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 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
2、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
3、誉为“诗仙”。三、简介写作背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轻舟东下,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四、四读学诗1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味。(1)音频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2)学生朗读诗歌并解释词语。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3)学
4、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2译读以诗译诗,读出情感。3品读品味语言,读出意境。思考下列问题:(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
5、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5)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4背读明确思路,轻松背诵。结合板书,小结背诵。五、课堂总结本诗通过对岀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首联:远渡地点和目的 记叙颔联:山尽 江流 写景(远景)颈联:月 镜 云 楼 写景(近景)尾联:故乡水 送行舟 抒情(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