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文档编号:752469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5.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唐诗三首第2课时对于身边的小事,古代的诗人往往能从中悟出深刻的意义:陶渊明的衣服沾了露水,写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表达自己隐居山野的坚定志趣;苏轼吃了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排解自己被贬谪的郁闷;杨万里被群山环绕,写下“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点明自己对成功与困难的辩证看法有一天,杜甫的茅屋破了,他对此会有怎样的感悟呢?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

2、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即成都杜甫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的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知识链接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是初唐时期以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的叙事特点,讲记人、记事、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怀融为一体,内容既充实又生动;声律、韵脚相对比较自由,不拘平仄,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以七言句式为

3、主,兼用杂言句,富于变化。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歌行体名篇。诵读诗歌u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范读音频,读准节奏,体会歌行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u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ho),卷我屋上/三重(ch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n)/长(ch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诵读诗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4、/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诵读诗歌诵读诗歌三重茅多层茅草。挂罥挂着,挂住。长高。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呼不得喝止不住。俄顷一会儿。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衾被子。恶卧睡相不好。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诗歌赏析1请概括本诗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1段: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第2段:写群童抱走茅草,诗人无奈叹息。第3段:写屋破又遭连夜雨,彻夜难眠的境况。

5、第4段:诗人舍己为人,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慨。叙事议论、抒情诗歌赏析2第一难:秋风吹茅草。诗歌第1段是怎样写秋风的威力的?这一段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怒”字将秋风拟人化,与“卷”“三重”等词一同表现出秋风的猛烈。“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诗人眼睁睁看着自家屋上茅草被吹走却无能为力,表现出痛惜和焦急之情。诗歌赏析3第二难:儿童抢茅草。诗歌第2段描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诗人到底在“叹息”什么?这一段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儿童调皮,当面抢走了诗人屋上吹下的茅草,诗人追不上、喊不回,只好回到家里叹息。诗人不仅“叹息”天公毁屋无情,“叹息”儿童幼稚,还

6、“叹息”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这一段表现出诗人的愤懑和无奈之情。诗歌赏析4第三难:屋漏遇夜雨。诗歌第3段中,哪些词语表明了诗人家里窘迫的生活状况?这一段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等词表明了诗人家里窘迫的生活状况。这一段表现出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诗歌赏析5在一天之内连续经历三难之后,诗人有怎样的表现?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诗人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激情和希望,他由自己联想到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出了诗人饱尝人间疾苦、体察世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诗歌赏

7、析6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诗歌赏析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

8、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诗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幸,并推己及人,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将这首诗改编成一则故事,注意加入适当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第2课时).pptx)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