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提纲一、中国的地理位置1.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2.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3. 经纬度位置: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附近);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附近)。二、中国的地形1.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o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o 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拔在 1000 - 2000 米。o 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
2、。2. 主要地形区o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o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紫色盆地)。o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o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三、中国的气候1. 气候类型多样: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2. 季风气候显著o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南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的降水。o 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偏北风,寒冷干燥。3.
3、 气温分布特点o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o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4. 降水分布特点o 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o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 外流河和外流区o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o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怒江、雅鲁藏布江。o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2. 内流河和内流区o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3. 主要湖泊o 淡水湖:鄱阳湖(最大)、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o 咸水湖:青海湖(最大)、纳木错。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o 特点: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地区分布不均,后备土
4、地资源不足。o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o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o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2. 水资源o 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o 空间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o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3. 矿产资源o 特点:种类多,储量大,分布不均。o 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o 金属矿产:铁、锰、铜、铝等。六、中国的农业1. 农业的地区分布o 东部地区:种植业、林业、渔业。o 西部地区:畜牧业。2. 主要农作物的分布o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o 经济作物:南甘北甜(糖料作物);南油北花(油料作物)。3.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o
5、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o 对策:保护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等。七、中国的工业1. 工业的分布o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o 中部地区:工业发展迅速。o 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2. 高新技术产业o 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o 主要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中国的交通运输1.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o 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2.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3.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航运和海洋运输。4. 航空运输:速度
6、快。5. 管道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等。九、中国的人口和民族1. 人口特点o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放缓。o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 - 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2. 民族o 56 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o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十、中国的区域差异1.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o 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2. 区域差异o 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旱地农业为主。o 南方地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水田农业为主。o 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畜牧业和灌溉农业。o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7、。十一、北方地区1. 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3.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4. 农业o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o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等。o 水果:苹果、梨、桃、杏等。5. 工业o 重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o 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如钢铁、机械、化工等。十二、南方地区1. 位置和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和南海。2. 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交错分布,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
8、高原、东南丘陵等。3.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4. 农业o 耕地类型:水田为主。o 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甘蔗、茶叶等。o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等。5. 工业o 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o 工业部门:以轻工业和综合性工业为主。十三、西北地区1. 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2.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3.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4. 农业o 畜牧业为主,在有水源灌溉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5. 资源
9、:矿产资源丰富,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十四、青藏地区1. 位置和范围: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2.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3. 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是其显著特点。4. 农业o 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o 在河谷地区发展河谷农业,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5. 资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十五、中国的自然灾害1. 气象灾害o 洪涝:多发生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河谷地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是主要原因。o 干旱:影响范围广,华北地区春旱较为严重。o 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o 寒潮:多
10、发生在冬半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2. 地质灾害o 地震:分布广泛,台湾省、西南地区地震多发。o 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西南地区较为集中。十六、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地。2. 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3. 森林资源减少。4. 草原退化。十七、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1. 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3.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4.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八、中国的城市化1. 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
11、不断扩大。2.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十九、中国的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RS):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等。2. 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精确的位置和导航服务。3.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表达。二十、中国的海洋地理1. 海域范围: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2. 海洋资源o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如鱼类、虾类、贝类等。o 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o 化学资源: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o 能源资源:潮汐能、波浪能等。3. 海洋经济: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等。4. 海洋环境问题o 海
12、洋污染:如石油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等。o 生态破坏:过度捕捞、填海造陆等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二十一、中国的旅游地理1. 自然旅游资源o 山岳景观:如泰山、华山、衡山等。o 水域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o 气象气候景观:吉林雾凇、黄山云海等。o 生物景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四川卧龙大熊猫栖息地等。2. 人文旅游资源o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如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o 革命纪念地:井冈山、延安等。o 民族风情: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二十二、中国的文化地理1. 地域文化的差异o 南北方文化差异:在饮食、语言、建筑、风俗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o 东西部文化差异:受经济发展
13、水平和历史传承的影响,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o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o 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二十三、中国的城市地理1. 城市分布特点o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o 沿交通线分布。o 在平原地区集中。2. 城市功能分区o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交汇处。o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o 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沿交通干线布局。二十四、中国的乡村地理1. 乡村类型o 农业型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o 牧业型乡村:以畜牧业为主。o 渔业型乡村:依靠渔业发展。2. 乡村发展问题与对策o 问题:人口外流、基
14、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等。o 对策: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二十五、中国的人口迁移1.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o 古代:受战乱、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由北方迁往南方。o 近现代:闯关东、走西口等。2. 当代人口迁移o 主要方向:由农村迁往城市,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沿海地区。o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策因素等。二十六、中国的交通地理1. 公路交通o 国道:以“G”开头,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意义。o 省道:以“S”开头,连接省内重要城市和地区。o 高速公路:具有车速快、运输效率高的特点。2. 铁路交通o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徐州、兰州等。
15、o 重要铁路干线的意义:如京沪线连接了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京广线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3. 内河航运o 长江:我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有“黄金水道”之称。o 珠江:航运价值也较高。4. 航空运输o 主要航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二十七、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1. 面临的问题o 耕地减少、质量下降。o 水资源短缺。o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 发展策略o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o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o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十八、中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1. 面临的挑战o 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o 创新能力不
16、足,核心技术依赖进口。o 资源环境压力大。2. 发展方向o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o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o 推进绿色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二十九、中国的能源地理1. 能源消费结构o 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逐渐增加。2. 能源分布o 煤炭: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o 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o 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3. 能源调配工程o 西气东输:将新疆等地的天然气输送到东部地区。o 西电东送:将西部的电力输送到东部。三十、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o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距
17、。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o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转移和承接。o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三十一、中国的国土整治1. 水土流失的治理o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o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o 农业技术措施:改良土壤、培育良种等。2. 荒漠化的防治o 合理利用水资源。o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o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3. 河流的综合治理o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大堤。o 长江:防洪是首要任务,同时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三十二、中国的经济地理分区1. 东部经济地带o 优势: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o 发展方向:产业升级,发展
18、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 中部经济地带o 优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o 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3. 西部经济地带o 优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o 发展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十三、中国的城市群1. 长三角城市群o 特点: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捷。o 核心城市:上海。2. 珠三角城市群o 特点:外向型经济发达,轻工业为主。o 核心城市:广州、深圳。3. 京津冀城市群o 特点:政治文化中心,科技力量雄厚。o 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三十四、中国的农业产业化1. 发展模式o “公司 + 农户”。o 农业合作社。2. 意义o 提高农业生
19、产效率和经济效益。o 促进农民增收。三十五、中国的生态建设工程1. 三北防护林工程o 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o 目的:恢复生态,改善环境。3. 天然林保护工程o 重点: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三十六、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1. 对调出区o 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o 不利影响: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2. 对调入区o 有利影响:缓解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o 不利影响: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三十七、中国的新型城镇化1. 特点o 以人为核心。o 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2. 发展策略o 统筹城乡发展。o 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三十八、中国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1.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o 监测灾害发生和发展。o 评估灾害损失。2.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o 交通管理。o 城市规划。三十九、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o 资源条件决定产业类型。o 气候条件影响农业生产。2. 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o 经济发展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o 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促进地理环境的改善。四十、中国地理的综合研究方法1. 综合分析o 考虑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2. 区域比较o 找出不同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 案例研究o 通过具体的地区案例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