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盐城市景山学校 2023 春学期第一次课堂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 25 分钟 卷面总分 30 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 1 分。共 15 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 1 分。共 15 分)1.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 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A 洛阳B 长安C 建康D 临安2.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A 永济渠B 通惠河C 广通渠D 通济渠3.“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A 房玄龄B 杜如晦
2、C 魏征D 宋璟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C 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D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注重的问题是()A重用人才B善于纳谏轻谣薄赋D减轻刑罚6.如图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唐代秘色瓷开元通宝A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B 民族交融频繁C 手工业发展水平D 文化繁荣7.唐初,妇女骑马出行以纱巾蔽罩全身。中唐初更改为“胡帽”,露出面容,不再有蔽首的东西。中唐以后,露颈袒胸。这样的变化体现唐代()A 妇女地位的提高B 开放的社
3、会风气C 社会经济的繁荣D 开明的民族政策28.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A 繁荣的中外交流B 先进的生产技术C 和睦的民族关系D 多彩的文学艺术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C 武则天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D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10.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A 钟繇、胡昭B 颜真卿、柳公权C 王羲之、怀素D 赵孟頫、
4、欧阳询11.网上恶搞“杜甫很忙”,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亵渎,是缺乏信仰,精神空虚的反映。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则是以诗词形式弘扬文化自信。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12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A 先南后北统一B 经济重心南移C 由繁荣转衰落D 由开明到专制13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3A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 五代十国(后周时期)D 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14“冲天香
5、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A 冲击了唐朝统治B 推翻了唐朝统治C 平定了安史之乱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15下图是某班王同学整理的历史资料,请为他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A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二材料问答题(16 题 7 分、17 题 8 分)二材料问答题(16 题 7 分、17 题 8 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1)据材料结合
6、所学,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1 分)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2)据材料结合所学,此河的中心在哪里?(1 分)它的开通起到什么作用?(1 分)材料三:(该)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袭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答案见公众号:绿爱生活。常识课(3)材料一中该“制度”的名称是什么?(1 分)依据材料分析该“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1 分)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两条即可)(2 分)17.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有开明的民族政策,还有开放的对外政策。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摘编自册府元龟(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1 分)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哪位皇帝?(1 分)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1 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1 分)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并试举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3 分)(4)综合以上材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