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25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实验名称:借助不同的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实验目标:用比较容易观察到细胞的材料一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通过逐次放大观察,让学生发现细胞的微小形态和结构特点。实验器材:放大镜、手持显微镜、洋葱内表皮、手背皮肤。实验步骤: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复习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引导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手背皮肤,简要描述观察到的情况后,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手背皮肤,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3.出示洋葱表皮鳞片,同样先用放大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简要描述观察到的情况后,再
2、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4.比较手背皮肤和洋葱内表皮,观察动物表皮细胞和植物表皮细胞有什么相同之处。实验结论: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霉茵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注意事项:1.在现容手背皮肤前,应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以免影响观察效果。2.在让学生观察洋意鳞片内表皮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洋葱汁弄到眼睛里,以免引起不适。在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后应提醒学生去洗手,以免活在手上的洋葱汁制激眼睛。第 2 页 共 25 2.微小的生命体 安验名称:自制“小水塘”。实验目标:为了克服自然水城中微生物密度小,学生难以在水中找
3、到微生物的困难,自制“小水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出微生物,以使学生用星微镜发现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实验器材:广口靓,地塘水,放大性,叶子,草,土。实验步骤:1.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决定是组织全班集体做一个“小水塘”,还是分组做。最好能把做好的“小水塘”放在教室里,以便学生随时观察其变化。2。在一个干净的广口机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 3.将一些腐性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放人水中,并加进一把土。4。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分别用内眼和放大镜观察瓶子中水样的变化。实验结论:制作“小水塘”的目的是培养术中的微生物,让其大量繁殖,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在制作过程中,加池塘水的目的是提供
4、微生物及其生活场所:加树叶、草、土的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食物;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的目的是给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合造的温度:3 周后再观察的目的是给微生物留足大量繁殖的时间。注意事项:如果上本课时气温较低,不利于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应将自制的“小水塘”放在温暖的地方或进行保温。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实验目标:学会制作简单装片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各 种微小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水中微生物。第 3 页 共 25 实验器材:广口瓶中的“小水塘”水样,消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纱布。实验步骤:1.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水样中的水。2.用镊子央起盖玻片,然后将一边慢慢放
5、入水滴中,在水中放平,然后慢慢放下另外一边,避免产生气泡。3.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老师调好显微镜的光线和角度,学生观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不要观察完再记录,最好能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以免学生遗忘看到的现象以及按照自己的想象来画。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滴水里有很多微生物,如: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它们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注意事项:为避免因触动显微镜而影响观察效果,教师在介绍用显微镜 现察的方法后,一定要强调:学生不要触理和移动显微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3.发霉与防霉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现察并比较不同物品上的露。实验
6、目标:物品发霉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不了解。借助放大镜和星微镜,是为了让学生能仔细观察霉的细微之处,不断有新的发现,实验器材:发霉的物品,放大镜,正微镜。干净的小碟(或白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1)将不同发霉物品的霉迎朝上,教师把发霉的物品放在干净的小碟(或白纸)中,(2)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霉斑。(3)试着描述不同物品上的霉在放大锐下的形态,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第 4 页 共 25 3.料场事生市各好工同的霉菌装片放到载物力上,调以光线和放大倍款。(2)学生通过显微镜现察不同的霉菌,将观察到的霉
7、菌围使画在实验单上。3,比较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实验结论:1.相同之处:呈丝状,由霉菌组成。2.不同之处:颜色、形状不同。注意事项:1.发霉物品可以根据当地情况提前准备,不要让学生用手接触物品上的霉,以免学生因此染病,教师接触霉菌时最好佩戴一次性手奎,实验后及时正确洗手。2.在让学生用显微镜现察霉时,提醒学生不要触碰,移动已调好的显微镜。3.不要将显微镜调成过大的放大倍数而观察霉的细胞,只需将霉菌切片中的菌丝放大到几百倍,能看清菌丝的基本结构即可。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实验目标:发霉条件就是物品发靠或防车的依据,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生探究了解;探完
8、物品发掌条件的活动学生力所能及,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极好机会。实验器材:干面片、塑料盒、水、滴管、冰箱。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西片在什么情况下容马发霉?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和制订验证方案,明确实验要素与实验步骤。2.取 4 个塑料金分别贴上 1-4 序号,取 4 片大小相同的干面片对应 4 个塑料盒。3.将 1、3 号干面片用水浸湿。第 5 页 共 25 4,将四块面片分别装入塑料盒中。5,将 1、2 号放在温暖的室内,3、4 号放在水箱里。6.几天后,现察四块面片,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最下来。实验现象:1 号塑料盒中的面片开始发霉,2、3、4 号塑料盒里的西片漫有发霉,实验结
9、论:序号 模拟环境 实验条件 1 潮湿+温暖 面片浸湿 温暖的室内 2 千燥+温暖 干面片 温暖的室内 3 潮湿+寒冷 面片浸湿 冰箱 4 干燥+寒冷 干面片 冰箱 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注意事项:1.本课的探究活动是本套教材首次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和制订验证方案,其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组合相应的条件。对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帮助学生组合条件,设计实验。如果学生一时难以达到要求,可以提供一些选项,让学生来组合,但是千万不能越俎代庖。2.在学生把实验结果一在各种条件下放置若干天的馒头成面包片带到学校前,教师应该提出要求:不要打开塑料盒,连同整料盒带来,以免学生碰到霉菌,3.教师在
10、课前自己最好能做一做这个实验,以确定在当地气象条件下馒头成面包发霉需要的时间,以便确定学生交流实验效果的时间。4.微生物的“功”与“过”第 6 页 共 25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做酸奶。实验目标: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制作酸奶是比较容易达成的有益菌繁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制酸奶,感受细菌(乳酸菌)的繁殖速度和作用,体会到细菌(乳酸菌)对人的益处,并为下一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实验器材:鲜牛奶、温度计、酸奶、勺子、保温杯、白糖、玻璃 碗、奶锅。实验步骤:1,此活动需要比较多的条件,如要用到较多器具,需要加热牛奶,有充分的等特时间等,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在课堂上完成全部过程。因此,可以将此活动分
11、为两个部分,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回家去做。如果方便的话,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自制好的酸奶到班级进行展示和交流。2.事先对实验所用到的物品进行沸水消毒(放入沸水中煮沸 3-5 分钟)。(如在家实验,需请家长完成)3,在鲜牛奶中加人 1-2 勺白糖,用勺子授拌均匀,加热至 60C 左右。(日的是让糖充分溶解,给乳酸菌准备“食物”)4.利用温度计测温,待温度降到 37左右,杜牛奶中加人了占酸书,操库功力。在请会破菌生存与繁殖的温电时,乳酸菌菌种)制违消县过的星温杯、且上五子。保温杯可以国开东资追进料高量,此过程学生要注意安全、防止资伤。(一定要消毒防止或或少其他菌种的存在和繁殖)
12、6,保温 8-10 小时,酸奶就做成了。(充足的时间,通宜的环境,让乳酸菌大量繁殖)实验结论 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在合造的温度(35-40)和一定的时间(8-10 小时)进行大量的繁殖发酵,把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从而降低发酵液酸度,形成细腻的凝冻,黏度增加,形成酸奶。注意事项:1.在不能保证卫生和安全的情况下,不要让学生去尝自制的酸奶。2,如果让学生在家自制酸奶,由于此过程需要家长的配合,所以,教师应该借用一定的形式,将此活动通报给学生家长,以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3.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保温是保障乳酸菌大量繁殖的重要条件。在指导时,应该组织学生时此进行讨论:根据当地此时的天气条件,可以采用
13、什么样的保温方法?第 7 页 共 25 第二单元 仿生 5.生物的启示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研究蜂巢结构的优势,实验目标:以蜂巢为例,感受生物进化的完美,为人类的创造发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实验器材,计算器、正五边形卡片、正六边形卡片,面积相等的正三角形卡片、正四边形卡片、正六边形卡片,白纸、双面胶、书本。实验步骤:1.这个活动包括两个环节:一是阅读资料,了解蜂巢结构的特点和优势:二是通过实验和计算研究蜂果结构的奥秘。可先阅读资料后进行实验和计算,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顺序。2.研究蜂巢结构的奥秘分三个层次:活动一:密铺问题,为学生准备好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片,让学生摆一摆,发现只有正三角形、
14、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围片能密铺。活动二:用料最少问题,分别国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时害植时,相同面职下,通过计算发现用正六边形密镇时围形长最小。活动三:抗压能力最强问题,让学生用 A4 银分别析成正三柱、正四棱柱和正六棱柱,用逐渐增加重物的方法比较它们的承重力,实验结果表明正六棱柱抗压能力最强。(1)在 3 张白纸宽边的边缘上分别粘上双面胶,尽可能平整。第 8 页 共 25 (2)将剩下的白纸平均分成三、四、六份(可以用尺量好后,做上标志,并折叠形成折痕)。(3)去除双面胶,进行粘合,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枝杜,竖直放在平整的桌面上。(4)逐个将科学课本轻轻叠加在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
15、柱上,比较棱柱承重课本的数量。(纸筒仅能使用一次,注意承重数量应为倒塌时的数量减 1)实验结论:蜂果简状六边形结构的优势是,用最少量的蜂蜡造出空间最大,结构稳定,抗压能力强的结构。注意事项:棱柱需要黏合:棱柱高低相同,统一析长边:缓慢放置重物;放置的重物要一致,大小道宜;将重物置于棱柱上平面的中央。6.蛋壳与拱形建筑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观察鸡蛋壳,描述其特点 实验目标:鸡蛋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蛋壳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也许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并学会描述是进入本话题的基础。实验器材:完整的鸡蛋和打破的蛋壳。实验步骤:1.提供完整的鸡蛋和打破的蛋壳,先引导学
16、生观察并描述完整的鸡蛋,再观察和描述蛋壳的形状。2.让学生掰一掰打破的蛋壳,发现蛋壳很容易掰碎,与下面握碎鸡蛋的活动结果进行对比,形成认知上的突破。实验结论:第 9 页 共 25 鸡蛋呈椭球形,外表光滑,表面有细微的气孔,内部有一层薄膜。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不坚硬致密。注意事项:在观察的最后才宜掰碎蛋壳,感受弄碎蛋亮的力度。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研究蛋壳的精妙之处。中业日长。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蛋壳很容马敲碎,可是它在什么才下不安具降呢?大家教学生是情不由结果的。这个活动有几环节,将逐步把学生引向研究蛋壳的抗压能力。安验界材:生鸣蛋、鸟蛋壳、铅笔。实验步量:活动一:用手能把 1 枚鸡蛋握碎吗?
17、1.提出问题:用手能把 1 枚鸡蛋握碎吗?2.学生讨论、预测,发表自己的观点。3.学生尝试用手握碎鸡蛋。4.现察鸡蛋的形状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手不能握碎鸡蛋?活动二:那种情况的蛋壳不容马社戳破 1.提出问题:哪种情况的蛋壳不容马被戳破?2.学生讨论、预测,发表自己的观点。3.学生实验,得出结论。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右侧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活动三:4 枚鸡蛋能支撑多重的物体 1.提出问题:4 枚鸡蛋能支撑多重的物体?2.学生讨论、预测,发表自己的观点。3.将 4 枚鸡蛋(建议使用熟鸡蛋)立在桌面上(每枚鸡蛋的上下两端用塑料瓶盖固定),在上面放一块平板,再在平板上逐个加放重物(书本)。
18、4.引导学生思考:蛋壳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实验现象:1.鸡蛋很难被握碎。2.蛋壳内部朝上很容易被刺穿,蛋壳外部朝上不容易被刺穿。3.蛋壳的承重能力很强。第 10 页 共 25 实验结论:因为鸡蛋是椭球形的,用手握鸡蛋时,手部施加的压力能被蛋壳外凸的曲面分散,所以鸡蛋不易握碎。此外,蛋壳内附着的一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所产生的预应力,能拉紧整个蛋壳,增加了蛋壳的抗压能力。注意事项:1.选择新鲜完好的生鸡蛋,鸡蛋如果被握碎,要及时清理手,注意卫生。握鸡蛋的实验,要强调均匀用力握,不能掐、磕。2.铅笔要从同一高度下区,下落的高度和落点要把握好,里的高度要一致。半个要亮的断裂面要尽可能地平整一些且不有
19、裂纹,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3.四枚鸡蛋承重实验、重物要轻轻放,逐步放,越往后,物越要放得轻。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思考蛋壳与拱的相似之处,了解拱结构。实验目标:从蛋壳到拱,就是从蛋壳的构造过渡到对拱结构的认识,这是本课探究过程的转折点,也是引导学生对又一个仿生事例的研究,实验器材:桥墩模型纸、木块、双面胶、垫片若干。实验步骤:1.先引导学生学生了解蛋壳与拱结构之间的关系:把蛋壳切半,在蛋壳上画一条线,现察这条线是什么形状的?从而推断整个蛋壳是由很多个拱形构成的,拱结构有和蛋壳相同的特征。(抗压能力强)2.有拱形结构过渡到拱桥,测一测拱的承受能力。3.制作平桥:将桥墩模型纸平铺在桌面上,将两个木块
20、分别用双面胶固定在桥墩位置上。将 A 卡纸平放在木块上,在平桥中 间位置叠加相同的垫片,记录承重数量。4.制作拱桥:将桥墩模型纸平铺在桌面上,将两个木块分别用双面胶固定在桥墩位置上。将 A 卡纸做成拱形,放置在两个木块中间,在拱桥桥面中间位置叠加相同的垫片,记录承重数量。实验结论:拱桥的承重能力大于平桥。拱能把受到的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注意事项:第 11 页 共 25 1.做承重实验时,要组织学生先讨论实验步骤,如制定统一的放置重物的区域和放置方法,约定放置桥墩后桥墩不可移动等,在明确实验方案后再动手。2.重物大小要一样,单个自重要适中。重物
21、放置时要轻轻放入。7.海豚和声呐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模拟海腺运动。实验目标:通过模拟活动,将看不见的海豚回声定位的现象转化为直观现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形象化地感受过程和原理。同时,增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实验器材:游戏头饰。实验步骤;1.可以先做鼓传花游戏,让一名学生掌上眼睛站在讲台上听根据铃声判断传到了哪一桌。继续玩击鼓传花游戏,让学生管提情完事面问:传到哪里了?持花同学回应:在这里。蒙眼学生根据声音确定花的位置。2.也可以让学生扮演小鱼,一个蒙眼学生扮演海豚,小鱼可以缓慢移动,或者扮演障碍物原地不动。“海豚”时不时发出“小鱼”“障碍”等口令,听到口令的同学回应。(1)在一块空地上画一个大圈,4-
22、5 人一组,一人蒙上眼睛扮演海豚,其余同学扮演小鱼。(2)“海豚”一边快速移动,一边说“小鱼“小鱼”们只能在圈内脚跟碰脚尖地移动,并且还要发声回应。(3)“海豚”捉到“小鱼”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3.还可以对游戏进行改造,如让海豚穿越迷宫等;或者让学生扮演潜艇,玩穿越海峡游戏。一个学生扮演潜艇,几名学生粉演岩石,组成狭长海峡,让学生一边摇怜,一边听回应怜声穿越过去。注意事项:1.强调“小鱼”只能缓慢移动,移动太快会影响模拟效果。2.游戏前要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要确保游戏的环境安全。第 12 页 共 25 8.我们来仿生 实验名称:模仿手臂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目标:从学生最熟悉的人体手臂入手,了解
23、手臂的结构和功能,学习制作手臂模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器材:手臂模型、铆钉、胶带、绳子。实验步骤:1.活动自己的手臂,通过手臂仲直和弯由的动作,感受手臂运动时肌内,骨格和关节是怎样配合的,同时与假肢进行比较。2.让学生充分交流,连步完善对手臂运动的描述,为制作手臂模型打下基础。3.制作手臂模型:(1)将长方形以板对折,把国角纸板夫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2)用胶带将两根一样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3)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实验结论:硬纸板代表长骨,对折的硬纸板代表前臂的桡骨和尺骨,铆钉代表关节,绳子代表连接上臂与前臂的
24、骨骼肌内。肌肉收缩代表骨骼运动,加上关节的配合,最终完成手臂的运动 注意事项:强调工具使用中的安全事项。实验名称实验名称:做“保护色”游戏。实验目标:用趣味性强、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利用保护色的仿生设计。第 13 页 共 25 实验器材:小动物模型、小动物卡片。实验步骤:1.选一条树丛边的小路,选一个人将小动物模型、小动物卡片沿途放在其中。2.其他人以正常速度走过这条小路,数一数发现了几个,比一比谁发现的最多。3,重走一遍这条小路,你能发现更多的小动物卡片吗?实验结论:小动物卡片代表生活在树丛中的小动物:以正常速度走过这条小路代表不经意的观察状态;重走一遍小路,代表仔
25、细的观察状态。注查事项:外出游戏时强调纪律,指定活动区域,提醒安全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第 3 单元地球的运动 9.昼夜交替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模拟实验,掌握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实验目标:通过模拟实验,直观表现地球上的白天现象和夜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地球上有阳光照到的地方为昼,没有阳光照到的地方为夜。通过动态现象模拟某地从白天进入黑夜的黄以 及从黑夜进入白天的黎明现象,由此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实验步骤:活动一:模拟昼夜现象 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仅之间的距来港主定大小恰好照射在地球仪的轮廓上,明确过手
26、电筒照射到地方就是白天,没有被照射到的地方就是黑夜。2.观察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此时地球上哪些国它和地区正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3.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简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观察:当照射到地球上的中国时,哪些国家和中国一样是白天,而哪些国家处于黑夜?活动二: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第 14 页 共 25 1.讨论:地球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根据日月星展东升西落的现象,推理地球旋转的方向)2,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做一个记号,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从夜晚进入白天,观察从白天进入傍晚和夜晚的过程。3.继续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夜晚进入白天,观察中国由黑夜进入黎明和清晨的过程。
27、在这个过程中,现察中国处于清晨的时候,哪些国家正处于傍晚。4.给出描述一天时间的词语:子夜、黎明、清晨、上午、正午、下午、傍晚、夜晚、深夜。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贴在地球仪上,用手电筒照射,模拟某个时刻。注意事项:1.做该模拟实验需要拉上窗帘,保持教室内光线黑暗。2.使用支架保持手电筒的位置不变。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模拟地球自转。实验目标:通过体验式模拟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描述天空中景物的运动。感受地球自转一起了昼夜交替现象。实验器材:转椅、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模型、挡板。实验步骤;1.先引导描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面向南方站立,清晨时分太阳从哪个眼帘出现?正午时分太阳处于哪个位置?傍晚时分太
28、阳从哪个眼帘消失?2.适当总结描述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东升西落;描述天空中月亮和星星的视运动规律:东升西落。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3.第一次模拟实验;让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模拟在地球上的人,同时在眼睛两侧贴上卡片,这挡左右视野。让其他同学手拿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模型,绕着转椅上的人走动。模拟太阳、月亮、星星从左眼常出现,右眼帘消失的自然现象。然后,让转椅上的学生用简图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模式。4.第二次模拟实验:手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模型的同学站立不动,由一个同学转动转椅,第一次顺时针旋转,第二次逆时针旋转,要求转椅上的同学描述左眼常出现了什么现象,眼前看到什么现象,右眼常出现了什么
29、现象,第 15 页 共 25 5.讨论哪一种旋转方式会出现和日常生活中相一致的自现象。由此讨论,地球的运动模式与昼夜形成的关系。实验现象: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周围的物依从左眼常出现,右眼帘消失呈顺时针方向设转,这与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相一致,由此反推,让学生感受昼夜交替的原因。实验结论:1.地球白转引起了昼夜文替现象。2 地球自韩的方向是进时针方向。注意事项:1.先让学生确定日常生活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视运动规律。2.根据视运动描述,建立运动模型,再根据运动模型进行模拟体验实验。3.模拟实验不能转得太快,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头晕。12.四季循环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探究地球倾斜
30、与直射,斜射的关系,以及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目标:通过两个对比实验,说明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引起太阳的直射、斜射,导致各个地区热量吸收不同,最终形成了回季的变化。实验器材,泡津球、灯(带底座)、大头针、牙签、灯座、自奴灯、标牌、信封 2 个,温度计 2 个。实验步骤:活动一:探究地球倾斜与直射、斜射的关系 1.将灯插入底座,平放在桌面上,画好公转轨道。2.用泡沫球代表地球,在中间画一条线代表赤道,在下端插人一根牙签,上端插入一根大头针,代表地轴:再在“地球”的“赤道”和“北半球地区”分别插入一根大头针。3.打开灯泡代表太阳,先让“地球”直立着绕“太阳”转动一圈,再让“地球”倾斜着绕“
31、太阳”转动一圈,现察“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牙签影长的情况。第 16 页 共 25 活动二: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 1,打开温度计开关(注意观察两个温度计温度应该一样会差不多)、将温度计分别插人两个信封里。,一个信封国定在标牌上竖放,另一个信封平放,将白切上进入口内,将灯泡放工在距离两个信计一样的距离,打开开关用强光照射两个信封,(实验时注意安全,实验时和实验后严禁杜灯泡,防止烫伤)3.5 分钟后,观察相同时间内两支温度计的读教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1.当“地球”直立着绕“太阳”转时,赤道上的牙签的影子短,北半球牙签的影子长,此时太阳光是直射赤道地区。绕着灯泡说特一周,发现未道和北率球影子
32、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此时阳光没有直射和针射的变化。2.当“地球”倾斜着绕“太阳”转动时,赤道上牙签的影子长,北率球牙签的影子短,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的。随着地球仪公转,发现北半球牙签影子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太阳产生了直射和斜射的变化。3.经过 5 分钟的照射,坚放信封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略高于平放的信封中的温度计。实验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地球上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与地球倾斜有关。直射时升温快,斜射时升温慢,这说明直射、斜射会影响温度升高的快慢。注意事项:注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不要机械实验,要将实验现象与分析原因联系起来。第 4 单元简单机械 13.撬重物的窍门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用平衡尺研
33、究杠杆的秘密。实验目标:平衡尺是杠杆的一种平衡状态下的研究模型。借助平衡尺来做实验,帮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奥秘。实验器材:钩码、调节螺帽、支撑螺丝、横梁、支架、底座。实验步骤:第 17 页 共 25 1.组装好平衡尺,在使用前,调节平衡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支点左侧 10 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思考在左侧挂多少个钓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先预测再实验。3.再分别在支点右侧 5 厘术、10 厘术、20 厘米处挂钩码,观察左侧需要多少个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先预测再实验。4.将左侧的钩码移到 15 厘米处,在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先预测再实验。实验现象:在支点左侧 10 厘米处挂两
34、个相同的钩码,分别在支点右侧 5 厘米需要挂 4 个能使平衡尺平衡,在 10 厘米需要 2 个钩码能使平衡尺平衡,20 厘米处挂钩码,需要 1 个钩码能使平衡尺平衡。实验结论:1.重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长,杠杆费力。2.重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费力。3.重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短,杠杆省力。注意事项:在平衡尺上挂钩码时,可挂在一个点上,也可能是多点分布,教师要允许学生探索,并承认正确的结果。实验名称:动手做一杆小秤。实验目标:让学生将习得的杠杆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杆秤,体验中国传统用具的妙处,增进对杠杆的认识。实验
35、器材:细木棍,塑料盘,线绳,钩码、羊角螺丝。28 实验步骗,1,制作秤盘:准备一个塑料盘,在盘子边缘位置均匀地打三个孔,穿人细线固定。2.制作科杆:在细木棍的下端和上端孔内分别拧入两个羊角螺丝。下端的用于拴上秤盘,上端的用细线拴住做秤的提手。3,制作秤砣:用细线拴住钩码做科砣。4,确定刻度:(1)手提提手,调节种陀的位置,使筷子平衡。这是种陀细线在科杆上的位置称为秤的定 第 18 页 共 25 盘星,用 0 来表示。(2)在科盘上放 10g(也可以其他固定重量)的础码,调节秤砣使杆秤平衡,在科蛇位置的细线处刻上记号,标上 10g。(3)然后,在秤杆上分别刻出口到 c 等距离的划度,分别标上 1
36、0g、20g、30g 等等。5.试试称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质量吧,实验结论:杆科的工作原理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使科陀与秤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叶料绳所时应的科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体的质量示值。注意事项:1,制作杆料的器材要提前准备,如果没有配套器材,可以用一次性木筷、羊角钉、塑料珠等器材代替教材上的样本。2,学生能说出杆科的原理即可,不宜出现动力臂、阻力臂等中学物理词汇。14.拧螺丝的学问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实验目标,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其通过在轮和轴上挂不上数量的物码,或者换成更大的轮以后,如何使轮轴平衡的探究活动,发现轮轴省力的奥秘
37、。实验器材:钩码、大中小圆轮及拉线、螺丝、立杆、底座。实验步骤:分组实验:1.在操作轮轴实验之前,可利用组装好的轮轴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哪里是轮,哪里是轴,第 19 页 共 25 教会学生组装轮轴。2.先在轴上挂 2 个钩码,观察在轮上挂多少个钩码才能使轮轴平衡?先预测再实验。3.再在转上挂 4、6 个钩码,观察在轮上挂多少个钩码才能使轮轴平衡?先预测再实验。演示实验:在轴上挂 4 个钩码,依次在不同的轮上挂多少个钩码才能使轮轴平衡?先预测再实验。实验现象:分组实验时在轴上挂 2 个钩码。我们发现轮上挂 1 个钩码能使轮轴平衡。挂 4、6 个钩码时。轮上挂 23 个钩码能使轮轴平衡。演示实验时在
38、轴上挂 4 个钩码,轮越大,挂的钩码越少。实验结论:轮轴能省力,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注意事项 1.轮轴在轮上有槽口,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连接轮和轴的方法。2.应理照定量实验的基本规则,不可只做一次实验得出站论,应该多做几次,找出共同现象,发现现律,得出此论 3.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15.升旗的方法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认识滑轮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实验目标:提供给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结构特点和推测其各部分作用的情炼机会,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为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做好铺垫。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支架、绳子。实验步骤:本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图画,描述使用滑轮的异同。(1 的位置
39、不同,滑轮的变化不同,用力 第 20 页 共 25 的方向不同)2,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滑轮更方便?哪种滑轮更省力?然后让学生根据滑轮的不同运动特征,给滑轮命名。3.在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1)观察定滑轮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定滑轮结构:定滑轮的中心轴固定不动,周边有槽,还有能绕中心轴转动的小轮组成。(2)组装定滑轮:把定滑轮支架固定在竖梁上,用绳子绕过四槽,拉动绳子,绳子与圆轮之间的摩擦力会促使圆轮绕着中心轴转动,改变力的方向。(3)观察动滑轮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动滑轮结构:定滑轮不固定,可以随重物上下移动。(4)组装动滑轮: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横梁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的凹槽
40、,拉动绳子,可以提升重物。注意事项:1.观察滑轮的结构时,指引学生重点观察滑轮的挂钩和滑轮的槽沟,为下面的实验操作活动打下基础。2.如果有学生认为滑轮的轴是悬挂棉线的,教师应及时纠正,并说明滑轮的轴与轮的关系。3.应利用板书结构图的方式,标识出用力方向、物体运动方向,滑轮名称,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实验名称验名称:探究滑轮省力情况。实验目标:提供实践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组装和测量,发现两种滑轮不同的用途和各自的优势,体会在特定的环境中需要用特定的工具。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支架、绳子测力计、钩码。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提升同一物体,定滑轮和动滑轮用力大小一样吗?如何检测是否一
41、样呢?2.学生组装好定滑轮。在线的一端挂一个钩码,测量并记录提升一个钩码的重量,观察用力方向。3.学生组装好动滑轮。在动滑轮的下端挂一个钓码,测量并记录提升一个钩码的重量,现客用力方向。第 21 页 共 25 4.比较两次拉起钩码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实验现象:1.用定滑轮时,将弹簧秤向下拉动,用力的大小与重物的重力基本相同。2.用动滑轮时,将弹簧种向上拉动,用力的大小小于重物的重力。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拉力方向。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要先系好钩码,再将棉钱穿过滑轮。防止棉线卡人滑轮卡槽。2,要提前调试好弹簧秤,防止因器材损坏而影响实验操作。16.
42、斜坡的启示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实验目标:给学生提供动手研究的机会,用事实说明用斜面可以省力,发现其坡度与省力的多少有关。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实验步骤:1.先让学生说说斜面是否真的省力,有什么方法可以去检验?2.指导学生搭好斜坡。3.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需要的力,再测量并记录沿斜面拉小车的力。4,改变斜面坡度,测量并记录沿不同坡度拉小车的力。实验结论:坚直提小车时用的力最大,斜面的长度不变时:坡度越大,拉力越大:坡度越小,拉力越小。注意事项 1,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调士。2.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匀速拉动斜面上的小车,在匀速拉动的过程中读
43、取弹黄秤上的示 第 22 页 共 25 数,不要读取刚拉动小车时弹暑科上的示数。3.作为针面硬板的材料表面光滑程度应高一些,且各部位的光滑程度应比较一致,以此来保证实验效果。STEM 学习立体小菜园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立体小莱园一一模型搭建。实验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需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改进、评价反思等六个步骤搭建立体小菜园。通过了解需求,理解制作立体小莱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明确问题,了解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通过前期建构为一个可操作的调工蓝图;通过制作改进,将想法落到实处,对标找差,作出调整;通过评价反思,回顾整个设计建造立体小菜园过程,评价效果,提升认识
44、。实验器材:立体小莱园搭建材料、花盆、种子、水壶、小铲子。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一、了解需求 1.出示全球人口总量增长的折线图、粮食产量的现状及土地音源的图片,让学生知道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状况。2.用说生活、看数据、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粮食种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而可开垦的土地有限,意识到建造立体小莱园已成为迫切需求。3.充分联系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科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可开垦与不可开垦土地的区别。二、明确问题 1.用问题清单的形式,要求学生把建造立体小菜园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2.用填写任务单的方式,明确任务的限制要求,让学生知道开展项目活动要有目标意识。三、前期研究 1.用图片、数据等多
45、媒体方式列举常见的几种蔬菜的特点,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归纳适合在阳台种植的蔬策的共同之处。2.用视频简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密植的含义,知道种植难度高低时完成立体小莱园的重 第 23 页 共 25 要影响。3.用连线的方式。帮助学生挑速出同时满足多个限制条件的蔬菜。4.用视频、资料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选择种植用的土壤,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裁培技术。5.展示一些立体农场和小菜园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案例中的立体支架,思考容器、支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四、设计方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立体小菜园的任务要求,进行主体支架的设计。2.每组一个题板,用于学生
46、表格记录与分享交流。可以用贴标鉴的方式,在便签纸上写好设计意图,贴在题板上。3.画设计图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小学生只要画出简单的设计示意图,用立体草图表示出支架的样子即可。每张围上都要标清楚具体的尺寸,便于制作的时候裁切用料。4.通过交流互动,小组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设计,也要学会借鉴别人更好的设计。五、制作改进 1.按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木料、花盆、土壤、种子、铲子等材料可由教师提供,学生也可根据需求自己准备部分材料。2.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小组商议作出调整,及时记录这样调整的原因。六、评价反思 1.制作的小策因是否符合要求。2.把“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对比,学生指出自己在完
47、成立体小菜园的过程中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改进。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收集蔬菜资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菜市场,超市的场景,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蔬菜展开研究。2.汇报设计方案要有充足的时间,不要走过场。教师要反复追问设计中的立体种值技术。帮助学生形成最佳方案以小为单位,合作完成立体小菜园的制作,每个成员要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3.多给学生一些分析整理的时间,对照设计图、“建造过程问题调整单”立体小菜因验收检查单”进行思考。4.尽量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接纳别人更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第 24 页 共 25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实验实验名称名称:以夏夜欣赏萤火虫为话
48、题,围绕“萤火虫为什么不见了”等学生提出的问题,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目标:通过研究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按要求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它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八个环节,实验器材:探究活动记录、相关资料等。实验步骤:环节一:导入情境,聚焦问题 1.观看视频,也可以配以学生熟悉的关于萤火虫的歌曲,激发学生对萤火虫话题的兴趣。2.提出关于萤火虫生存情况的话题,如:为什么在野外看不到萤火虫了?野外的萤火虫为什么很少了?环节二:查阅文献,作出假设,设计方案 1.在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查阅文献了解基本情况后,作出自己对问题答案的假设,并
49、依据所查阅的背景资料,对自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假设进行解释,在全班交流讨论。2.先独立设计方案,使每一个人都能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小组讨论,并相互检视、质疑,进行完善。环节三:查阅文献,搜集证据 1.要通过举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观点,什么是证据。2.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献资料进行交叉考证,提高证据的可信度。3.引导学生在搜集证据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所获取的信息更有利于之后的使用。环节四: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1.指导学生用观点摘要、表格、概念图、统计图表等形式,对所获得的文字、数据信息进行处理。2.要求每一个学生先整理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的信息,以 PPT,实验报告、研究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呈现。3.个人的信息处理加工结果,即研究的成果,先在小组内交充,再在全班汇报。环节五:分享交流,质疑论证 1.以小小学术报告会、科学研究成果展等形式进行。环节六:反思评价,总结提升 第 25 页 共 25 1.先让学生结合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整理这一次探究的过程,有哪几个步骤,各个步骤中查阅文献资料起到什么作用,是怎样用好文献资料的。2.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和可以改进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提升。注意事项:要始终紧扣指导探究过程技能的目标,使得学生对如何进行探究获得较为明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