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受学生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理解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引导着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思,加深对本文托物寓意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重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3.了解新时代自我被赏识的途径。(难点)教学思想:为了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所以选择网络组图,切入本课,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也谈谈自己不被赏识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和作者感同身受。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
2、引导下,通过读去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去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达到思维的碰撞,从而了解新时代如何被赏识的方法和途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创新运用:查阅网络上的名师讲课资源,使用PPT、插入课文朗诵视频。教学方法和工具:1. 自主学习法。2. 朗读品味法。3. 小组合作探究法。4. 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安排: 一课时。预习任务: 早读时解决生字词和文学常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 设置情境,激趣导入:网络上曾经有一组照片很火,我们一起来看看。PPT播放照片。这组照片是2013年北京电影学院复试放榜的现场照片。照片中的女生,因复试落榜,一时情绪崩溃
3、,在现场大喊大叫,从而走红网络。网友称她为咆哮姐。同学们,你们知道她在咆哮什么吗?猜猜看。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出才华不被赏识。进而询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才华不被赏识的经历,找同学说说看他们当时的心声。唐代的韩愈也曾有过才华不被赏识、怀才不遇的经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马说,听听他的心声吧!二、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重点)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3.了解新时代自我被赏识的途径。(难点)三、读中品(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1.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特征、遭遇)2.它为何如此不幸?(根本原因、直接原因)3.千里
4、马的悲惨遭遇,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他的表现)4.谁能拯救千里马?(二)同学们齐读,教师点评。要想读出情感来,必须了解课文的内容。以这四道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纳每一段的大意,再试着自己读一读。请同学们试读,教师范读。然后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心情,从而读出情感。点拨:第一段要读出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痛惜,要重读“不”“也”。第二段要读出对千里马的同情和对食马者的批判,尤其要注意反问语气,读出来。第三段不知马的具体体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的时候要读出层次感,语气逐渐加重。设问句,是总结性问题,要读出强烈的反诘语气。同时点名本段的中心句,即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是点明
5、中心,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四、品中悟。(一)请同学们再次听读课文,深入思考:马说仅仅只是为了说马吗?不是,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写作背景资料。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隔着遥远的时空,这一声叹息不仅仅是在说马,说谁呢?说韩愈自己。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看。(二)请同学们合作探究,交流以下问题:1.文中千里马、伯乐和食
6、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2.课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千里马 寓指人才伯 乐 寓指识人才的人食马者 寓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寓意。五、 悟中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在今天这个新时代,人才如何才能被赏识?提示:人才自身 机遇 社会环境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六、课堂小结 托物寓意怀才不遇的愤懑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马说 根本原因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 对食马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七、布置作业,宣布下课。1. 课下收集一些抒发怀才不遇的诗句。2. 如果你是韩愈笔下的千里马,你想对食马者说些什么,请写出来。200字左右。教学评价: 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比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可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感,能够感同身受。对托物寓意的写法,也能够理解。当然,仍有一部分学困生无法很好的理解封建社会和新时代人才被赏识的途径的区别。这仍需课下加强引导,帮助其认识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整体而言,课堂效果达到了设想要求,但是教师仍需提升自身能力,打造更完美、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