时政治具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成周是西周统治天下的中心,不是“何”的封地,A项错误;西周时期周天子并未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何尊上的“中国”意为天下的中心,不是国号,当时的国号为“周”,C项错误。12C【详解】材料“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

37、之争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反映出齐国姜尚帮助周天子平定了营丘的判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说明分封齐侯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原则的改变,分封齐国是按功臣分封的,属于正常分封的行列,排除A;西周没有确立官僚政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13B【详解】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德政思想贯穿于西周时期,后人要以先祖和周王之德为楷模,这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借重伦理政治以稳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故排除A项;先祖和周王的德由“上帝”赐予,体现了天命的权威,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德政思

38、想,没有体现民本理念,故排除D项。14D【详解】 西周贵族在青铜器上铭铸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以维护自身的血缘世袭特权地位,故选D;材料与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无关,排除A;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1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的权力和财产继承问题,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

39、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排除;D项,监察制度的性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点睛】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17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是对相权的制约,这是汉武帝在加

40、强皇权削弱相权,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将专权是在唐朝末年而非汉武帝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机构膨胀是在北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决策权仍然属于汉武帝并未转移,的转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8B【详解】材料“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表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政务裁决机制的转变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比较片面。点睛:材料“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是解题的关键。19D【详

41、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B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C项正确。D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的加强20B【详解】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职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42、,排除C、D。21B【详解】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22A【详解】材料中所讨论的时代是隋唐,所谓的“轮廓”就是对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一种概述。这种情况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应该是君主专制制度,故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员的选拔,故排除B;C选项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不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故排除C;D选项错在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涉及不到民主,故排除D。23A【详解】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43、”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明清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因此题干中所说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C、D项。24B【分析】从材料来看,宋代的敕书虽然是以皇帝名义颁发,但是必须经过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体现出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描述相悖;C选项错误,皇权虽然只在这一方面受到制约,但是不是全部;D选项错误,皇权在宋代依旧加强。【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5C【详解】“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实际是指加强君主专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制度,重大事务事先在中朝决策

44、,三公九卿实际上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题意相符,故正确;唐宋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宰相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故错误;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无实权,皇权大大加强,与题意相符,故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解答。26A【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体现的是君权至上的思想,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法律严酷只是针对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充分体现等级森严,不是作者表

45、达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思想,故D项错误。27D【详解】本题结合军机处考查史料实证。军机处的设置是不变的历史事实,之所以题干出现不同的成立年份,主要原因是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故选择D项;出现不同的年份并不能说明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排除A;题干出现不同的年份也不能说明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28A【详解】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与决策的信息,故B错误;C和D项均于出来主旨不符。29D【详解】通过“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可见以往历代正一品官员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及军机处官员,即这一时期军机处成员的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