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说明 : 1.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满分 100 分,选择题按题号涂卡。 2.考试完毕交答题卡。 第 卷 阅读题 ( 5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20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散文 (节选 ) 梁实秋 与 “ 散文 ” 对应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 “ 韵文 ” ,而不是 “ 诗 ” 。 “ 诗 ” 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 “ 图画就是无音的诗 ” ,“ 建筑就是冻凝的诗
2、” 。柏拉 图的对话录,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 篇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有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韵文更为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 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 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
3、然沉挚,写成散文也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 文。喀赖尔 (Car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 “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风 (Buffon)说: “ 文调就是那个人。 ” 文
4、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 ? 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 2 - 1 根据文意,下列对于 “ 散文 ” 的理解,最准确的一 项 是( 3 分) ( ) A 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 B 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 C 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想象
5、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 D 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 ) A 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地讲应当是 “ 韵文 ” ,而 “ 韵文 ” 和 “ 诗 ” 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B 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 ,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 C. 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 D. 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 ) A 散文有一种不可
6、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无法把握。 B “ 诗 ” 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 C 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作者需要把握的重要因素。 D 伯风说: “ 文调就是那个人。 ” 因此,提升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 (二 ) 实用类文本阅读 (11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生产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
7、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 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 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
8、彻了 “ 工匠精神 ” ,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 “ 笔尖工艺 ” 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 3 - 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 “ 工匠精神 ” 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 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自光明网 )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 “ 制笔行业现阶段
9、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 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 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
10、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 “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 圆珠 ,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 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
11、的 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 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 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 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
12、,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自新浪网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 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有 3000 多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 用“小小”修饰笔尖,- 4 - 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局面。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 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
13、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 “ 工匠精神 ” ,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 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5.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 (6 分 ) 二、 古代诗 文阅读 (30 分 ) (一 ) 文言文 阅读 (1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 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 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 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 得送京师下延光狱 搒 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 拜 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 检 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 幸 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 “ 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 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