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风feng866 文档编号:766549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孟 子孟子三章孟子三章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和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梳理文章思路。(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梳理文章思路。(重点)审美创造审美创造反复诵读,品味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感受孟子说反复诵读,品味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感受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理的特点。(难点)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感受孟子的品格

2、和志趣,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感受孟子的品格和志趣,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导入形式导入形式1(语言导入语言导入):同学们也许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也许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者得天下。”这是后人根据这是后人根据“亚圣亚圣”孟子孟子在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离娄上中提出的提出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其心,斯得民矣”总结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人民解放军总结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民心得民心”。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条件。入探究克敌制胜的条件。导入形式导入形式2(关联导入关联导入):七年级时,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七年级时,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是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在孔子孟子。孟子在孔子“仁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仁政仁政”学学说。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说。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导入形式导入

4、形式3(谈话导入谈话导入):他是顶级辩论选手他是顶级辩论选手,一张巧嘴一张巧嘴“杠杠”遍天下无敌手。他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遍天下无敌手。他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是扛起者,是扛起“仁政仁政”大旗的先锋。他年少成才,最终却退归乡里,他大旗的先锋。他年少成才,最终却退归乡里,他就是孟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从得道多助,就是孟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中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中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新课导入新课导入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孟子孟子(约前约前372372前前289),289),名轲,邹名轲,邹(今山今山东

5、邹城东南东邹城东南)人,人,战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时期思想家,儒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有孔子的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亚圣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孟”。其。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论事论理雄辩有力。作品简介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及其弟子的

6、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时,朱熹将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孟子与论语大大学学中庸合称为中庸合称为“四书四书”。其特点包括其特点包括:长于言辞,气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和寓言阐述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响。背景链接背景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生于各国新兴势力先后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生于各国新兴

7、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荀卿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尧、舜、禹、汤、周文王等,主张孟子称颂尧、舜、禹、汤、周文王等,主张“法法先王先王”,”,宣扬宣扬“王道王道”“”“仁政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

8、不断发展的形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下,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尽心下尽心下)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定的进步性。1.读课文。读课文。2.朗读指导。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米米粟粟(s)亲戚亲戚畔畔之之(pn)域域民民(y)(2)读出节奏。读出节奏。(注意排比句的节奏注意排比句的节奏)3.教师范读。教师范读。4.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

9、果。学生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初读课文初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韵味天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城,七里/之郭,环之郭,环而攻之而攻之/而不胜。而不胜。夫夫/环而攻之,必有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不胜者,是天时是天时/不如不如/地利也。城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非不坚利非不坚利也,也,米米粟粟/非不多也,委而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去之,是地利/不如不如/人和也。故曰:人和也。故曰:域域民民/不以不以/封封疆疆之界,固国之界,固国/不以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山

10、溪之险,威天下/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得道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寡助。寡助助。寡助/之至,亲之至,亲戚戚/畔畔之;多助之;多助/之至,之至,天下天下/顺之。以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必胜矣。ssyyjinjin qqpnpnff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再读课文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2.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3.学生当堂翻译,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当堂翻译,注意重点词句的翻

11、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 之 城,七里之郭,环 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比不上的内城外城包围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再读课文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发语词,不译一定占据可是助词表停顿,不译这城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不是表陈述语气,不译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指装备精良粮食放弃离开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介词表条件,依靠边界疆域巩固国防山河险要震慑锐利再读课文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

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施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多少到极点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归顺以 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施行仁政的君主打仗表肯定语气再读课文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利利天时不如地天时不如地利利兵革非不坚兵革非不坚利利也也(名词,有利形势)(名词,有利形势)(形容词,锐利、锋利)(形容词,锐利、锋利)(1 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4.字词归纳之之三里三里之之城城夫环而攻夫环而攻之之(代词,它,指(代词,它,指“三里之城三里之城”)(助词,的)(助词,的)寡助寡助之之至至攻亲戚攻亲戚

13、之之所畔所畔(动词,到)(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无实义)(3)古今异义寡助之至,寡助之至,亲戚亲戚畔之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它的成员。(2)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畔之之“畔畔”:同:同“叛叛”,背叛,背叛七里之七里之郭郭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委而委而去去之之委委而去之而去之古义:外城。古义:外城。古义:护城河。古义:护城河。古义:离开。古义:离开。古义:

14、放弃。古义:放弃。今义:姓氏。今义:姓氏。今义:池塘。今义:池塘。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跟“来来”相对相对)。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4.词类活用(1)(1)形容词形容词用用作动词作动词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不以山溪之险 ()(2)(2)名词名词用作动词用作动词 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原意为:泛指某种范围泛指某种范围,句中意为:,句中意为:()巩固巩固使使定居定居震慑震慑5.5.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15、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比如一座)方圆方圆三里的内城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是不精良,粮食供

16、给也并不是不充足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弃城而逃,这是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帮助

17、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战就一定能胜利。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1 1.提论点。提论点。(雄辩得有自己的观点雄辩得有自己的观点)(1)(1)找出孟子的观点找出孟子的观点。2.2.解释解释“天时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人和”的意思。的意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是指有利于作

18、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地利”是指有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结。雄辩艺术1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2.2.找论据。找论据。(雄辩得有自己的论据雄辩得有自己的论据)(1 1)孟子为了具体证明自己的观点,要列举具体的战例。请你把相)孟子为了具体证明自己的观点,要列举具体的战例。请你把相关文字读一遍,找出论据。关文字读一遍,找出论据。(2)(2)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19、天时者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说明城小,“环而攻之环而攻之”说明攻势之大,结果说明攻势之大,结果却没有胜利,孟子通过分析这个战例得出:主动攻打,说明攻城方必得却没有胜利,孟子通过分析这个战例得出:主动攻打,说明攻城方必得天时,结果却失败,是因为天时,结果却失败,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这个战例具,所以孟子用这个战例具体证明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3 3)孟子

20、列举)孟子列举“攻城不胜攻城不胜”的战例证明的战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他还有,他还有列举其他战例吗?列举的目的是什么?列举其他战例吗?列举的目的是什么?孟子还列举了孟子还列举了“守城守城”的例子。的例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守的是一座守的是一座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的城,结果守城者却弃城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的城,结果守城者却弃城而逃。孟子列举这个战例来具体证明而逃。孟子列举这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地利

21、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这个观点。雄辩艺术雄辩艺术2 2 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4 4)同学们还能说出其他)同学们还能说出其他“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吗?的事例吗?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解放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解放战争。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5)(5)“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事例可以作为事例可以作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的补充论据吗?补充论据吗?可以。这个事例从悬殊的军事力量到最后共产党的胜利,可以看出可以。这个事例从悬殊的军事力量到最后共产党的胜利,可

22、以看出“人和人和”的重要,正是证明了的重要,正是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的观点。点。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补充资料: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反动政府就忙于进行消灭共产党的战争。当时国民党有军队有430多万人,还配备有美帝国主义资助的先进武器装备,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连同地方部分加在一起才120万人,军事力量的悬殊是如此之大!但这场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战争,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以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而告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共产党有人民的支持,即“人心所向”。(6)(6)解放战争的事例正是印证了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解放战

23、争的事例正是印证了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请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并思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并思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么?排比。运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排比排比。运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排比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优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更有力地说明了越,更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语言也更有气势。的观点,语言也更有气势。雄辩艺术雄辩艺术33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排比句式增气势,大

24、气恢宏有气场。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3.3.找论证方法。找论证方法。(1 1)课文中课文中还有哪还有哪个个句子运用了排比,请一起找出来并读一读句子运用了排比,请一起找出来并读一读。(2 2)请学生翻译上面句子。)请学生翻译上面句子。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

25、强大。前面两个事例是事实论据,这一句还是在讲作战吗?前面两个事例是事实论据,这一句还是在讲作战吗?不是,不是,这一句是在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是道理论据。从作战到治理国家,这一句是在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是道理论据。从作战到治理国家,以此类推,这是使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此类推,这是使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雄辩艺术雄辩艺术4 4 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3)3)找找文中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找文中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孟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孟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将“得道者得道者”和和“失道者失道者”进行对比,进行对

26、比,突出突出“得道得道”就能就能“天下顺之天下顺之”,“失道失道”就会就会“亲戚畔之亲戚畔之”,最终,最终得出施行得出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的君主“战必胜矣战必胜矣”,来强调,来强调“施行仁政施行仁政”的重要的重要性。施行性。施行“仁政仁政”,支持和帮助他的人就多,支持和帮助他的人多了,支持和帮助他的人就多,支持和帮助他的人多了,就能达到就能达到“天下顺之天下顺之”,“天下顺之天下顺之”的君主一旦作战,的君主一旦作战,“战必胜战必胜矣矣”。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和人和”。雄辩艺术雄辩艺术5 5 鲜明对比巧论证,得道多助战必胜。鲜明对比巧论证,得道多助战必胜。分析课文

27、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4.4.总结:雄辩艺术之论证思路。总结:雄辩艺术之论证思路。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口述孟子的论证思路。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口述孟子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文章开篇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逐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将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将“天时天时”与与“地利地利”、“地利地利”与与“人和人和”作比较,指出作比较,指出“天时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人和”三者三者的关系。然后由战争类推出治国安

28、邦的道理,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的关系。然后由战争类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得道”“”“失道失道”的结果,突出强调了的结果,突出强调了“人和人和”的重要的重要性,得出了性,得出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论断。的论断。雄辩艺术雄辩艺术66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1.现代生活中,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道”的理解。的理解。(

29、1 1)以国际关系而言,)以国际关系而言,“道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 2)以国家内部而言,)以国家内部而言,“道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 3)以个人而言,)以个人而言,“道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反对不义战争,极力游说统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反对不义战争,极力游说统治者施行治者施行“仁政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不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不是一位军事家。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孟子不会去研究战是一位军事家。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孟子不会去研究战争,他研究的是统治者施行争,他研究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仁政”才能得才能得“人和人和”的问的问题。本文虽然用了大量笔墨去论述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题。本文虽然用了大量笔墨去论述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但这是表象,其真正目的是论述但这是表象,其真正目的是论述“人和人和”的实质,就是的实质,就是“得道得道”,”,即施行即施行“仁政仁政”。统治者只要。统治者只要“得道得道”,”,施行施行“仁政仁政”,”,就能得就能得“人和人和”所以,孟子的意图是呼吁封建所以,孟子的意图是呼吁封建统治者要通过实行统治者要通过实行“仁政仁政”达成一统天下的霸业。达成一统天下的霸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3.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风feng86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