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提纲与达标测试卷汇编 知识点提纲第9 课 秦统一中国必背重点一、秦灭六国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 积极筹划统一大计结果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定都咸阳意义秦的统一, 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点)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内容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机
2、构皇帝之下, 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称为“三公”, 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由中央直接管辖, 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领域措施作用文化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交通车同轨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开灵渠开凿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军事修长城派大将蒙恬北
3、击匈奴; 修建了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保护了中原地区发展生产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必背重点秦的暴政秦始皇好大喜功, 急于求成, 统治暴虐经济向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 而且刑罚极其残酷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实行“焚书坑儒”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陈胜、吴广起义(重点)原因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 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按秦律要被处死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概况公元前209年, 在大泽乡, 陈
4、胜和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陈胜在陈县称王, 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 直逼咸阳。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 最终失败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 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秦朝的灭亡项羽、刘邦起义巨鹿之战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 歼灭秦军主力(历史典故: 破釜沉舟)推翻秦朝巨鹿之战后, 刘邦抓住时机, 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亡公元前207年, 秦朝统治者投降, 秦朝灭亡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必背重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楚汉之争( 历时四年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结果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
5、战, 项羽兵败自刎, 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状况: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原因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汉初经济萧条;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营造了和平的环境措施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田租为十五税一) , 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影响西汉
6、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 国家局势稳定下来三、“文景之治”措施经济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移, 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政治 提倡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表现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第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必背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削弱地方势力背景汉武帝即位初期, 一些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 欺压百姓。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又
7、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 势力被削弱。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结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经济管控农业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灌溉田地数万顷, 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8、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 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尊崇儒术目的为稳固统治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居于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影响深远北击匈奴背景经过“文景之治”, 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 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漠
9、北战役公元前119年, 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 大获全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影响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总括: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第13 课 东汉的兴衰必背重点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王莽夺取公元9年,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定国号为“新”, 西汉灭亡东汉建立25年, 刘秀称帝, 后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中兴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禁止残害奴婢;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
10、轻田租; 减轻刑罚, 赦免囚犯; 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结果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表现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发明了水排,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原因东汉中期以后, 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 无法主政表现外戚专权: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形成了外戚专权的
11、局面。宦官专权: 皇帝长大后, 就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宦官得到皇帝的宠信, 把持朝政, 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民生困苦, 社会混乱豪强大族势力膨胀表现豪强大族极力兼并土地, 占有很大的田庄; 拥有私人武装, 操控地方政权; 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 世代为官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黄巾起义背景东汉后期, 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时局动荡不安, 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爆发张角创立太平道。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 被称为“黄巾军”结果在东汉军队和各
12、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 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使其名存实亡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必背重点张骞通西域通西域过程汉朝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 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项目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的交流联系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概况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山东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
13、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班超经营西域73年, 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期间, 他派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 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123年, 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第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必背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发明西汉时期, 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改进105年,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使纸的质量大为提高意义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逐渐取代简帛, 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医学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还发展了“治未
14、病”的思想, 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 发明了“麻沸散”, 让病人将其和酒一起服下, 失去知觉, 然后进行手术; 创编出了“五禽戏”, 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数学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 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司马迁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地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价值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道教东汉末年,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佛教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传播原
15、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传播过程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 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 在社会、思想、文学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西安高窑村出土的“高奴铜禾石权”,铜石权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该诏书说明秦始皇( )诏书内容:廿六年,皇师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A 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B 已经完成统一六国大计
16、C 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D 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2 秦朝确立了避讳制度,人们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平时说话、作文时遇到与皇帝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也必须避讳。该制度的实施表明( )A 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B 儒家伦理纲常已成主流C 皇帝权威至高无上D 地方政治体制正在调整3 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A 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C 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D 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4 秦律十八种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
17、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C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D 标志国内统一市场形成5 秦朝统治者把内地民众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把军人迁到岭南地区,并设郡县管辖这些地区。这些举措( )A 结束了长期争战局面B 加速了秦朝的衰亡C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D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往6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A 加强思想统治B 弘扬法家理念C 巩固儒家地位D 促进文化发展7
18、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慨叹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戍卒叫”是指( )A 垓下之战B 大泽乡起义C 楚汉之争D 修建骊山陵8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 项羽领导的起义军C 刘邦领导的起义军D 章邯领导的叛变秦军9 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 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 法家思想开始消亡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0 汉书食货志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 chn
19、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材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注重以农为本B 提倡节俭治国C 废除严刑峻法D 减免徭役赋税11 如表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西汉前期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人物事业、财富卓氏本为赵人,迁蜀后“即铁山铸”,省至僮仆千余人程郑本为山东人,迁蜀后“亦冶炼”,富与卓氏相当孔氏本为梁人,在南阳“大鼓铸”,致富数千金曹邴氏鲁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A 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B 蜀地是全国冶铁中心C 盐铁政策的开放开明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2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
20、的是( )A 大禹治水B 秦灭六国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13 西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置刺史1人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彻底消灭了地方豪强势力C 平衡了州郡和封国的权力分配D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 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地区( )A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B 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C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D 水运发展促进商贸繁荣15
21、“齐铁官印”封泥(如图)反映了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 禁卖私盐B 平抑物价C 统一铸造五铢钱D 冶铁权收归中央16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得益于( )A 设立郡县B 尊崇儒术C 北击匈奴D 分设刺史17 漠北之战,是武帝朝与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一次作战,是在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后( )A 大将蒙恬修筑长城B 匈奴统一了蒙古草原C 匈奴控制西域小国D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2、18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A 汉朝强化西域治理B 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C 政府关注民众疾苦D 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19 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生活较为富足B 曲辕犁在东汉已经出现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使用D 当时非常重视农业灌溉20 后汉书记载:阳嘉二年(133年),李固对策,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禁绝宦官子弟“为吏察孝廉”。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D 豪
23、强地主独霸一方21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A 对抗了社会不公B 获得了多方支持C 推动了道教发展D 借助了宗教手段22 “东汉之覆亡,兼并占一个重要的因素。兼并一行,失田的农民若不成为流民,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个家庭成为部曲(部属),地方官员对其富室大户无法应对。”此言论说明东汉( )A 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B 农村土地租赁现象盛行C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 政府赋税收入呈现下降趋势23 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穿井术传入大宛,大宛的葡萄、芝麻
24、,安息的胡桃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中亚的琵琶、胡笛等乐器,舞蹈也传入中国。这些史实表明张骞的出使( )A 促进了中外交流B 扩大了帝国疆域C 巩固了王朝统一D 加强了西域管理24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A 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B 国家疆域频繁变动C 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D 政府主导对外贸易25 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A 陆上丝绸
25、之路B 海上丝绸之路C 通往西域的道路D 通往夷洲的道路26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以下的各级官员仍由西域地方原先各族首领担任,但必须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任命和册封。这种做法( )A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B 加强了西域与中央的联系C 维护了西域的政治现状D 导致西域地方势力的膨胀27 如图所示文物反映了( )A 记载内容十分丰富B 造字方法逐渐完善C 书写材料不断演进D 汉字体系已经形成28 下图为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经典例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1)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2)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A 实用性 B 创新性
26、C 总结性 D 艺术性29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A 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B 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C 汉武帝开始重视史学的重要地位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0 “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瘟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 恢复和稳定了社会局势B 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C 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D 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0分,第3
27、3小题16分,共40分。31 “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摘编自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
28、说明“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完整,语言简练。)32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但它对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不止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踏着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
29、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物品。(4分)33 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成为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
30、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编译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战况危急,后施计才得以突围。此后数十年汉朝为维持边疆和平,不得不保持对匈奴的“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这意味着汉匈关系发生新的转变。编译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1)根据材料
31、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扩大和治理边疆的史实。(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4分)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C 6. A 7. B 8. C 9. D 10. A 11.A 12. C 13. D 14. A 15. D16. B 17. D 18. C 19. 20. B 21. D 22.C23. A 24. A 25. B 26. B 27. C 28. A 29. D 30.C【难题10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注重以农为本,皇
32、帝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A项正确。【难题11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出现了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这些巨富都是通过经营矿冶业发家致富的,说明当时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难题14解析】根据材料“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可知,汉武帝时期水利设施灌溉得到很大改善,这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意味着农业生产环境改善,A项正确。【难题18解析】材料中政府公示医方,并帮助民众调和良药,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关心民众疾苦病痛,这也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正确。【难题19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东汉时期,汉画石上的记载说明当时这种犁耕法已经得到使用
33、,C项正确。【难题22解析】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导致失田的农民成为流民或富家大室之“奴”,这导致阶级矛盾激化,C项正确。【难题30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人民生活困苦,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给广大苦难人民带来了希望,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受到广泛欢迎,C项正确。31. (1)政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等。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主导思想。(4分)(2)【示例】论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论述: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社
34、会秩序一片混乱。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思想上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军事上北击匈奴,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等。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汉与西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10分)32. (1)汉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精美的丝织品和丝绸贸易的发展;汉朝统治者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汉朝设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保证丝路畅通。(任答3点即可,6分)(2)从
35、中国向西传的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及造纸、冶铁等技术;从西方向东方传来的主要是皮毛、苜蓿、石榴等物产和宗教、艺术。(4分)33. (1)北击匈奴,修长城;征服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管辖,并迁徙中原人到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居;修建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修筑直道和驰道,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任答3点即可,6分)(2)变化: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废除和亲政策,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4分)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2分)(3)促进了中原和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地的安定,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答 2 点即可,4分)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