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4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刷题练习题汇编考点01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一、单选题1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否定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并设太学、郡县学。该变革()A有利于尊师重教传统的形成B使儒学法律化由此发端C奠定了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2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粹,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
2、)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B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C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3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4顾炎武曾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A仍受制于封建思想的束缚B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C对儒家文化缺少必要反思D对理学空疏之风不满
3、5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良知”。王艮的这一思想()A有利于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践行了“正君心”的理论C强调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D蕴含近代民主启蒙因素6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A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C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7弟子
4、徐爱问:“如今有些人知道对父母孝顺,实际上却不能做到孝顺,可见知与行分明就是两件事。”王阳明说:“这已经被私欲隔断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某人一定是真正的孝敬侍奉了父母,我们才能说他知道孝顺”。在此王阳明强调的是()A知易行难B知行合一C存理灭欲D孝悌为本8汉武帝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到汉宣帝时,贤才通过明经和对策方式被擢用者所占比重最多,这表明汉中期以来()A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指导思想B形成了儒学主导的统治秩序C延续了汉初统治的治国之策D开创了以德治国的治理模式9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
5、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他强调“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他的主张()A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C反映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D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1016-17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思想家水平的不同B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C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D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11北宋初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
6、夫积极探讨国事,并且“尚风节”,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庆历四年(公元1046年),天子“开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诏令州县“皆立学”,一时间书院兴起,讲学之风盛行,这些现象()A有助于迅速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体现出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变革的意愿C推动了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D表明当时皇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限制12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道家文化为盛,近年来楚地大量简牍帛书被发现,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简等,其中含有大量儒家类的书籍。儒家类简牍的出土()A证实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激烈交锋B体现楚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C表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D纠正了对当时学术发展史的认识考点02 繁荣的文学艺术一、单
7、选题13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1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5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图是明清文人画
8、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16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17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连,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18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
9、,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A小篆B楷体C行书D草书19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0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情景合一C诗画合一D知行合一21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
10、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2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23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
11、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4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25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2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
12、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27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8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考点03
13、辉煌与停滞的科技29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30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
14、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31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32以铜活字排印最著名的大部头书,是雍正四年至六年清室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部头之大,排印之精,著称于世。这说明A官府独揽图书发行业务B雍正时期活字印刷使用普遍化C国家力量推动文化发展D商业发展刺激手工业技术革新3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
15、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 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ABCD34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记述出处“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朱支萍洲可谈“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舟人命所系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B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C宋代航海技术高度发达D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35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
16、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道教的推动36古代中国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 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可见A社会需要弘扬工匠精神B古代工匠大多出身儒生C科技推动了工匠精神培养D科技成就取决于工匠精神37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17、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38“允九”乘法表在先秦典籍如管子荀子与战国策中偶有提及,更多的记载频见于两汉文献。下图为湘西里耶出土的载有乘法口诀的秦简。据此可知,秦汉时期()图 湘西里耶秦简“乘法口诀”表(残片局部)A数学成就已经领先世界B社会经济活动有所发展C中国数学形成完整体系D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第 9 页 共 20 页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否定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
18、的主张,并设太学、郡县学,符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儒家独尊的局面逐渐形成,相应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也相应形成,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形成独尊地位,并没有形成儒学的法律化,排除B项;奠定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说明儒学独尊的地位,并没有体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据材料“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粹,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可知,唐朝时期的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体现了儒家思想具有出世精神;而“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
19、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体现的是清朝时期受专制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呈现避世的趋势,C项正确;A项夸大了统治者个人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家主流思想的发展趋势,材料未涉及阻碍社会进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主流思想地位自汉武帝时期确立,到封建社会结束始终未被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推动国家统一,墨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力,管仲提出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这是因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在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国家分裂、各国规制各异的情况下,统一和集权成为迫切要求,D项正确;材料中诸子的主张反映了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和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奴隶制
20、度的瓦解仅仅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之一,A项不如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特权尚未完全丧失,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诸子百家中有人主张中央集权,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已经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非名教之所能羁络”、“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等信息可以得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被誉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但三人都对作为“离经叛道”第一人的李贽持谴责或批判态度,这恰恰说明即使时进步思想家也存在某些维护正统思想的地方,与李贽相比,他们根深蒂固地恪守于儒家纲常伦理,不能彻底冲破封建思想约束,A项正确;题干主要表达了明清之际的三位思想家对
21、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不满,并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排除B项;从材料中对李贽的批判中无法得出是否对儒家文化有没有反思,排除C项;“对理学空疏之风不满”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5A【详解】根据材料,王艮把传道的对象列为平民百姓,将自己置身于平民阶层,去重视百姓的个体自觉性,使得儒家思想理论价值不断下移,这有利于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正君心”“格物致知”“近代民主启蒙因素”,排除BCD项。故选A项。6B【详解】孔子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对于礼乐制度的认知截然不同。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是全社会的生活准则,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22、,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因此孔子和墨子对礼乐制度的认知有所不同,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礼乐制度是生活准则而非艺术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可见知与行分明就是两件事”“这已经被私欲隔断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某人一定是真正的孝敬侍奉了父母,我们才能说他知道孝顺”及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渗透了私欲的知行不是真正的知行,所以被私欲扭曲和隔断了的知行才导致了徐爱所说的知孝却不能行孝的“知行不一”的现象,必须恢复真正的知行,才能做到真正知行合一,B项正确;知易行难不属于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C项属于朱熹
23、的思想,不属于王阳明的思想,排除C项;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到汉宣帝时,贤才通过明经和对策方式被擢用者所占比重最多。”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一些儒士得到重用;汉宣帝时,大批精通儒家经典的士人进入到仕途,故可知汉中期以来形成了儒学主导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儒内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汉初统治的治国之策是“无为而治”,汉中期以来并未延续汉初统治的治国之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以德治国治理模式的开创,排除D
24、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材料“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结合其所处的年代,这是因为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意识成长,C项正确;儒学地位近代才开始动摇,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李贽抨击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B项;李贽的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色彩,但并不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材料“16-17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并结合所
25、学可知,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B项正确;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家水平的不同,排除A项;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 ,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初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积极探讨国事,并且尚风节,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庆历四年(公元1046年),天子开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诏令州县皆立学,一时间书院兴起,讲学之风盛行”可知,士大夫重
26、视自身修养,学术风气盛行,这些状况都有利于理学的兴起,推动了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的发展,C项正确;有助于迅速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知识分子群体不都是积极变革,更多的是因循守旧,排除B项;表明当时皇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道家文化为盛的楚地发现了大量儒家类简牍,体现了楚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激烈交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排除C项;材料强调楚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了三种字体,图片
27、中也按照顺序表现出三种字体的演变,因此本题选B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曹魏时期,当时的文字已经基本统一,故A错误。汉代时,隶书已经成为主要字体,C说法错误。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发展14C【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
28、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15A【详解】试题分析: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
29、趣,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16C【详解】该学者研究认为,“东汉字砖”系行书之滥觞肇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故C正确;汉代时,隶书已经取代篆书,故A错误;甲骨金文流行于商周,故B错误;行书既飞洒活泼,又工整清晰,兼具楷书和草书之长,故D错误。17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18D【详解】从材料“变动
30、犹鬼神,不可端倪”可知,韩愈所称赞的这种书法艺术的特点是张扬狂放,变动犹如鬼神,应该是草书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排除;B项注重规范和法度,排除;C项虚玄灵动、飘逸潇洒,排除。点睛:此题难度很大,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所描述的这种书法艺术是哪种风格,其次是要区别草书和行书,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19A【详解】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
31、行的。【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20B【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将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相结合,体现了情景合一的艺术特点,故本题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所强调的写意传神艺术手法是不相符的,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
32、画中有诗的情形,故可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不是中国绘画的艺术手法,故可排除D。21A【详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
33、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22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23D【详解】本题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突出题中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
34、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次归纳,没有涉及本质问题。24B【详解】试题分析:关键信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25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初的“黄老无为”(道
35、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汉赋。26C【详解】试题分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B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因此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27B【详解】根据材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36、”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辨析。28C【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故选C。A项只符合水浒传,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B、D表述有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宋元、明清29C【详解】根据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等信
37、息可知,宋朝时期国子监雕版印刷书版有四千,到宋真宗时期书版增加至十万,并且众多机构有大量刻书,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无法得出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无法得出活字印刷已经取代雕版印刷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排除D项;故选C项。30D【详解】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
38、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31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宋人邢昺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选C。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考点:印刷术点评:印刷术属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成就的发明和传播的情况也需要了解。32C【详解】古今图书
39、集成是清政府主持修订的,反映出国家力量推动文化发展,C项正确;“独揽”的说法错误,排除A;从材料不能看出普遍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发展与手工业技术的关系,排除D。33D【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相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的产物,故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即为农业生产服务,故正确;二十四节气不能体现宗教迷信的色彩,故错误;材料说明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正确。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正确,故D正
40、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二十四节气34B【详解】材料中只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的信息,故A错误。两则材料反映了指南针具有辨别方向的作用,且在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故B正确。材料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 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D错误。3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家重视儒学影响,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常以“经”命名,在编写方式上也多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古代科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古代科技为封建统治服
41、务,排除C项;受益于道教的推动与“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6A【详解】“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都属于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推动下,我国古代的工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技术闻名,由此可知,社会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以推动技术的进步,故选A;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工匠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C项因果颠倒,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37C【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二是靠航海经验。A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
42、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3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允九”乘法表出现的频率高于先秦时期,这是秦汉时期社会稳定,社会经济活动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与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数学成就已经领先世界”,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第 9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