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生字,会写“政、宾”等 14 个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 20 个 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 气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开国大典热 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 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 开展一次年级小型运动会,将
2、重要的场面拍摄成视频,进行适当的剪辑。 学习活动一:字词教学,丰富词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 )着红旗 ( )着红灯 ( )着火把 (2)( )的掌声 ( )的掌声 2.第一组括号内所填词语,能不能都换成“拿”?为什么? 要点:如果都换成“拿”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原来的词语贴切。“擎”表 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提”定格了拿的方 式,十分形象;“舞”突出了人们挥动火把的节奏,传递出了激动的心情。 3.第二组,同样是描写掌声,两个词组有什么不同?想象一下,课文中的 掌声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要点:“排山倒海”突出了鼓掌的人多,掌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波又一
3、波, 充满了力量;“雷鸣般”突出了掌声响亮到了极点,饱含人民群众激动的 心情。还可以用经久不息、惊天动地等词语来形容。 4.朗读这些词语 学习活动二:概括场面,概述经过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典礼的内容,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 要点:文章写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部分,其中重点写了“典礼” 和“阅兵” 。 2.初步聚焦“典礼”,梳理具体议程。 要点: 国家领导人来到主席台奏国歌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升国旗 鸣礼炮毛主席宣读政府公告。 3.联系起来简要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要点:理出具体的时间短语,理清主要人物及活动,最低标准是叙述清楚, 不求细节;学生练习,教师点拨;交流感受。 第二
4、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课文,进一步梳理课文的内容,概括开国大典热烈的场面,概述大 典的经过。 2.赏析重点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体味自豪。 3.品析“阅兵式”,感受抓特点写方阵、写群众衬方阵的方法。 4.迁移运用,仿写一个运动会的场面。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赏析重点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品析“阅兵式”,感受抓特点写方阵、写群众衬方阵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品读语言,感受庄严热烈的场面 1.老师朗读下面三句话,学生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庄严、热烈的氛围。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
5、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 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要点:老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适当补充资料;想象画面,感 受场景的庄严。展示老师书上的批注。 资料:这八盏大红宫灯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每盏高 2.23 米,周长 8.05 米, 直径 2.25 米,重达 80 公斤。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要点:老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借助比喻,想象画面,感受场面 的热烈;展示老师书上的批注。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 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 达自
6、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要点:老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想象画面;发现句式中的反复手 法突出了群众的欢喜和激动;展示老师书上的批注。 2.默读课文,画出类似的语句,模仿老师写批注,而后与大家分享。 要点:学生交流批注,教师点拨,然后练习朗读。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灯笼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擎” 字的选用,突出了人们内心的激动; “直奔”一词突出了人们心情的迫切。 )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 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突出了掌声的热烈与持久,突出了群众激动 的心情;“一齐投向”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
7、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通过整齐的句式,增强节奏感; “长城内外”与“大江南北”都是指全中国,这里是通过语义反复来突 出毛主席的宣告的影响力; 观看电影相关片段,感受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读出气势,感受场上的群众以及全中国人民的激动心情。 (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 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等词突出了群众对五星红旗 的敬仰之情;两个“了”决定了后一句话的语调,朗读时要强调。) (5)升
8、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 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 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理解两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五十四门大炮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由 54 个单位组成 , “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一共28年; “肃静”突出了人民群众对国旗的敬仰(联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体会), “雷鸣般的掌声”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 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肃静到情感宣泄的情绪变化。 (6)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整齐的句 式,宽泛的对仗,一切景语皆情语,礼
9、花和灯火衬托出了人民群众内心的 激动与自豪。) (7)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比喻突出了场面的壮观、 热烈 , 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走向光明,走向幸福。 ) 3.总结文章语言特点 (1)同学们,上述语句生动地传达了大典庄严、热烈的氛围。你能发现这些 句子里藏着哪些规律性的写法吗? 要点:用词准确,如“擎”红旗、“瞻仰”五星红旗等;句式整齐,富有 节奏;语义反复,强调感情;善用富有感情的比喻等。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朗读,读给同学听。 小结:描写热烈的场面,要学会用词准确、句式整齐,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学习活动四:聚焦
10、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1.复习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这个场面的点面结合的结构:课 文写了哪些镜头?何为点?何为面? 要点:五位壮士一边攀登一边射击班长马宝玉命令大家用石头砸 敌人纷纷滚落山崖。马宝玉的表现是“点”,写了他的动作、语言;其他 战士的表现是“面”,敌人的表现也是“面”,起到衬托战士英勇无畏的 作用。 2.指名朗读第 11-13 自然段,边听边想象画面,这个场面描写与五壮士“诱 敌上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要点:先是部队整体由东往西,缓缓进场,这是“面”;然后是海军、步 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这是“点”最后是群体的 表现,这是“面” ,其中群众的表现这个
11、“面”起到衬托作用。 3.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要点:“阅兵”的场面描写中,“点”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兵种 的方阵,比较复杂;群众这个侧面描写的“面”写得特别具体。 4.这里的点比较复杂,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呢?作者写不同方阵的着眼点 有什么不同?默读第 12 自然段,填表。 参考: 兵种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着眼点 服饰 步伐 各式各 样的炮 装甲车 坦克车 红马连、白马 连、马的步伐 飞机排成 人字形飞过 5.这个场面描写,为什么后面群众的表现要花这么多笔墨? (1)再次朗读描写群众表现的语句。 (2)能不能就写“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
12、鼓掌,一 个高潮接着高潮”这一句?为什么? 要点:结构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写没有课文生动。课文不但写了欢 呼声和掌声,还写了人们把能抛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了出去,这种激情让人 身临其境;课文还联想到了人们嗓子哑了,手掌麻了,激动到了极点。这 样详细地描写群众的表现,衬托出了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观看视频,整体朗读,感受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好处。 要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 色的队伍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了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学习活动五:迁移运用,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 1.观看学校运动会男子 50 米接
13、力比赛的录像。 2.梳理镜头,理清“点”与“面” 。 要点:比赛开始前,场地上啦啦队和运动员的情况,这是“面”;比赛过 程中,自己班级的运动员的表现,这是“点”;比赛结束后,班级所有人 的情绪表现,这又是“面”。 3.再次观看视频,感受“面”的氛围,观察“点”的细节化表现(动作、神 情语言等)。 4.模仿“阅兵式”的场面描写,练写一个片段。 5.作后讲评。 要点: “点”与“面”是否分得清; 点面结合的结构是不是“面点面”; “点”的描写是否表现出运动员的特点,遣词造句是否形象等。 6.当堂修改片段。 参考 5050 米男子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米男子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摩拳
14、擦掌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摩拳擦掌,既既 紧张又兴奋紧张又兴奋,各班的啦啦队员在跑道外各班的啦啦队员在跑道外面站好。大家都在紧张地等待比赛面站好。大家都在紧张地等待比赛 开始的枪声。突然开始的枪声。突然,“砰砰”的一声的一声,比赛开始了比赛开始了!四位运动员都像离弦的四位运动员都像离弦的 箭一样冲了出去。我班箭一样冲了出去。我班XX 真像一头正在追赶猎物的豹子真像一头正在追赶猎物的豹子,身子前倾身子前倾,牙关牙关 咬紧咬紧,估计吃奶的力都用上了估计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步子飞快步子飞快,一下子跑在了其他三个班运动一下子跑在了其他三个班运动 员的前面员的前面,很顺利地把棒传给了很顺利地把棒传给了。又飞了
15、出去又飞了出去!我们班的啦我们班的啦 啦队员整齐地高喊啦队员整齐地高喊:“四班加油四班加油!四班必胜四班必胜!”声音响彻了整个操场声音响彻了整个操场,响响 彻了整个校园的天空。比赛结束了彻了整个校园的天空。比赛结束了,我们班获得完胜。班主任脸上漾起了我们班获得完胜。班主任脸上漾起了 微笑微笑,和我们一起围着运动员跳啊和我们一起围着运动员跳啊,叫啊叫啊,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板书设计 7 7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进场典礼阅兵游行 (点面结合)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阅兵式中的“点”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兵种的方阵。 这里的“点”比较复杂,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呢?作者写不同方
16、阵的 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大家默读第 12 自然段,填写表格。 生: 写海军主要写他们的服装,“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写步兵重点写他们的步伐,“列成方阵,齐步行进”。写炮兵是抓住了各 式各样的炮。战车师重点写了装甲车和坦克车。骑兵师则是重点写颜色, “红马连”和“白马连”。 生:还有空军,重点写了飞机的队列。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关注了每个方阵不同的着眼点。受阅的部队有 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你对哪一个方阵印象最深? 生:我对炮兵师印象最深。我查了资料,当时炮兵受阅时的各式各样的炮 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当时参加受阅的武器装备不
17、少都是从战场上缴获 来的,仅不同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苏式等好多种, 所以有人说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的。我军就是在这样武器装 备极差、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多么了 不起的一支军队!请你读一读写炮兵师的句子。 (生读) 师:所以作者写炮兵师就着重写了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突出了 炮兵师的特点。 生:我对战车师印象比较深,“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 一样”让我感受到了解放军战士的威武雄壮。 师: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就是一个个钢铁战士!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 出来吗? (生读) 生:老师,我还知道为了防止国民党袭击开国大典,当时我
18、们的空军受阅 的飞机中有 4 架是全副武装、带弹飞行。 师:你了解得真多!查阅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谢谢你给我 们带来了这么珍贵的材料!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阅兵式上各个兵种的特 点,想象画面。 生:(分组朗读)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飞过天空。 师:作者抓住了不同兵种的特点,通过一个个“点”的描写,让我们从细 节上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强大。后面为什么还要写群众的表现? 生:写一个个兵种是“点”的描写,写群众是“面”的描写。 生:如果只有一个个“点”的描写,那么还不能突出场面的壮观和热烈。 生:写群众的表现也是为了突出受阅部队。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好!这就叫作 生:点面结合。 师:让我们再次朗
19、读描写群众的句子。 生;群众看见了盖过了飞机的隆声。 生: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师:同学们,这一段对群众的描写特别详细。能不能就只写“两个半钟头 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一 句?为什么? 生:课文中还写了人们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 可见人们的心情多么激动。 生:如果只是写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不能体现出这个欢呼和鼓掌到 底有多热烈。 后面这句“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就把人们这种激动的心情写得更详细了。 师:如果只写这一句,从结构上看也是可以的。但课文中对群众的描写更 详细,更渲染了阅兵式场面的热
20、烈,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面”的详细 描写,更好地衬托了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让场面描写更有 感染力。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开国大典时阅兵式的视频,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整体朗读第 12、13 自然段) 师:这一场面描写,既抓住了一个个“点”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各个方 阵的飒爽英姿,又对人民群众这个“面”进行了详细描写,表达了人民群 众对子弟兵的无比热爱。点和面结合,向我们呈现了阅兵式这一激动人心 的热烈场面。 点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课中阅兵 这一部分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一个典型。这一段中的“点”“面”和 前文“典礼”部分中的“点”“面”又有所不同,“点”是一个个兵种, “面”是人民群众。这一片段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让学生厘清了什么是 “点”什么是“面”,还让学生知道了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把“点”写清 楚写具体的。对群众的描写部分,老师通过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对 “面”进行详细描写,从而充分体会场面的壮观和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 这一片段的教学聚焦阅兵式这一场面,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充分了解 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为下一板块的迁移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效达成了从阅读到表达的语用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