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练习题汇编第一章说文解字第一一填空。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_(朝代)末期有了_(人名)造字的传说。2.秦始皇统一了文字;_成了国书。3.到了_(朝代),考试史、尚书史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4.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让_(人名)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5._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6._(朝代)和帝时,_(人名)作了一部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有九千字。而且_之外,兼收籀文“古文”。7._书中每字都有
2、说解,用晚周人作的_,_(人名)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8.笔出现于_代,却只用_削成。9.“六书”,即“_”“指事”“_”“_”“转注”“_”。其中_字最多。10.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_字。11.晋以来通行了_,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12.象形字本于_。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13._、_、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14.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_,演变的方向是_。1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_,又称为_,是盘庚以后的_代文字。二、选择16.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字不断在
3、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B.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C.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17.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B.说文解字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的。C.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只有“契”,还有“书”和“印”。D.“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三、综合探究1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一般认为是造字法。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1)请在下面空格处写出与图片对应的象形字。(2)请仿照示例,解释会意字“杳”的本义。【示例】杲: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的样子。杳:_19.【说文解字】为进一步了解汉字文化,你和小福进行了探究,请将表格补充完整。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
5、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识字,更思“知”字,我市某中学将开展以“探秘汉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也来一试身手吧!(1)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根据图片字形推知其本义。这个字的本义是:(2)汉字之美,美在字形,更美在表意,我们可以根据汉字字源理解字意。请你辨“即”字,完成下面表格。21.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
6、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2)文文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A_ B_ C_ D_四、简答题22.说文
7、解字有什么特点?23.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易,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第二章周易第二一、填空1.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_。2.商民族用_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_。3.周朝用_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_来判断吉凶的。4.筮法里_卦,就是_里的卦数。一卦有_画,每画叫作_。5.筮法里_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有“_”之意。6.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_和_。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_。7.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_编辑起来的,便成了_这部书。“易”有“
8、_”“_”之意。8._(朝代)末期,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_(朝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9.战国末期,儒家在_家、_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便是所谓的_。10.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_和_。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_和_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_”。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11._解释乾坤两卦;_发挥宇宙观、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12.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_、_、_三种传。_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_比较各
9、卦意义的同异之处。13.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_,它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二、选择14.下列关于筮法和卜法的说法和(周易)第二不符的一项是()。A.周朝筮法用蓍草来占吉凶,大概是用数的方法,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B.筮法和卜法没有任何联系,卜法的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C.古代巫与卜官就是史官,周易的“简易”也只是对于当时的卜筮官而言。D.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任它。春秋时期,大概小事用筮法,大事用卜法。15.下列说法中和周易不符的一项是( )。A.八卦的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B.周易里一卦有六画,
10、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C.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D.早期的周易就属于儒家,战国末期,儒家对周易卦爻辞的新解释并非是对周易的解读,仅仅是加入了自己的所谓“哲学”。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16.周易里的六十四卦是如何形成的?四、简答17.为什么说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11、五、拓展探究18.“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恪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发挥主动性,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是中国人树立的自身理想,和“厚德载物”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时刻铭记过往,中华民族要奋发,走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之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要勇追时代激流,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在时代洪流中,自强不息。(1)活动一:请你根据划线内容,补写上联。上联:下联:勇追时代,青年应自强不息(2)活动二:下列四副对联,最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A.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B.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12、。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下面的活动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展开。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不符合“自强不息”主题要求的是。(只填序号)曲高和寡 孙康映雪 岳母刺字 三顾茅庐 孔融让梨 宋廉抄书(2)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名句,请写下两句:(3)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强不息”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第三章尚书第三一、填空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_(朝代)才被证实。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_,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多以_
13、为主。直到_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3.“书”原是_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_”。4.秦始皇焚书,相传伏生私藏尚书,仅存_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_(朝代)以来的今尚书或_。5.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_(人名)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6.汉哀帝时_(人名)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7.东汉初,_曾得书古文尚书一卷,却百般珍重,表现了大家对尚书的珍视与尊崇。8.后来_、_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9.我国记言文先于_文,且尚书称为“辞”,大概是当时的“_”,如今却为古语,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一)书”原
14、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10. 请说说尚书中内容的由来。1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后人便用誓“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1)尚
15、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伏生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2)尚书中,除了誓浩,还有命谋。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一般号令叫“”,军事号令叫“”,君告臣的话多称为“”,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三、简答12.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13.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四、拓展探究14.请你参与滨海中学九年级(1)班“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2)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上联: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A.书山学海,品味经典B.博览文化,鉴赏河山C.观史知今,当思进退D.万卷经典,启迪人
16、生(3)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央视网2月14日报道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甲】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乙】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精心策划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
17、远流长。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晓华同学摘录时,【甲】【乙】画线句出现笔误,请按照提示修改。【甲】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乙】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第四章诗经第四一、填空1.诗的源头是_。歌谣可分为_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_的节奏更规律化些。2.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_,也叫_。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_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4.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_。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_或_。6.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_,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
18、境,作_,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7.到了_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_的道理。8.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_之一,_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_而言。9.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_和_(人名)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_。10.诗序有大序和小序。_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11.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_,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12.大序只解释了_。说风是_、_的意思,_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_作用解释的。13.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
19、发端的叫做_。14.完成表格。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15.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_ ,我的修改意见是:_。(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_,我的修改意见是:_。三、拓展探究(一)甲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
20、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乙无衣诗经唐风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旁注:有学者认为乙诗作者可能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可惜早亡,他看着衣物自然感慨万千。【注释】七:虚指,言衣之多。吉:美,好。燠(y):暖热,温暖。22.长兴小组调查发现,安吉县名源自诗经唐风。请阅读甲、乙两诗和旁注,填写下面思维导图。(二)2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
21、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雎开篇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_;桃夭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_、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多子多福、兴旺发达,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2)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富有节奏感,而“关关”“夭夭”“灼灼”“蓁蓁”等
22、叠词的运用,也增强了音乐性。B. 关雎中“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美好的姿态;桃夭中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C. 桃夭中有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关雎最后八句也写了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和结婚的美好时光。D.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而朦胧。桃夭则是一首贺婚诗,格调明朗欢快。(3)关关雎鸠的画面,使得关雎整首诗蕴含着一种美好的和谐之美。阅读下列诗句,选出借助鸟的意象表达美好和谐之美的一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几处早莺
23、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A. B. C. D. 第五章礼记第五一、填空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_、_、_。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_。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_。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_。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_。4.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_和_,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_。5.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_、
24、_、周礼。其中,_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6._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7.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_和_。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_。二、选择8.下列说法和三礼第五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君师们认为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B.有人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并不吃人,只是人的思想、社会进程变化了,成了“伪礼”。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第六章春秋三传第六一、填空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_史书。左传传为鲁国_(人名)依_而作。2.“春秋”是古代_史书的通
25、称。传说春秋是_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3.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_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_。这使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4.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_,二是_。5.春秋三传是_、_、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_作用。6.三传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全以_为主,所以_得更利害些。左氏却以_为主。7.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_,比公、榖二传早些。二、选择8.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C.左传迷
26、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第七章四书第七一、填空。1.我们平时所说的“四书”指:、中庸、孟子,“五经”指易、礼、。2.朱注“四书”定为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3.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4.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给分成经一章,传章。程颢、程颐认为大学可以知道的程序。5.中庸是传授的书,是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6.论语是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
27、应用的。7.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影响更大。8.论语孟子不如分明易晓,所以学者要从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朱子接受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把四书贯串起来。9.朱子认为,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10.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好辩”,和孔子的是不同的。所以儒家称孟子为“”。11.朱子改定“四书”,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是排斥老、佛,建立。第八章战国策第八一、填空。1.战国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变法以后,日渐强盛。2.秦国和其他六国对峙时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叫“”派,代表是;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这叫“”派,
28、代表是。3.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4.战国策是汉代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时代至兴起,共二百零二年。5.战国策常用比喻或寓言故事来增强说理性,著名的寓言故事“”“”等都出自战国策。二、根据第八的内容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更正。6战国策士的心思是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7. 汉代刘向在战国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三、简答。8.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语文命题研究公众号)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
29、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1)上文中的“他”是。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派。(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9.请你阅读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10.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11.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第九章史记汉书第九一、填空。1.史记由汉朝
30、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4.唐朝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两代尤然。5.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等,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6.史记记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7.史记虽然窃比,却并不用那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8.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的。十,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类记各方面人物。9.史记以后,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
31、篇后传。10.班固的 汉书是用作底本的。11.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奉汉和帝命与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12.所谓“华”是指汉代是个的时代,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13.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就史论史,(人名)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14.汉书采用了的体制,却以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的体制,断代成书。二、选择。15.下面对史记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司马迁早期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在史记中的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都有这方面的原因。B.司马迁以其“欲以究
32、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C.史记里有议论,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入狱有关,这也贬低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D.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16.下面对史记与汉书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B.史记“文赡而事详”,汉书“文直而事核”。C.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D.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第十章诸
33、子第十一、填空。1.春秋、战国之际,“_”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2.第一个开门授徒是_(人名),他主张_,是第一个将学术_化的人。3.孔子开了讲学和_的风气,是“_”阶级的老祖宗。4.孔子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_”,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_。5.孔子认为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_的缘故。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这种学说是“_”。6.孔子以后,儒家还有_和_,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7.孟子说人性是_的,_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8._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荀
34、子从_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9._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10.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_,“墨”原是_的意思。11.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_”,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_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反对_,提倡“_”“_”,主张“_”“非乐”。12._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他们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13.后人杨朱将道家思想理论化了,建立“_”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_”。14.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_”的影响。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_两派。15.儒、墨、道各家都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35、,这就是_。16.法家出于“_”, 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_。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_集其大成。17.诸子都讲_,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_。只有法家的学说,从_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_家的学说支配的。18.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_,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 以为_互相影响。_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19.秦相吕不韦编撰_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_。汉武帝时期淮南王_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
36、_,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_统于一尊。第十一章辞赋第十一一、填空。1.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相传旧历端午节便是他的忌日。2.楚辞中和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3.“离骚”是“”或“”的意思。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是汉淮南王作是所说。5.九章的各篇原是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6.离骚各篇多用“”字足句,句逗以为主。7.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逗、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8.模拟离骚和九章体制的很多,最出色的是(人名),他作了。9.到了(朝代),模拟离骚的更多,、王褒、
37、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帝时最盛。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10.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篇安排客主,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11.模拟屈原的体制,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12.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类。“”十二家是总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近于纵横家言;苟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之作。13.东汉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作这种赋,是、荀卿的混合,是的更进一步。14.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这种赋发展到齐、初为极盛,称为“”的赋。15.唐宋时期,诗文不再重而趋向化,赋体也变了。像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这称为“”的赋。16.唐宋以赋取士,规定程式,赋一定为,调平仄,讲,制题新巧,限韵险难,只是技艺,称“”。第十二章诗第十二一、填空1.后人把种种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_”。北宋太原 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歌谣,成为一书,题作_。2.汉乐府的声调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_”和“_”。3.汉乐府以_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_最多。4.东汉时候,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像班固_。5.到_,试验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_。6.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和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