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儿童发展理论试卷(课程代码123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是( B )A.成长理论 B.发展理论C.发生认识论 D.发展阶段理论2.在心理学中,对心理的实质进行研究的分歧集中在机械论和( C )A.生态论 B.系统论C.机体论 D.唯物论3.格塞尔认为,发展的本质就是( B )A.心理形态的演变 B.结构性的变化C.生理上的成熟 D.学习的最终效果4.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是( D )A.语言能 B.自我调节力C.应人能 D.应物能5.格塞尔发展量表所提
2、供的常模是指某-特定年龄发展的( D )A.最高水平 B.发展标准C.参照标准 D.平均数6.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是( B )A.S-O-R B.S-RC.R-S D.O-R-S7.华生根据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分为习惯的思维、无声的思维和( A )A.计划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C.发散性思维 D.聚合性思维8.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 A )A.操作性行为 B.习惯性行为C.刺激性行为 D.模仿性行为9.随机强化法包括积极强化、塑造、模仿和( A )A.行为链 B.代币法C.厌恶刺激法 D.惩罚10.通过电视、广播、小说等各种媒体象征性地传递榜样行为的模式是( D )A.言语模式 B.
3、延迟模式C.创造模式 D.象征模式11.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其中,超我追求( C )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C.理想原则 D.信任原则12.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期(3-6岁)的发展任务是( C )A.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B.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疑虑感C.获取主动感和克服罪疚感 D.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13.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和真正的原因是( D )A.成熟 B.物质环境的经验C.社会环境的影响 D.平衡化14.儿童道德认识的主要特征是( A )A.他律 B.自律C.主观的责任感 D.客观的责任感15.复合思维时期,儿童借助弥散的、不确定的联
4、系将几组直观一具体的形象或者物品联结起来,这属于( D )A.联想型复合 B.集合型复合C.链状型复合 D.弥漫型复合16.以下不属于低级心理机能的是( A )A.观察 B.形象记忆C.情绪 D.感觉17.以下不属于维果茨基提出的观点的是( D )A.最近发展区 B.最佳学习期限C.内化即发展 D.关键期18.提出“可知度”概念的是( C )A.布朗芬布伦纳 B.洛伦兹C.吉布森 D.爱因斯沃斯19.托马斯提出的婴儿气质类型不包括( B )A.容易照看型 B.亲密照看型C.难以照看型 D.缓慢活动型20.当“儿童的依恋行为被抑制,但依恋联结并未消失,而是在内部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的阶段是( D
5、 )A.反抗阶段 B.失望阶段C.升华阶段 D.超脱阶段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套公认的认识程序,是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通过假设、搜集证据、检验假设、形成理论的程序认识世界。(3分)22.自我调节原则: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婴儿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吃、睡和觉醒的周期,且儿童在其情感和性格发展中会表现出进进退退的策略,以此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3分)2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3分)24.敏感期:敏感期是指个体在某-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
6、。(3分)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25.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是受到孩子的生理节律时间的影响,文化习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较小。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成长存在两类不同的时间,一类是生理节律的时间,一类是根据天文和文化习惯的时间,因此孩子的成长要学会控制自我和合乎文化的要求。(2分)26.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反射。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2分)27.维果茨基认为,复合思维是儿童概念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答:判断:错误。(1分)理由:复合思维是
7、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概念思维。(2分)28.根据鲍尔毕的观点,6个月-2岁半是儿童依恋形成阶段。答:判断:正确。(1分)理由:6个月-2岁半是儿童依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依恋形成阶段。(2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9.根据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简析成人对儿童“不成熟”的作用的认识和进行文化传递的策略。答:(1)成人要能全面理解成熟理论,正确认识儿童不成熟的价值:具有适应作用、准备作用和可塑作用。(2分) (2)成人应依据儿童发展的特点、速度和质量,以达成儿童成熟的力量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平衡。(2分)30.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答:(1)注意过程。(1分)
8、(2)保持过程。(1分) (3)运动复现过程。(1分) (4)强化和动机过程。(1分)31.简述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答:(1)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丰富了华生S-R公式的内容,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2分)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加坚定,更想控制行为,认为控制是一种最后的检验标准。(2分)32.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经验的来源。答:经验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包括三类不同的来源:(1分)(1)简单的练习。(1分)(2)物理经验。(1分)(3)逻辑数理经验。(1分)33.简述吉布森关于儿童信息获得机制及其途径。答:吉布森认为在人
9、的一生中,无论什么年龄,其提取信息的机制是一样的,它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经济有效。儿童通过三条途径有效获得信息:(1分)(1)确定刺激的外部特征。(1分)(2)获得恒常性。(1分)(3)形成知觉结构单元。(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34.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分析幼儿园游戏的本质及价值。答: (1)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和情绪健康的重要性。游戏性是儿童在童年时期的重要体验。(3分) (2)游戏是儿童自我的重要机能,具有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游戏的本质是遵循快乐原则,自由选择,自由参与,没有外部目的,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儿童
10、在游戏中能感受不同内容、规则、体验游戏的自然结果。(3分)(3)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绪、疏导压力,积累互动经验,不断平衡内心欲望和外部规则。(2分)35.皮亚杰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异源的,思维的发展比语言的发展更深刻。请你阐述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及其对幼儿教育的价值。答:(1)从发生上看,思维起源于动作,语言产生于经验。逻辑的起源比语言的起源更深远,思维不能归结于语言,也不能用语言去解释思维。(3分) (2)推进逻辑运算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协调,语言不是思维的源泉。(2分) (3)在教育中不能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或用语言代替思维的发展。(2分)(4)思维不能用语言传递,避免灌输知识
11、。(1分)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名小女孩因家长外出被单独反锁在家中,为了到外婆家里去玩,竟从六楼的窗口纵身跳下,结果是身体受到重伤。请从精神分析学说的焦虑理论分析该案例。答:(1)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3分)(2)儿童的焦虑,无论真实的焦虑还是神经症倾向的焦虑,根源都是力比多得不到发泄。(3分) (3)儿童年幼时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真实的危险浑然不觉,在行动中无所畏惧。案例中的女孩就是力比多未能得到正常运作,采取冒险手段。“儿童一旦失去所爱对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对象或情境作为代替。”(4分)37.阅
12、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很多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礼貌,见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问好,临走的时候都要说再见。但实际上很多孩子对这件事情都很不满意。 怎么让孩子有礼貌呢?我们规定,所有的老师见了孩子都得先问好。因为成人已经有了多年的知识学习,心智成长也已经完成,并且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孩子的心智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主动与人问好”。所以,我们要求所有的家长不要逼着让孩子跟老师说再见,向老师问好。而是老师必须先向孩子问好。如果这个孩子向老师问好了,老师没看见,有人告诉老师了,老师要立刻对孩子去说:“对不起,我刚才没听见你向我问好。” 之后,所有的孩子见了老师都主动问好,一边
13、喊着老师好,一边挥着手就过来了。礼貌就成为了他们的人格状态.纪律也要从孩子的内心入手,外在的约束必须建立在内在认同的基础之上。我们班的刘老师非常爱孩子,孩子怎么闹都不发火。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尊重她了,开始胡闹,课堂上吵成一团。有一次,她哭着对我说:“李老师,我当不了这个老师了,我想辞职。” 于是我就示范给她看,我没喊着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也没逮住一个不守纪律的“杀鸡给猴看”,但是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逐渐安静下来了。很快,我就把那个班整顿得井井有条了。 纪律是什么?纪律,是人类的一种素质。老师要是将纪律作为一种素质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了,那他就会在所有的场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纪律的建立不
14、能靠老师的威严,也不能只靠严格的规定。纪律是人的心灵里的一种声音。作为群体生物,人天生就有着对纪律对秩序的渴望。 为什么孩子不听那个老师的话?关键是她没有让纪律进入孩子的内心,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试结合维果茨基关于发展的内化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李老师对幼儿行为的指导。答:(1)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因此,教育就是推动和促进内化。儿童只有将知识和规则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去,才会引起自身结构的变化。重视内化,就是重视发展。(3分)(2)对幼儿开展行为
15、规范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的方法往往是首先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提出具体的要求。接下来就默认孩子能够表现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我们希望幼儿“讲礼貌”,首先说明为什么要讲礼貌,比如好孩子都是有礼貌的、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等等。然后告诉他以后不论碰到谁都要主动打招呼。完成以上步骤后,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孩子能够做到“讲礼貌”了。(3分)(3)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1分)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然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中,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一内化。(1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深谙此道,一个幼儿教师,就要善于通过改变客观社会环境,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让幼儿逐渐认同“讲礼貌”等外在行为规则,将规则内化,逐渐将外部行为内化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