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重点)2. 细读诗歌,品析人物。(难点)3. 再读诗歌,探究主旨。(重点)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古诗。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其中来,使孩子们有机会自己去体会,去收获。教学思想: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堂中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2、”。课程资源: 教师、学生、课本、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多层面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科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教学方法与工具: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安排:1课时(第2课时)教学评价: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预习检测:1.暮投石壕村( ) 2.吏呼一何
3、怒( ) 3.有孙母未去( )4.二男新战死(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此之前我们学习过很多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
4、集。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研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概括一下诗歌的内容?生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预设:有吏夜捉人 研学二:品读诗句 分析人物改为“有吏来征兵”可以吗?为什么?“捉”字读出官吏的蛮横无理。诗中的两个人物给你
5、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官吏: 恶 老妪:苦(一)官吏之恶 有人说,老妪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写下面的内容。预设:(县吏:汝家男丁何处?)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妪:室中更无人预设:(县吏:尚有他人否? 预设:(老妪: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预设:(县吏:今汝家必出一人)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二)老妪之苦 老妪的苦体现在那些方面呢?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提示:从哪些诗句中,我感受到了老妇人的( )苦。生合作完成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6、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妪: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预设:(丧子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预设:(家贫之苦)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预设:(应征之苦)研学三:再读诗歌,探究主旨当诗人看到石壕吏夜捉老妪这件事,作为朝廷的官吏,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石壕吏捉人,拯救老妪一家呢?(主旨) 这首诗通过记叙诗人亲眼所见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老妇人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精神的赞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试将石壕吏改编成课本剧。板书设计:石壕吏官吏:凶 老妪:苦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