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2.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3.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4.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5.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6.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73.docx--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7.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8.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59.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0.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1.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2.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3.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4.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5.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6.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7.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8.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69.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70.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71.doc--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74.docx--点击预览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22052017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10 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工业革命的含义:一、工业革命的含义: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两次工革命两次工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初)(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初)政治前提政治前提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19 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1867 年议会改革;俄国 1861 年改革;美国内战;法国 1875 宪法;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代议制缓和了社会矛盾,社会稳定,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资本资本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进一步积累资金原料原料英国本身丰富的煤铁资源和海外殖民扩张拥有大量廉价的原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殖民扩张,大量的廉价原材料市场市场海外殖民扩张,18 世纪中后期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直接原因)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前提前提条件条件技术技术工场手工业的专业分工和技术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技术创新和积累2劳动力劳动力英国圈地运动和农业发展形成大量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美废除黑人奴隶制;俄农奴制改革;日废除封建等级制)(启蒙思想自由平等民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17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科学家关心技术需求,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提出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电磁学和化学成就等,为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工业动力工业动力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工业结构工业结构纺织业、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但各国以轻工业为主促进工业化进程电力、电器,汽车、飞机,化学、石油等工业兴起;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焕发新的活力,开始由轻工业转为以重工业为主导,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工 业成 就和 过程工 业成 就和 过程主要进程主要进程织与纺双重变奏中,推动技术革新:从 18 世纪 30 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纺织分工专业化,催生现代工厂制度开端:1771 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特点:生产资料、工人和机器集中在一起产,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原始蒸汽机效率低下,工业革命遭遇动力瓶颈;1785 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突破动力瓶颈,引发其他行业革命(19 世纪初,汽船、火车问世);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技术与发明层出不穷,推动电力、电器、新式交通运输业、化学、石油工业兴起;新旧产业迅速发展。319 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辐射效应,从英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纺织业、铁路运输、机器制造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特点特点动力:蒸汽动力国家:一国到多国;规模:从英国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科技含量:发明者主要是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国别进程: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其次,德意日俄尚未完成 动力:电力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英、美、法、德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德最为突出。规模:范围大,规模大,进展迅速;产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含量:发明者主要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指导。国别进程: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出现跨越式发展(日俄德意)生产力生产力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铁路时代”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生产组织生产组织形式形式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所有者也是经营者)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原因: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影响: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阻碍了竞争,导致停滞和腐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思想自由竞争为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斗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出现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中坚阶层力量发展壮大巨 大影响巨 大影响国际共运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革命国际共运走向联合;列宁主义诞生,俄过十月革4命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殖民扩张武力扩张;商品输出;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为世界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交通通讯技术,列强通过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和通讯手段,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格局国际格局英国确立世界霸权;西欧进一步对外侵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美、德等工业国冲击了英国的霸权,英德矛盾开始激化,并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军团,走向“一战”;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尤其是英国加强对亚洲的扩张促使了亚洲革命风暴(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促使亚洲的觉醒和非洲的抗争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结构煤炭成为主要消费的能源石油和电力成为主要消费的能源冶金业冶金业技术发明大大提高了炼铁技术钢铁工业大发展采矿业采矿业技术发明大大提高了采煤技术石油开采业发展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学、绘画、音乐艺术主流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艺术主流对中国对中国积极:冲击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客观刺激了近代工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消极: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积极:进一步冲击着中国的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激起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客观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消极: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中国资本输出冲击和阻碍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摆脱大江大河的新兴工业城市兴起和发展;现代工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改善和提高;休闲娱乐兴起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发展;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民文化素养提高;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5人口明显增加。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多重史学范式引发多重史学范式“现代化史观”: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史观”:促进民众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及面对问题的人文关怀“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一、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一、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二、第三 次 工业革命:二、第三 次 工业革命:第 三 次科 技 革命 是 人类 在 科技 领 域里 的 又一 次 重大飞跃。它 以 原子能、电子 计 算机、空间技 术 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时期推动因素主要资本经济思想显著特点主要途径世界市场形成进程资本原始积累(15C 末-18C 晚期)新 航 路 开 辟和殖民扩张商业资本重商主义暴力手段残酷掠夺殖民扩张与掠夺雏形 拓展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C60S-19C 中期)第 一 次 工 业革命工业资本自由主义凭工业优势商品,扩大市场武力与不平等贸易结合基本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C 晚期-20C初)第 二 次 工 业革垄断资本凭借资本优势在经济上控制世界武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瓜分世界最终形成6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人类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它是以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1第 1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 1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标要求】【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 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创立人:一、创立人: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二、条件:二、条件:1、经济条件: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根本条件)。2、阶级条件:2、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早期工人运动)。(1)背景:(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1825 年开始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劳动条件恶劣;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没有改善,政治权利有限;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2)目的:(2)目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3)形式:(3)形式: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4)代表:(4)代表: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5)评价:意义:(5)评价:意义: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教训:教训:工人阶级失败表明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3、思想条件:3、思想条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1)代表:(1)代表: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2)内容:(2)内容: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1825 年,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3)评价:(3)评价: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4、理论准备:4、理论准备:马、恩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25、革命实践:5、革命实践:18461847 年间,马、恩建立共产主义者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帮助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三、诞生标志: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马、恩起草同盟纲领)。1、时间:1、时间:1848 年 2 月2、内容:2、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2)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3)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4)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5)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6)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7)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3、意义:3、意义: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四、丰富与发展四、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恩活动):1、革命实践:1、革命实践:(1)积极投身于 1848 年革命斗争中(德国):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2)革命失败后,主要在英国活动,在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继续进行理论探索。2、理论探索:2、理论探索:(1)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1)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诞生:诞生:1867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意义: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2)哲学:唯物史观:(2)哲学:唯物史观:意义:意义: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第一国际(1)第一国际原因:原因:在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成立:成立:1864 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意义: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2)巴黎公社(2)巴黎公社原因:原因:根本原因:1870 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1871 年 3 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措施:措施:角度革命措施作用和意义机构建设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政 权 建 设方面民主制度公职人员任免: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人民公仆形象: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军队警察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创举: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性质:性质:第一个工人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结果:结果:1871 年 5 月 28 日,巴黎公社被扼杀。意义: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性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五、意义:五、意义:(1)理论上:(1)理论上: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4(2)实践上:(2)实践上: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3)组织上:(3)组织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一、为什么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呢?一、为什么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呢?改造社会的力量改造方式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国王或者富人改良没有认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清醒认识二、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二、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维护政权。2、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3、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根本原因)。4、无产阶级还不成熟,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三、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三、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从空想到科学,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的建立;(3)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4)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5)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第 12 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 12 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况:1、概况:时间时间殖民国家殖民国家拉丁美洲的殖民地范围拉丁美洲的殖民地范围结果结果15 世纪-16世纪中叶15 世纪-16世纪中叶西班牙1496 年,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 16 世纪中叶,殖民地包括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16 世纪16 世纪葡萄牙建立了巴西殖民地17、18 世纪17、18 世纪荷兰、英国、法国拉丁美洲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区。到 18 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2、殖民方式:2、殖民方式:政治:专制统治,总督制度。经济: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发起罪恶的黑奴贸易;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经济发展。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间时间地域地域殖民国殖民国概况概况葡萄牙葡萄牙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16C 中叶16C 中叶亚洲亚洲西班牙西班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南亚南亚英国英国经济:东印度公司,采取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政治:挑拨或武力侵略。到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17C 初-19C 中后期17C 初-19C 中后期东南亚东南亚荷、英、法、美荷、英、法、美荷兰: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印度尼西亚英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度支那地区)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美西战争:1898)218C 末-19C 初18C 末-19C 初西亚西亚英、法、俄英、法、俄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控制瓜分伊朗19C 中期-20C 初19C 中期-20C 初东亚东亚欧洲列强、日本欧洲列强、日本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于 1910 年吞并朝鲜半岛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历史阶段历史阶段侵略非洲的特征侵略非洲的特征主要史实主要史实15C 至 19C中叶前15C 至 19C中叶前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开展黑奴贸易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奴隶贸易19C 中叶,工业革命后19C 中叶,工业革命后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进行全面殖民入侵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英法控制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英国侵占埃及和苏丹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19C 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C 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掀起瓜分非洲狂潮英、法、德各自制定侵略计划1884 年,柏林会议召开(“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时间:1、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2、表现2、表现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除日本、俄罗斯亚洲部分),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据统计,1914 年世界总人口约 18 亿,其中5 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3、原因:3、原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联系在一起的。(1)根本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行程)。3(3)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列强努力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导致更大规模地瓜分世界(掀起了大规模的瓜分世界的狂朝)。4、形成过程4、形成过程(1)早期殖民扩张:(1)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采取公开野蛮掠夺的方式,具有暴力性;以掠夺金银、奴隶贸易等为扩张手段。原因: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法与经济手段进行殖民活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的后期阶段,也是最后一阶段,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5、影响5、影响(1)对殖民国家:(1)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也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持续的殖民扩张也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一战)。(2)对殖民地:(2)对殖民地:破坏性:殖民统治和掠夺打破了当地传统的经济结构;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地,阻碍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建设性:建设性:殖民主义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客观进步性)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2)对世界:(2)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逐渐形成西方支配东方的世界格局,西方的中心地位得以确从世界格局角度立看。【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 20 世纪初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1、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4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亚非拉美等被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倾销市场、资本输出场所,瓦解和破坏当地的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1第 13 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 13 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拉丁美洲:从被发现到独立一、拉丁美洲:从被发现到独立(一)第一阶段: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一)第一阶段: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1、背景1、背景(1)政治:(1)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主要原因);(2)经济:(2)经济: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思想:(3)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4)外部条件:(4)外部条件: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拿破仑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与法结盟,同英国为敌。英封锁了西、葡两国的海岸,切断了它们与拉美的联系。后西、葡两国被法国占领,它们在殖民地的统治遭到削弱)西葡的衰落。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概况2、概况地域地域时间时间结果结果政体政体性质性质法属海地法属海地1804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西属拉美西属拉美1826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基本实现了独立葡属巴西葡属巴西1822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除巴西(君主制)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拉美实际上仍是半殖民地。(二)第二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二)第二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背景:1、背景: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1)内部:(1)内部: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外部:(2)外部:英美等国加紧对拉美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门罗宣言:门罗宣言: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2经济侵略:经济侵略:“金元外交”武力干涉:武力干涉:“大棒政策”2、概况2、概况国家国家概况概况巴西巴西1889 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墨西哥墨西哥1910 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1917 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3、评价3、评价(1)积极(1)积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数建立了共和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2)消极(2)消极没有铲除封建主义,只完成了民族独立,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二、亚洲:从被叫醒到觉醒二、亚洲:从被叫醒到觉醒1、背景:1、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1)政治:(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2)经济:(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列强的侵略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3)思想:(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启蒙思想的传播(4)阶级:(4)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权利3(5)外因:(5)外因:日本、俄国改革的成功,鼓舞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的信心2、性质:2、性质: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3、概况3、概况国家国家敌人敌人目标目标革命新力量革命新力量性质性质意义意义结局结局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1908 年孟买工人总罢工成为 20 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伊朗的立宪革命伊朗的立宪革命(19051911)(19051911)英俄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中国 1911 年辛亥革命中国 1911 年辛亥革命列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特点:4、特点: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提出了革命纲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开始在不同程度上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各国的工农运动从自发斗争逐步转向自觉斗争,尤其是亚洲的工人阶级表现了革命的彻底4性;亚洲各国革命者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彼此激励,并开始进行联合尝试。5、历史意义5、历史意义(1)政治:(1)政治: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2)经济:(2)经济: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3)思想: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4)世界:(4)世界: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斗争的重要阵地。三、非洲:从被奴役到抗争三、非洲:从被奴役到抗争1、背景:1、背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2、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2、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3、概况3、概况突出事件突出事件概况概况领导力量领导力量埃及的抗英斗争埃及的抗英斗争政党: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口号: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以此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概况:1882 年,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抗英斗争结果:抗英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阿拉比)政 党 领 导的 民 族 解放运动苏丹马赫迪起义苏丹马赫迪起义背景:英国在控制埃及的过程中,也把侵略矛头指向埃及的邻国苏丹过程:1881 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这次武装起义持续近 20 年,起义者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结果:起义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马 赫 迪 宗教 组 织 下发 动 的 反抗运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背景:1894 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过程: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全国人民英勇抵抗结果:1896 年埃塞俄比亚人民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传 统 政 权(皇帝)领导 的 抵 抗运动5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西非:阿散蒂人民的抗英斗争西非:阿散蒂人民的抗英斗争19 世纪初,英国发起进攻;20 世纪初英国完全占领阿散蒂4、特点4、特点(1)主要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2)过程:有组织、规模大、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3)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等。(4)城市反帝运动兴起。如埃及开罗罢工斗争。(5)结果:有失败,有胜利,但都是争取民族独立。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3)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4)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一、名词解释: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运动、民主运动一、名词解释: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运动、民主运动民族民主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民族运动: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二、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二、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6三、金元外交:三、金元外交:美国第 27 任总统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四、大棒政策:四、大棒政策:美国第 26 任总统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这项外交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1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根源:1、根源: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原因:原因: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产生。表现:表现: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激化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结果:结果: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根因)。(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根因)。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形成与表现实质实质地位或影响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 尔 干 成 为 欧 洲“火药桶”2、组织:20 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2、组织:20 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1)目的:(1)目的: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2)表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3)影响:(3)影响: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3、导火线:3、导火线: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二、经过二、经过1、爆发:1、爆发:1914 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1914 年 7 月 28 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2、大战进程2、大战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8-1918.11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8-1918.11西线英法军队 VS 德军,决定性战场东线德奥联军 VS 俄军战线和交战双方战线和交战双方南线奥军 VS 俄塞军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9 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第一阶段(1914 年)1914 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 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1915 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5 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 年)1916 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阶段战争阶段及重大战役及重大战役(事件)(事件)第三阶段(19171918 年)1918 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三、性质:三、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四、影响:四、影响:(一)形成新的国际秩序(一)形成新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构成):(1)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 1919 年和 1921192 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 和九国公约 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