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初中人教版初中八八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上上册全册同课异案合辑册全册同课异案合辑 新新 闻闻 两两 则则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 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 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 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绥靖、阻
2、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议论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五、教学策略 1、讲授法:对于新闻的有关知识,教师必须结合文章进行传授,并结合实例让学生融会贯 通。 2、 点拨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只在
3、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点拨即可。 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意;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有条件的 同学可以上网查阅当时的背景。2、教师准备:准备近期的报纸。 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 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 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 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 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 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 青春激扬的硝
4、烟岁月。 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录音,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 时 间 兵 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 日夜21
5、 日夜 30 万 30 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 日 17 时 22 日 22 时 35 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大部 放。 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 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 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预习提示”介绍“22 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6、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 ) 。渡江战役头绪 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 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 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 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
7、 困守南阳的蒋军被 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 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 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三、三、重点讲解重点讲解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 (板书) ,它一般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 一段话。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 ,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 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新闻还要有“标题”
8、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 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 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四、品读研讨四、品读研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 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 文势也涌起高潮
9、。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 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 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 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 到了下一层。 可见, 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 所以全文流转顺畅, 一气呵成。 讨论: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 庆、 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10、了” , 都运用得准确。 又如, 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 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词在程度上的差别,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 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 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 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 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
11、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五五、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
12、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 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 30 万人。 B、20 日夜起,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 1 段表达较笼统。第 2 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 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 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
13、水路进军的。而第 2 段中的“24 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 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 2 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 1 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 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 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新闻的作
14、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1、抄写下列词语,给重点字注上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击溃 管辖 阌乡 皖西 荻港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锐不可当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业已 绥靖 不含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15、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庄重得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历史背景 内容丰富 现实背景 材料翔实 我军战绩 语言生动形象 科学预言 新闻两则新闻两则 提技能一课两练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逃窜 (cun) 要塞 (si) 督 战(d) B.荻 港(D) 阻遏 () 溃 退(ku) C.区域 (y) 绥 靖(su) 阌 乡(Wn) D.芜 湖(W) 歼 灭(qin) 泄 气(xi) 【解析】选 B。A 项中的“窜”应读 c
16、un;C 项中的“绥”应读 su;D 项中的“歼”应读 j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锐不可挡 彭泽 封锁 业已 B.负隅顽抗 拒绝 协定 功势 C.排山倒海 策略 占领 管辖 D.横度长江 豫北 惨败 企图 【解析】选 C。A 项“挡”应为“当” ;B 项“功”应为“攻” ;D 项“度”应为“渡” 。 3.文体知识填空。 (1)新闻又称为 ,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 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 (2)新闻稿通常包括 、 、 、 、 五个部分。 答案:(1)消息 消息 (2)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17、 结语 4.选词填空。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A.溃退 B.溃败 C.溃逃), 毫 无斗志。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A.顽固 B.顽强 C.坚强)。 我已 (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 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 (A. 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答案:A B C C 5.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 长江。 答: 答案: “冲破”一词,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凌厉; “横渡”一词,生动地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
18、锐不可当的气势。 6.课内阅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至结尾,给各句依次标 出序号,并回答问题。 (1)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请分析中路军所遇敌情是怎样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一样”一词,思考中路军所遇敌情,筛 选出西路军所遇敌情的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2)你认为这部分的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 D。因为至句写的是西路军渡江所遇敌情以及对敌情的针对性分析;至 句全面介绍了东路军渡江情况; 句则是对渡江后战斗情况的介绍。
19、 (3)文中说“至发电时止” ,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具体准确地交代了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从句中的“所有” “都”两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 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所有” “都”均表示范围,连用有强调之意。结 合渡江大胜的事实,体会作者当时的自豪之情。 答案:作者当时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这种感情是溢于言表且发自内心的。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一、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新闻,回答 14 题。 为人间谋天上事 从“嫦娥”三号的民用谈起 事实上,在嫦娥携玉兔奔
20、月之前,我们的生活中就已经有了它们若隐若现的倩影了! 如今正是冬季, 当你由寒冷的户外进入北京地铁 9 号线郭公庄站时, 会感受到阵阵怡 人的暖意。而郭公庄站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的正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的“神舟北极”高效集成 冷冻站产品。由该厂研制的两相流体回路就是“嫦娥”三号热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 着中央空调一样的作用,帮助“嫦娥”三号度过酷热的月昼和极寒的月夜。正是在航天热控 技术的基础上,该厂形成了“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与传统冷冻站相比,年均运 行效率可提高 20%到 50%, 占地面积至少节省 1/3, 现场建设周期缩短 4/5, 且维修运输方便, 使用寿命延长,可大幅降低系
21、统运行、维护难度和费用,充分体现建筑节能。目前, “神舟 北极”已在 20 多个省自治区市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范围也早已从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所有 的民用建筑领域。 已经民用的不仅有嫦娥的空调技术,还有嫦娥的动力技术。 “嫦娥”三号被长征火箭顺利推上太空,其中就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提供的 各种类型几十台发动机的贡献。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经过成果转化后, 已深入你我身边。 治理雾霾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煤化工、炼油厂及天然气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硫, 火电厂、水泥窑炉等排出的烟气含有硝,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航天六院利用发动机燃 烧技术,研制出硫回收、脱硝的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有
22、效地控制了硫、硝等有害物质向大 气排放。 六院还利用燃烧技术研制出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让火力发电中煤炭焚烧后产生的 粉煤灰不但不再污染土壤和大气,还能变为氧化铝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火箭发动机核心装置是涡轮泵, 六院利用涡轮泵技术研制出的森警式消防泵, 只要一 个人背着就可以高效率灭火,小巧、轻便,能及时防止森林小火酿成大灾。 从发动机燃料中提取出来的 “比久” ,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以矮化植株、 抑制枝叶的疯长,让更多的营养用到花、果上,使花生、土豆长得更大。应用到花卉上, 也使花朵更加繁盛美丽。 发动机研制中的仿真技术, 已被用来开发出智能供水泵站监控技术, 能够监控自来水
23、 的流质、流量,及时诊断自来水的供应系统,及时发现二次污染、爆管等故障,控制前端, 防止自来水污染与浪费,让百姓生活更正常、方便。 利用火箭发动机上的流体控制技术,已研制出气垫悬浮运输系统,在汽车、飞机制造 的组装过程中,发挥了重型产品搬运的作用,提高了组装的效率和精度。 以上案例只是“嫦娥”三号技术用于民间的九牛一毛。 (选自 2014 年 1 月 8 日经济日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嫦娥”三号“民用”到哪些方面。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抓住重点段落、段概括总结。 答案:嫦娥的空调技术。嫦娥的动力技术。 2.第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4、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到 50%” “节省 1/3” “缩短 4/5”这些数字表明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与传统冷冻站相比”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的优越性。 答案: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 产品的优越性,是传统冷冻站所不可比拟的。 3.文章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 第段“已经民用的不仅有嫦娥的空调技术” 总结上文, “还 有嫦娥的动力技术”领起下文。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并简述
25、理由。 目前 , “神舟北极”已在 20 多个省自治区市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范围也早已从轨道交 通领域扩展到所有的民用建筑领域。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 其所在的句子, 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 最后点明加点词对说明 文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 答案:不能去掉。 “目前”表限定,是说到现在为止“神舟北极”已在 20 多个省自治区市得 到推广应用,以后还会继续推广。如果去掉就不准确了。 “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二、综合运用二、综合运用 5.补写对联。 学习了这两则新闻,有同学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
26、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内容拟写 出下联。 上联:千帆竞发,百万雄师过大江 下联: 答案(示例):军民一家,齐心协力攻南阳 6.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 25 字) 中国青年网 2014 年 1 月 28 日电 凡进入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任何人、任何地 点、任何时间一律不准吸烟;不以烟草品牌冠名学校和教学楼。教育部昨天下发通知,要求 创建“无烟校园” 。 通知对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的要求是一律禁烟:凡进入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 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律不准吸烟 。校长是学校禁烟第一责任人。要在校门口显 眼处设立“无烟校园”或禁烟标志。学校不设置吸烟区,不摆放烟具,
27、不出现烟草广告或以 烟草品牌冠名学校、教学楼。学校小卖部不得销售烟草制品。做好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时的禁 烟解释和劝导工作。 答: 答案(示例):教育部规定中小学、中职学校和幼儿园校园内一律禁烟 【方法指导】 信息提炼三技法 三、写作练笔三、写作练笔 7.【写法借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占 领” “扩展” “突破” “击溃” “控制” “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 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片段仿写】 请你也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描写一个劳动场景(或游戏过程、 运动项目等)。 (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他弯着腰,把篮球在手
28、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 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 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新闻两则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之新闻两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
29、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背景简介背景简介】 : 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民 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 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 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 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 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30、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 就大搞 “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 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 毛主席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 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 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 渡江
31、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 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 一般得通过报纸、 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 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 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二、预习检测二、预习检测 1.介绍新闻定义及记叙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定义、特点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记
32、叙的六要素 2、走近毛泽东 3 字词积累我最棒(把你收集到的重点字词写在下面,你一定会做的很好! ) 三、初读感知,分析本消息的结构:三、初读感知,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电头( )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标题: 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或三标齐全, 或只有主标。 (前) 引标: 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思考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导语:导语:一般是正文第
33、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 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思考 2: 找出 本文的导语并具体分析从哪几方面总领下文? 思考 3: “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 “不含”有什 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主体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 (更详 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找出本文主体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 背景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 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四、再读课文四、再读课
34、文 分析新闻六要素:分析新闻六要素: (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 过、结果) 五、细读分析主体部分:五、细读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名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完成下表。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 数 遇 敌 进展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 把“我
35、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6. 第 6 句“占领” “控制” “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二)思考:(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 论部分是哪几句? (3)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 倒一下好不好? (4)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 至发电 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 六
36、、 小结:六、 小结: 文章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 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七、总结与反思七、总结与反思 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 1理解
37、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 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 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 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 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38、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二再读课文,思考品味:二再读课文,思考品味: 1、划分层次: 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 思考:俗语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 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四、教师总结:四、教师总结: 新闻两则 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 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 革 命
39、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 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 写一则新闻, 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100 字左右。 (注 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六、反思与总结六、反思与总结 新闻两则新闻两则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对汉字的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3500 个”,“读准字音”,随文学习基 本词汇。 (2)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精炼的 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
40、渡长江的胜利消息,在简洁 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朽的雄伟气势。 3、中招考点 汉字的音、形、义是中招必考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 6 分,要求 学生将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确保不失分。拟写新闻标题属 “语段信息类”题,是中招必考点,分值 2 到 4 分。 4、学情分析 二、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 1,设计两个检测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针对目标 2, 设计让学
41、生借助资料书找出有关新闻的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巩固。 3、针对目标 3,设计两个检测题,使学生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并运用 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借助工具书,能读会 写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内容:文中重点字词。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 圈点勾画出不认识、不 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 书解决。 时间:3 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规范 书写重点字词。 自学检测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 湖() 荻 港() 溃 退()歼 灭() 要塞 ()阻遏 () 阌 乡()绥靖 () 鄂豫皖 ()聿 () 锐不可当 () 二十八宿 () 2、
42、解释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阻遏: 溃退: 悍然: 学生能读准 字音,规范书 写,说出词义。 要点归纳: 强调易读错、 易写错的字词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 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 课文运用。 学习指导二 内容:课后练习一 方法:借助资料书和课 后练习一自学 时间:4 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的有 关知识 。 新闻基础知识: 1、 定义:定义: 对国内外新近 发生的具有一定社 会价值的人和事实 的简要而迅速的报 道。 2 2、 记叙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 过和结果 3、 结构五部
43、分结构五部分: 标题标题: 高度概括事件 (迅 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 要看标题) 导语: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 的核心内容, 一般在 “电 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 一段。 主体主体:新闻的躯干,它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 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 一步扩展和解释,集中 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 表明观点。 背景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 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 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 “导语”或“结语”中。 结语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 或一段。(依内容的需 要,可有可无) 学生能说出 有关新闻的定 义、六要素、五 部分、 特点等知 识, 并结合课文 运用、巩固。 新闻知识归纳: 1、 记叙六要素:
44、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 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 结果 2、 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 3、 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4、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 性);简明扼要(准确 性)。 自学检测二 结合新闻有关知识,找 出第一则新闻的六要 素,结构五部分。 1、六要素: 时间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地点: 西起九江(不 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 民党反动派拒
45、绝签订 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三十万人 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 岸。 西路军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 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 南岸阵地。 东路军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 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 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 岸阵地,控制江阴要 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 路 。 2、五部分: 标题标题 :人民解放军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 战线上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主体:余下文段。 背景:背景: 国民党政府拒绝 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结语: 人民解放军于 23 日全体渡过长江。 3、“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是什 么?有何作用? 是“电头”部分,交待 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 时间和地点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3、 通过学习本则新闻, 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 题的方法。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