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选文以“至爱亲情”为人文主题, 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抒情的特点”为语文要素。秋天的怀念,教读课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更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愧疚与悔恨之情。散步,教读课文。文章叙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一家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学习本课,要在朗读中读出文章的情味,了解对称句,品味叙事中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显豁直白的抒情特点,并且从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家庭的责任、人生
2、的选择、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等。散文诗二首,自读课文。世说新语二则 ,教读课文。咏雪通过叙写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及其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写元方小小年纪就以聪颖机智的方式维护父亲的尊严,展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二、单元目标1.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2.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3.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4.在第一单元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5.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时安排: 8课时第一课时 单元预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
3、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2.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3.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家庭生活导入,并阅读单元导读,引领学生复习“三读一批注”各环节及方法,重点补充词义与语境的关系。二、巡视并督促,并要求学生完成或掌握如下内容:1.字词:憔悴、膳、瘫痪、侍弄、捶打、絮叨、诀别、戚、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苗、鼓斜、沐浴、祷告、姊妹、徘徊、荫蔽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3.对四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注。【板书设计】一读:读顺二读:读懂三读:读精第
4、二课时 精读引领课【学习目标】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
5、文学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2.背景透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本文写于1993年。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记一记词义。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母亲多次提议去北海看菊
6、花,有何用意?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导思2:文里三次插叙有关母亲的内容,有何用意?导思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章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二)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三)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第二部分(第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第三部分(第段):母亲离世后
7、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五、精读品味第一部分(第段)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3.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4.“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
8、什么?6.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一提议有什么深刻含义?7.从1-5段中,找出一些否定意义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有几处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含义?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六、研读探究1.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2.文中多次写到菊花,有何用意?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文章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
9、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文章先描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情景,将自己“独自坐在屋里”失落的心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接着用“北海的菊花开了”一句话语,自然引出“看菊花”“忆往事”等画面,让母亲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最后详写“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通过对开得绚丽烂漫的菊花的描写赞扬了母亲如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2)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疼爱及母爱的无私、深沉。(3)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行文三次写到“悄悄地”,充分表现了母亲内
10、心的痛苦、悲伤、坚强与对儿子深沉的爱;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好好儿活”反复出现,是母亲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八、课堂延伸1.诗句拓展。2.国学经典诵读。【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精读引领课散步【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2.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多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11、)二、初步感知1.快速地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参考答案】初春,作者一家三代四人到田野散步。(板书:孩子 妻子 母亲 作者)2.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的,“我”是如何说服她出来的呢?请大家根据第2节文字,模拟一段母子间的对话。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表演。3.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和儿子各是怎样的一个人?【参考答案】母亲善解人意,性格温顺;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呵护母亲年迈的生命。(板书:呵护)三、再度思考1.指一学生先朗读第一处写景文字(PPT出示:“天气很好。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读出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太迟,太迟了”“总算”“熬”“随意地铺着”“密”“咕咕地”要读
12、出重音。 (1)这一处写景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找出并试着品味一下。 【参考答案】“太迟,太迟了”,运用反复手法,强调春天来得迟,隐含着对母亲身体的担忧。 “总算”写出了冬去春来的欣喜之情。 “熬”,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酷冬的艰难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生命力的顽强。 “铺”,是一片一片的,让人感觉到春天植物的生命力很旺盛。 “密”,让人感受到嫩芽蓬勃生长的状况,暗示着生命在不断地萌发。 (2)为什么南方初春田野的美景会使作者联想到“生命”一词? 【参考答案】冬去春来,天气转暖,田野铺着的“新绿”,枝头抽出的“嫩芽”,水中冒着的“
13、水泡”,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显示出生命在复苏,生命在萌发,暗示熬过了寒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所以作者自然会联想到“生命”一词。(板书:尊老爱幼)四、深入赏析指一学生阅读文章第6、7两节,“摸摸”要读出爱意,读出亲切感;“还是”要拖一点,突出母亲主意转变的过程。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这点分歧是怎样得到妥善解决的?从中可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先是我反复权衡后,决定委屈儿子,成全母亲,走大路。后来母亲改变了主意,顺从了孙子,一家人走小路。 “我”尊老,孝顺 母亲慈祥,爱幼 妻子贤惠,明
14、理 儿子聪明,懂事 3.其实,当年作者一家四口散步活动中本无分歧,但作者“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参考答案】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了分歧,每个人的个性才得到充分显示;有了分歧,尊老爱幼的美德才能更好地得到体现;没有分歧,就没有我的抉择,“我”对生命的承担就少了表现力4.(PPT出示:“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指一学生朗读最后一节,两个“蹲”字,要重一些;“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要读得缓慢而深沉;“整个世界”一字一顿,深沉有力,读出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5.为什么把“我”背母亲,
15、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学生讨论)【参考答案】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在小路上走得非常小心,唯恐有一点闪失,特别是年迈的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体现对生命的呵护。一个“背”字又有象征意义,“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处于中年时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可以说,一个“背”字最关情,看似寻常最奇崛,不仅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且渗透着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板书:勇于担当)五、小结本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文中的一家人为了家庭的温暖付出大量的艰辛与汗水,我们必须要感受爱的重要性,学会珍
16、惜身边的每一份爱。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我们在家中幸福地成长;家,是一个爱的港湾,我们沉浸于爱的暖流之中;家,又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需要家里的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记住这些,为自己的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七、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牵着母亲过马路,进一步感悟至爱亲情,丰富人生体验。【板书设计】散步莫怀威呵护生命尊老爱幼勇于担当第四课时 读写联动课【学习内容】教材:散步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背影 老王 生命,生命【学习目标】1.欣赏范文,感受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2.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17、学生作文困惑导入二、回顾1.明确概念“落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小见大,通常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同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以小见大往往撷取一个片断,定格一幅画面,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个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写出它的内涵,反映大的主题。2.经典回顾 散 步 莫怀戚回顾散步通过记叙一件的事(小事),作者从中含蓄地讲述了 的主题(“大”事)。明确 “以小见大写法的特点: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选择一件小事,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撷取一个片断,或捕捉一个瞬间,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写作思路
18、:首先或选择一件小事,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然后从中阐述一个大的事理,表现一个大的主题。我们的课本中还有很多这种手法的文章,如背影、生命,生命等。3.经典再读(1)捕捉细小情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明确小镜头,大情怀:通过捕捉特定情境下的背影,抒发人间至情。(2)聚焦凡人小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
19、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明确小人物,大主题: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关注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传递社会正能量。(3)挖掘联想内涵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
20、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杏林子生命,生命明确小联想,大道理: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4)巧揭修辞主旨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明确小修辞,大人生: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21、”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三、方法总结1.方法归纳,提升技能(1)捕捉细小情节小镜头,大情怀。(板书:细小镜头)(2)聚焦凡人小事小人物,大主题。(板书:凡人小事)(3)挖掘联想内涵小联想,大道理。(板书:挖掘内涵)(4)巧揭修辞主旨小比喻,大人生。(板书:修辞主旨)四、小试牛刀散步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但浅显的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浓浓的亲情。你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运用“以小见大”的技法,写一个片段。【板书设计】以小见大细小镜头 凡人小事挖掘内涵 修辞主旨第二课时 略读实践
22、课【学习内容】散文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散文诗,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二、自学指导1.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23、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 园丁集 飞鸟集 吉檀迦利。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 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三、诗文朗诵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交流点拨】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
24、、担忧、焦虑和欣喜)“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二)整体感知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一位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3.孩子为
25、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26、【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5.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荷叶.母亲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交流点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图画中包含了红莲、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6.作者看了几次红莲?其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交流点拨】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时的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7.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交流点拨】
27、(1)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风吹雨打下的红莲,而母亲是替红莲抵挡风雨的荷叶。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充满了爱意,又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8.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红莲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
28、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板书设计】第六课时精读引领课咏雪【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学习过程】一、课文导入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二、资料
29、链接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文言知识积累。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文章记录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导思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三)翻译课文。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注释
30、: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注释: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风:乘风。因,趁、乘。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原文:公大笑乐。即公
31、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即:是。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n),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译文: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五、精读品味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答案】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2.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答案】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3.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答案】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
32、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六、研读探究【难点探究】 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答案】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
33、好。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咏雪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等。(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两篇文章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咏雪人物的语言虽只有一问两答,但人物形象鲜明,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板书设计】咏雪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大笑乐第七课时精读引领课陈
34、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了解故事内容。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习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流传下来的描写古代儿童智慧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元方,感受他的机敏聪慧吧!二、资料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古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36篇
35、。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文言知识积累。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文章记叙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导思2:文章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二)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三)翻译课文。五、精读品味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答案】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
36、,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答案】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答案】
37、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阅读方法解密生活体验题答题法在中考阅读中,让学生生发感悟的题目频繁出现,有感悟主题的,主要是围绕中心,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和启示;有评价人物的,要求对人物做出评价。做这类题应先找出原文的
38、中心,然后以之为切入点生发自己的观点。答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现或文章的中心,谈自己最深的感受;其次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多角度进行探究。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连贯。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围绕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六、研读探究【难点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答案】 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从这一方面来看,文章批评的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讲究诚信,为人正派的品格,所以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
39、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陈太丘与友期行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以陈元方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主旨句,由此前后辐射,将这则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40、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不止-舍去-乃至聪慧明理第八课时读写联动课【学习内容】教材:散步、学会记事丛书:迟到【学习目标】1.阅读选文,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写得有感情。2.修改作文片段,“添枝加叶”,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注意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二、主题阅读,习得
41、写作灵感1.写清叙事要素(1)再读散步,完成下图。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动笔之前先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2)阅读丛书中的迟到一文,思考:文中围绕“迟到”选择了哪几个“镜头”?这些“镜头”又是以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参考示例:迟到回忆了作者上小学一年级时因迟到而挨打的往事。有这样几个镜头:雨天起晚不愿上学,“不挪窝”被父亲打,父亲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等待学校开门。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故事讲得条理清楚。(3)通过以上两点探究,你认为记事应注意什么?参考示例:叙事要具体、完整,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
42、讲清楚。2.写活细节描写(1)研读迟到一文中“我挨打了”一段,谈谈你的收获。(2)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动词前,添加修饰词。那天放学回家,我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参考示例:那天放学回家,我惨惨地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好不容易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3)再给这段文字增添一处修辞,把“我摔了一跤”中“摔”的动作分解为若干个画面,完善细节描写。参考示例:那天放学回家,骑车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坦荡荡的街上没有一块阴凉地。猛然听见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混杂着自行
43、车擦地的声音和一个女人的尖叫声,来不及做出反应,我便看见地面突然树立起来,随即剧痛袭来,我惨惨地摔了一跤,左手肘重重地擦向地面: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好不容易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三、方法归纳,写作实践1. 方法归纳,提升技能(1)抓住要素,写清楚。(2)增添细节,写具体。2. 完成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真_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叙事要素要完整,把事情说得清楚有条理。(3)运用“增添细节”的方法,写得具体生动。(4)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学会记事抓住要素,写清楚增添细节,写具体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