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文档编号:7720807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1、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尽管物理主义是随着科学发展看似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二 元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思考首先就要把事物分类、明确、定义,而把事物一分为二是寻找区别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研究大脑时,就可以把人类大脑后天积累的神经连接模式单独区分出来,也可以叫做灵 魂。大脑这个宇宙最复杂的装置可以看作人体的灵魂。人的复杂性可 以看作是生物界的灵魂,同理,所有星体可以看作宇宙的灵魂,因为 宇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目前还是理论阶段,姑且信之),所有熵减的 存在都可以看作与基本的事物本质相反的东西,而且这种熵减的存在 大大影响了宇宙的形态,因此可以被看作灵魂。二元论

2、的思维模式其 实和认识论的基本过程有相通之处 ,也 许正因如此,笛卡尔的主要思 想就体现在这两块。唯心主义认为没有身体,只有灵魂。这种论点很迷人,很多哲学家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也许他们智商太高,内省太深,也许是他们乐于质疑常人所习惯的观感。唯心主义琢磨起来也确实有趣,就象电影黑客帝国。唯心主义认为,人所认为存在的东西都是人“认为”存在的,没有灵魂去认为,物质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我们看到的 那样的存在,而且不同的灵魂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知。按现代科学哲学说法,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不能证伪,就像如果有人说孙悟空在前一秒钟制造了人类,而且给所有人类各自的记忆,都以为自己活在一个有悠久历史、完整的社会

3、关系的土地上。这样的论 点是没法去证伪的,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另外,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其 实恰好可以反驳灵魂说,人之所以认为人有心灵是不是因为人感觉自 己有心灵?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只是人感觉的结果,不是原因。也就是 说 ,心灵的概念也可能是人感觉到结果,而心灵本身是不存在的。那 么人是用什么认为自己有心灵呢?心灵吗?这应该算循环论证还是自相矛盾呢?但唯心主义也有其实际用处,质疑自身的感觉体验,是唯心主义 对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大助力。比如康德认为所谓的物质只是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感觉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 真正的物质本质。从现代理论物理的成果看,如果弦论是对的,事物 的本质是十一个

4、维度的,只是我们只能感觉到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 间维度,其它都是蜷曲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做为三维生物体能感觉 到的是有限的。和康德的论述很有相通之处,现代科学也的确需要质 疑一些我们公认的物质特性。(康德在当时本身也是一流的天体物理 学家)其实我们不仅不能感受高于三个维度的空间,就是低于三个维度 的空间我们也只能想象和计算,比如你可以想象自己生活在二维空间 里,周围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线段,当你变换角度观察这些线段,会 发现这些线段长度会变。二维世界的画家只能画线段,雕塑家可以画 平面。但是我们想象这些的时候,能够想出我们生活在这个平面里,上下却没有厚度吗?或者说在我的脑海里真的可以屏蔽掉一个维

5、度 吗?我做不到,我也不觉得有人可以做到。由此可知,出于永生的欲望和对解释的渴望,我们推出二元论,进 而思考心灵的非物质属性,再思考我们的认知都来自于非物质的心灵, 物质的实质就会被质疑,从而得出唯心主义。2、有关死亡死亡这么单薄的命题能称为哲学的长久讨论对象,就是因为死亡 是所有人都没有过体验,但却是每个人都禁不住要思考的。因此凡是 谈论死亡的,一般来说 ,不是在谈论永生的可能性,就是出于恐惧讨 论其价值。对于永生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几种模式。第一种永生模式就是道教式的长生不老。这是最直接的欲望,从 人有自我意识和对死亡的恐惧开始,这种欲望就应该形成了,他不同 于动物的自保本能,而是对一种生命

6、可能的憧憬。这种永生模式随着人类自身记录的增加,越来越让人无法相信,而且这种模式很难诱发对精神层面的抽象推理,显得很不高级。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模式:死而复生。死而复生模式也很古老,人们也许通过四季变换,阴晴圆缺、以及梦见先人等经验。想象出人死了 以后可以过一段时间后重生,由于这个说法也很容易证伪,因为死后尸体肯定是会腐烂的,而且毕竟没人看到过死而复生的人(个别医学 假死也难以契合理论)。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通常把复活周 期延长 ,短期内无人能证伪,或者把条件提高,使得普通人无法达到, 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传说就是综合以上特征形成的。但是死而复生模式的漏洞过多,且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也很难长 时间

7、在民众中流行。这 时就有了第三种模式,灵魂永生。这种灵魂永 生学说一种表现是人死后可以被安排去另一个世界-天堂地狱(基 督教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安排转世轮回-但没有前世记忆(佛教模 式)。这样就成了不能证伪的学说,因此到今天仍有人相信。这种灵魂学说自然就发展出来了平等思想,人们不再靠外界条件 或者身份地位达到永生,人人的永生条件都是一样的。也许是人类历 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记录信息传播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平 等思想,因为这是实际情况。而这种平等思想促进了灵魂理论的建立 和维持。基督教是从松散的社会中发源出来的,也许它的一神之下众 人平等的原则跟那种社会中相对平等的结构有关,而佛教思想里的

8、众 生平等,可能是对当时等级毫无根据的森严的一种逆反。不过,灵魂 说确实促进了新教理论中关于人人都有灵魂,人人都可以和上帝交流 的思想的产生,从而推衍出现代的平等和人权观念。但我们还不可以把灵魂说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看得那么重,灵魂的 存在模式只是宗教理论里很小的一部分,如何对其解释并与现实如何 联系才是对社会有影响的因素。比如,佛教的轮回说是来自古印度教, 而在古印度教里,轮 回说起到的是解释并支持等级制度的作用。比如, 在伽提体系中只有通过轮回才能完成等级变换等等。不过正是由于没有人有死亡体验,灵魂说始终有其漏洞。即使是 最笃信灵魂说的人,也很少有因此而自杀的,除非现实过于苦难,说 明大部分人

9、在潜意识里对灵魂说是有怀疑的。于是,由于对灵魂的怀 疑,以及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恐惧,无神论者中产生了享乐主义以及名 望追求两种人生观。享乐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尽 管本身不值得提倡,而对于名望和认可的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凝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人追求名望和认可不只是潜意识里对永生欲望 的寄托,还 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现实世界里的尊崇。灵魂说造出来的天堂大多是世间美好的强化和补充。名望和认可 能让人拿来做心灵的需求,也是来自于以往历史人物的叙对事效果。 人类的想象主要还是依据经验。不过,仔细思考轮回说,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人在轮回过程中没有前世记忆,是否还能称之为自己的灵魂?这样的

10、永生的意义何在? 这样的永生说只能提供有限的安慰。不过出于死亡不可避免性是极难 改变的事实,有限的安慰总比没有好。从这一点考虑,人类的繁衍一直靠基因代代传递,完全可以把基 因称之为灵魂,效果和轮回是差不多的,都没有前世记忆和身体,甚 至基因繁衍更好,至少每次轮回还都是人。而从基因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在某个时期人 数非常少(几百到两千说法不一),而且再往前推,人类的基因都来自 两个原始人(通过男性Y 染色体和女性线粒体基因推断)。那么,即便 是自己没有后代也无所谓,因为人类的灵魂早已遍布全球,与其考虑 自己的轮回或者繁衍,不如考虑人类的幸福,本质上效果差别不大。这也许是世界主义者

11、、人道主义者的心理安慰。如果这还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可以换几个视角。从心理角度 看,死亡既然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对这么平等的事情其实不值得 恐惧。但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能感知自己思想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 死亡后就不再能感知,这不可避免地还会带来恐惧。确实,从意识角度看,所有没有自我意识的低级动物和植物都是 永生的,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死亡概念,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也没有活 着的概念。而人类因为活着才有死亡概念,这样,死亡就成了生命对 于生命的折磨。不过说到折磨,中国和西方对死亡的观念就有不同。在西方传说 里,经常有被诅咒的鬼魂,因为永远不死而无聊、单调、日复一日的忍 受没有新意的活着,从而渴望死

12、亡。从中国观感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 (也许是中国更倾向于享乐主义和名望认可来消除死亡恐惧),但仔细 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活着只剩下时间的延续,没有其它任何意 义,死亡就不显得那么可怕了。不过这样的价值观也许是善于思考的 人编出来安慰自己,消除自己的恐惧。奇怪的是日本也有扇太郎的故 事,长生不死者无聊到了吃毒药。对比中国的故事里大多是长生不老,鸡犬升天,都是对欲望的屈服,单从思维模式来讲,中国对死亡的看 法似乎理性程度差一些,世俗欲望更多些。但是,死亡的价值观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安慰剂,是否高级根本 无所谓,有疗效就行。至于说这种价值观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目前还 没有什么确切的依据,即便有影响,也

13、不是什么决定性的。不过,从时间延续角度做一点哲学思考。永生从个人角度来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而已,而且关注的领域仅仅是人自我的意识。并且,人 生之前感受不到世界,所有的存在、空间、时间都没有,死后也是如此。 因此,在人出生前和死亡后,从个人角度说,时间是无穷小的。处在两 个无穷小之间,人有意识生存的时间再短也可以看作永生。所以,即便人只活一秒钟,能够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存在,和两端的无穷小 相比,也是无穷大的。如果这还不能消除恐惧,那我们就从人的意识说起。人的意识或 者说灵魂本质上和其它无生命的物质没有不同,甚至和我们制造的器 物也没有不同。因为从物理主义角度看,人有意识只是因为人被制造 出来了。制

14、造过程就是繁殖,制造不仅仅是用机床和生产线来完成,人类繁殖就是利用自然界规律,使用有性繁殖方式、基因复制原理制 造人类,并用这个躯体的感知能力制造了意识。因为我们制造一辆汽 车,也是利用宇宙形成后生成的物质及规律来完成的,我们从没有从宇宙大爆炸前的状态中制造出什么东西。那么我们的意识和我们造的 其它东西一样,只是更复杂些,本 质上并不高级,起码没高级到要求 永远存在的程度。其实,把思绪都放在死亡上是对人生的浪费,与其考虑死亡价值, 莫不如考虑活着的价值和体验。很多宗教通过精深的哲学提供超验体验,以反衬人类渺小,从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但这些体验其实从科 学的精深、宇宙的博大中一样可以感受到。但是

15、,无论怎么解释,对死亡的焦虑是事实存在的,是人类本能和 共情。所有对死亡豁达的态度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某些学说认 为,因为人类一直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才努力思考出尊严、人格等抽 象概念使其超出肉体范畴来定义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死亡过于 焦虑会影响人生幸福,对死亡完全没有感觉会缺少激情。适度的紧张 能让人更积极地体验人生。3、关于自我对死亡的恐惧最大的来源就是自我意识的丧失。这里就有必要分 析一下自我意识。首先,自我的概念有心理学层面的,社会学层面的 和哲学层面的。因为针对的是死亡价值观这样的哲学问题,就只用哲 学的思路来思考。首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把自己克隆了,并使其加速成长到和 我

16、自己一样的年纪,我会觉得那个克隆人是“我”吗?肯定不是,那个 克隆人只是和我在肉体结构上一样,他的意识、记忆和我都不同。如果把我的记忆意识都拷贝到一台电脑里,让我从心灵的意义上 永生。当电脑开机,“我”醒过来时,会觉得这种没有四肢,摸不到心跳 的状态是原来的我吗?换一个角度,当我看这台电脑时,会觉得那是 “我”吗?显然不会,我的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在给我提供自我意识,象 味觉器官的存在让我可以把记忆中的味觉记忆和现在的想象很好地 连接(望梅止渴)。如果把电脑换成克隆人,把我现在的记忆、意识都拷到他的大脑 里,我面对他时,会认为他是我吗?也不会,因为我的意识从拷贝过 去后,两个个体虽然起点一样,但经

17、历不同,感知也不同。即使感知相 同,我们俩之间互相没有连接,他在想什么我根本不知道,即便我知 道他想的和我一样,我也没有感知到“我在想”,就象我和别人同时做 一道数学题,即便我知道我和他在这道题上所想一样,我依然不能感 受他的所想。因此,即便肉体和意识都相同,那也不是同一个自我,还 是分开的两个。但从那个克隆人的角度,他肯定认为他就是“我”。但是,如果我克 隆和拷贝的目的是为了我的永生,当我看着他时,显 然知道自己的努 力都白费了,我只是制造了一个和我记忆、性格、意识等等都一致的 人,而我还是原来的我,还是要死的。这就说明,自我这个概念包含很多,不仅仅是意识、记忆等等精神 层面的东西,还 有一

18、个连续的躯体的生理感觉、对自己意识的躯体感 受。也就是说,我的一切构成了我。在意识层面,自我是靠记忆以及自 己对记忆、自身关系的连接产生的概念。再进一步,既然那个克隆人自认为是“我”,而实际上不是,他只会 觉得自己一觉醒来,开始新的一天。那么每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我 的意识和对身体的感知都由于睡眠中断了一会,相比于昨天的我,今 天的我是不是也变成了另外一个呢?只是凭借记忆和逻辑链条使得 重启的、“新的”(由于系统中断,对昨天的我来说是)记忆感知系统认 为自 己还是原来的自我呢?再形象一些,如果一个富翁得了绝症,把自己冷冻起来,五十年后 治好病后再复苏。那么他冷冻那一刻是不是可以算死了呢?而五十

19、年 后那个换了无数器官、自认为是富翁、满面笑容爬起来的家伙可不可 以看成是另一个人呢?还有一点,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新的信息,我们对自己、世界的 评价都随着信息的增加而改变。这样,就可以说,每次我们的认知变化了,自我也就变化了。当我写这些的时候,我对自我认知变化了,也 不是开始那个“我”了。这两种看法如果从原来某个点的自我位置看,都是改变了的自我。 但一来那个自我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设定某一点是原型自我,这样,自我本身就有时间特性,自我的不断改变也是自我的 一部分,对自我改变过程不经意的体验或经意的反思都是自我构造中 的一部分。因此,由于自我意识本身一直在中断、在改变,也就用不着对其十 分执着。而把自我意识看得很重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不能感受别个 “自我”,从而显得自己的体验非常宝贵而已。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看重的自我意识,以及由其引发的死亡恐惧仅仅是我们这个复杂的生化机器和外界不断互动而产生一些结果。如果我们珍视这个自我, 那就让自己少一点无谓的焦虑,多一点和外界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讨厌哲学,有时反感这些只凭思维游戏和偶尔用点 残缺的逻辑就认为自己找到真理的自大。看看宇宙科学就能觉察到自 己渺小的一无所有,卑微的从不存在。但想这些都时候还是接近哲学了。贾冬2013年6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