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七 语言文字运用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概览 真题体验 命题解析真题体验考题一 2023新课标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10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_,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
2、辞手法,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_,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案 A.自己有遗忘的能力 B.记住所有的信息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指向根据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
3、,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内容。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语段,明确语段的中心及层次脉络;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文段主要说明记忆与遗忘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活情境。A处,情境信息是谈遗忘的作用。前文说“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接着用“其实”对前面的认识予以否定,指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综合分析可知,应补写“自己有遗忘的能力”之类的内容。B处,情境信息是谈网络时代记忆的特点。此处所在的句子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前文说遗忘是有好处的,再结合横线前的“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和后文“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
4、我们查阅”,可知此处是说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信息。综合分析可知,应补写“记住所有的信息”之类的内容。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1)_“只能望其项背”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2)_ “促使”修改为“导致”。(3)_“虽然”修改为“但是”。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指向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予以纠正。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整体把握句子,判断句意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和逻辑严密,再根据语法特点,合理修改筛选出的病句。(1)处,“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
5、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只能望其项背”的表述不合文意,应将“只能”改为“难以”。(2)处,“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这位记者拥有超强记忆力所付出的代价,此处用“促使”不当,“促使”指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而“导致”是指一种事情、现象、活动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出现,应将“促使”改为“导致”。(3)处,“虽然”用词不当。“虽然”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此处语句间构成转折关系,且位于下半句,应将“虽然”改为“但是”。考题二 2022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
6、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_。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_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_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
7、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 不解之缘 秘而不宣 在所难免能力指向本题考查成语填空。能力指向根据语境和表达的要求,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内容。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把握空缺处的具体情境;再运用知识积累和语感填入恰当成语;最后多方验证,确定答案。文段主要介绍科学家栾恩杰在国防和航天事业方面做出的贡献,赞扬他不惧失败的探索精神,属于学科认知情境。第处,情境信息是“科学家栾
8、恩杰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结合后文栾恩杰参与导弹研制的内容可知,第1段是说栾恩杰改学自动控制后与国防和航天事业产生紧密联系,此处应填一个表示“联系紧密”的成语,可联想到“联系”“缘分”等词,再根据前文“有了”可知,所填成语作“有”的宾语,故应填一个名词性质的成语。可填“不解之缘”。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第处,情境信息是“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结合“秘密武器”可知,所填成语应强调该项目的隐秘性,再结合“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知,所填成语应表达该项目公开信息较少的意思。可填“秘而不宣”。秘而不宣:守住秘密,不肯宣布。
9、第处,情境信息是“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由“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可知,此处应是说失败很常见,不能避免。可填“在所难免”。在所难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 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一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具体为长句变短句。能力指向根据表达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再将剩余的句子独立出
10、来,成为分句;最后把以上句子组织在一起,并使语句符合逻辑。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对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研制规划的阐释。根据语境,先找出长句的主干句。主干句为“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再依据主干句的思路,在用顿号隔开的部分前添加合适的代词、关联词等,使其重新组合成其他句子。即将“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拆分为三个短句,并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进行连接。最后将以上分析形成答案,检查语句是否顺畅,逻辑是否合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_ 设问:先用“这些失败
11、意味着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排比:连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了出来。能力指向本题考查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指向结合具体语境品味语言。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分析画线句的结构与意义;其次运用修辞手法的知识,分析画线句的句式特点;最后分析修辞手法在文本表意与语言表达上的作用。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失败严重后果的阐述,题干要求对其使用的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效果分析。根据语境,须明确画横线的句子有两个部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是提问;“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
12、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是回答,是对严重后果的阐释。结合设问和排比的相关知识,可知句子整体上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为设问;回答部分连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句式整齐,为排比。分析句中使用设问和排比在文本表意与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即设问“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了出来”。命题解析选材特点 (1)选材语体多元化,兼顾文学性、说明性、议论性等语段。(2)选材内容偏重文化。既有体现当代文化的材料,又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材料;既有关于社会科学的材料,又有关于自然科学以及科技进步的材料。近年来尤其重视选取美育与身心健
13、康方面的材料。(3)两则材料的字数一般都控制在300500字之间。命题特点 (1)2023年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和新课标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有五道小题,采用“一拖二”加“一拖三”的方式灵活组合成“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字运用”两组题,其中新课标卷“语言文字运用”的第22题联合“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共同考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体现了高考命题综合化、应用性、情境化要求。2023年全国甲卷采用“一拖五”的方式命题,新增了一个变数,这意味着新高考也很有可能采用此方式命题。(2)语言文字运用包含考点较多,具有因文设题、因境命题的特点,加上近年来高考命题反押题猜题、机械刷题的意向越来越明确,所以在命题上
14、灵活性强,考点以及命题角度变数较大。(3)命题更偏重于主观题型,增加了考查难度。2022年新高考卷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只有一道单选题,2023年新课标卷全部为主观题,新课标卷也只有一道单选题。主观题增加已成为一种新趋势。(4)从趋势来看,词语使用、病句修改、补写句子、句式变换、语段压缩、语句表达效果等主观题型都是考查的热点。考查指向 (1)我们要明确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要求:“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运用的命题特点,把握其命题指向。近年来
15、,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的特点非常鲜明,即以鲜活的文段材料为载体,设置具体的情境任务,旨在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如词语(含成语)运用题由原来的词语辨析客观题变为填写成语的主观题,它对考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要求更高,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语言材料,还要求考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推知空缺处词语的含义;不仅要求考生有丰富的成语积累,还要求考生能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辨析客观题,考生做题可以带入原文进行二选一,再根据四个空缺处词语的含义进行综合排查,尽管也涉及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建构与运用等综合能力,但较之填写成语,要容易得多。研析学情导方法 备考方略 复习策略 方法指导
16、复习策略 1.构建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体系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包含字、词、句、语体、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必备知识,考生掌握的程度不一致,复习时可借助资料上比较系统的知识梳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夯实相关基础。一词一句皆可设题,没有扎实的基础,是很难应对的。2.重视命题角度和题型的变化 语言文字运用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试验田,命题人每年都有一些新探索,其命题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变数相对较大。复习时不仅要抓住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步骤、方法;还要重视变式题型、可考题型,进行有预见性的复习备考。如语段压缩,一般都是结合新闻语段进行命题,常考的题型是限定字数进行压缩,变式题型是“提取关键词语”等
17、;修辞的常考题型是辨别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还可能结合语境考修辞类仿写。3.全面复习才是万全之策 语言文字运用是结合具体的文段材料来命题的,像扩写、图文转换等考点似乎难以找到命题结合点,但从高考命题稳中有变和反猜题押题的特点看,扩写、图文转换等都属于语文关键能力,不能随意舍弃。方法指导 一则四五百字的文段材料需要命制两三道语用题,一般这种文段材料都是精挑细选的,不仅内容思想性强,文辞也经得起推敲,读懂它并不难,关键是要养成先读文再做题的良好习惯。情境化题目的答题信息、思路往往蕴含在文段材料之中,通读整个文段材料,才能真正进入大语境,全面获取相关信息。读懂文段材料通常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
18、:第一步:通读文段,把握主题 文段材料写的是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只有通读才能准确把握。如2022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的文段,先由“节日肥”“过年肥”引入“减肥”话题,接着说明哪些人需要减肥,指出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的危害。用一句话概括主题就是“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第二步:明确要点,理清层次 四五百字的文段材料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是不难归纳的。内容要点明确了,层次也就理清了。做题时并不需要我们具体概括每层的层意,圈画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即可。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我们把握整个文段的脉络,理清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三步:带题读文,深入情境 读懂了文段材料,也就深入了具体的语境,就可以做
19、题了。每道题,我们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思考,如补写句子,其并不是开放性的题目,横线前后的语境实际上已经对所填句子的主语、谓语、句式特点与用词等做了明确的提示及限定。带题读文,深入情境,就是要获取这些有提示作用的信息。读文示例 2020新高考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
20、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第一步:通读文段,把握主题 文段材料记叙“我”夜晚步行回家路上,到一家小店去吃门钉肉饼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
21、平凡生活的满足与惬意。第二步:明确要点,理清层次 第一层(第1段):记叙“我”夜行回家路上想去吃门钉肉饼。第二层(第24段):叙写“我”到店落座、点餐的情形。第三层(第56段):刻画“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后无比满足的精神状态。18题(见第393页即学即练第1题),文中唯一的破折号在第1段末,结合具体语境可分析出此处破折号的作用,再对四个选项中破折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作用相同的一项。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也在第1段,比喻句可简化为:塞车严重的这条环路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明确该句的本体与喻体,再结合语境分析两者的“相似性”,没有情
22、境意识便难以答得全面准确。20题(见第451页题4),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材料结尾处。题干明示原文比改句的表达效果要好,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从强调重点、语句位置、语体风格等角度分析二者表达效果的差异。这三道题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随文命题”的特点,启示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有语境意识。第三步:带题读文,深入情境考教融合点迷津 考点突破 必备知识 解题指津 答题示例 即学即练突破点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必备知识 1.代词的意义和用法类别意义和用法示例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等)我称自己。有时也用来指称“我们”。“我、你”对举,表示泛指。我校/我军。大家你让我,我让你。类别意义和用法示例人
23、称代词(我、你、他、她、它等)你称对方(一个人)。有时也用来指称“你们”。泛指任何人(有时实际上指我)。“你”跟“我”或“他”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或彼此采取同样行动。你校/你家。他的才学叫你不得不佩服。/这孩子要我给他买手风琴,一天到晚老缠着你没个完。你追我赶。/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许多建议。他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这孩子性格古怪,你们做父母的要多关心他。睡他一觉/唱他几句。续表类别意义和用法示例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几、多少等)谁问人。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任指,表示任何人。你把书
24、给了谁?天下谁人不识君?有谁能帮我就好了。大家比着干,谁都不甘落后。什么单用,问事物。用在名词前面,问人或事物。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任指,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表否定,或表惊讶。这是什么?他正在学习什么专业?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他什么也不怕,什么都能学会。他算什么?不要理他!/什么?九点了,车还没有开。续表类别意义和用法示例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几、多少等)哪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表示要求在几个人或事物中确定其中的一部分。虚指,表示不能确定的某一个。任指,表示任何一个(常跟“都、也”等呼应)。我们这里有两位张师傅,您要见的是哪位?/这些诗里头哪两首
25、是你写的?哪天有空你来我家坐坐。你哪天来都可以。续表类别意义和用法示例指示代词(这、那、他、此、这里、这样、那么等)这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或直接跟名词,也可单用。跟“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表示这时候。这本杂志/这几匹马/这孩子/这是我们厂的新产品。怕这怕那。我这就走。续表类别意义和用法示例指示代词(这、那、他、此、这里、这样、那么等)那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或直接跟名词,也可单用。跟“这”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那本书/那两棵树/那时候/那是邻居的。说这道那。他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另外的,其他的。尚能他用
26、/早已他去。他人/他乡。续表 2.虚词(关联词)的语法意义类别语法意义示例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时间: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常常、从来、马上、终于表频率:再三、一向、屡次表程度:更、挺、很、非常、十分、最、多么、太、相当、特别表范围:全、都、只、统统、一共、仅仅、一律表肯定、否定:必定、不、没、未、不必表语气:几乎、简直、反正、也许、倒表方式、情态:仍然、逐渐、纷纷、忽然类别语法意义示例介词放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前,与其构成介词短语。表时间:从、自、自从、当、于、趁续表类别语法意义示例介词放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前,与其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方向:于、在、向、从、往、朝、顺着、
27、沿着、随着表方式:靠、以、用、通过、经过、按照、本着、根据表对象、范围:对、跟、向、同、给、与、对于、关于、至于表原因:因、由于、因为表目的:为、为了、为着表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表比较:比、和、同表被动:被、给、让、叫续表类别语法意义示例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分句,帮助表达某种关系。表并列关系:和、跟、与、既、同、及、而、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续表类别语法意义示例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分句,帮助表达某种关系。表承接关系:则、乃、就、而、便、于是、说到、此外、接着、一就、首先然后表递进关系:况且、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但不反而、尚且何况表转折关系:却、然而、可是、只是、不过、虽然但是
28、、尽管可是、固然却表假设关系:若、若是、假如、倘若、假若、要是、如果那么、假使便、即使也表条件关系:不管、只要、除非、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选择关系:或者、还是、非即、不是就是、宁可也不、要么要么、与其不如续表类别语法意义示例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分句,帮助表达某种关系。表因果关系:原来、以致、因而、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表目的关系:以、以便、以免、为了助词附着在词、短语、句子上面,表示附加意义。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呀、呢、吗、罢了、而已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其他助词:所、给、来着、看、等续表类别语法意义示例叹词独立性强,能独
29、立成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如:哈哈、哎呀、啊、哼、咳、哦拟声词既可以作修饰语,也可单说。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如:乒、乓、唰、嘭、嘘、哗哗、咩咩、嘎吱、怦怦、嘀嘀、呱呱续表 3.辨析成语的方法 (1)看是否望文生义。解读示例与说明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征,考生应追根溯源,准确理解并把握它的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1)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2)有段时间,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
30、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第(1)句中的“量入为出”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量入为出”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支出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指“在家”和“出门”。第(2)句中的“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而不是“感叹”的意思。(2)看是否用错对象。解读示例与说明每个成语都有其相应的使用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往往会张冠李戴。(1)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2)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换为“鱼
31、龙混杂”)第(1)句中的“各尽所能”指每个人都尽了自己的全力。其主语应该是人,不能是“收费”。第(2)句中的“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龙混杂”只能用于人,所以不能替换。(3)看是否搭配不当。解读示例与说明不理解成语的词义,往往会造成意义上的搭配不当。另外,词语有自己的词性,成语也有,不了解成语的词性,在使用时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的现象。(1)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果断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2)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他人疾苦的人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32、第(1)句中的“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与前面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能搭配。第(2)句中的“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其后不能带宾语“他人疾苦”。(4)看是否褒贬误用。解读示例与说明成语有感情色彩,使用时如不注意其与全句语境的和谐一致,就会出错。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句中的“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属贬义词。此处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送孩子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感情色彩显然不当。(5)看是否谦敬错位。解读示例与说明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
33、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使用时就会出错。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只能用于自己,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此处使用错误。(6)看是否符合逻辑。解读示例与说明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如果不注意将成语的意义与整个句子的语意进行比照,极有可能出现语意矛盾的毛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安土重迁:留恋故
34、土,不肯轻易迁移。语境说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意完全相反。(7)看是否形近混淆。解读示例与说明有些成语,从表面上看,它们的构成语素相近,但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与“一蹴而就”,“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等。还有一些成语,构成语素相近,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与“拭目以待”,“另眼相看”与“刮目相看”,“一笔抹杀”与“一笔勾销”等。运用时要仔细区别,避免用错。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人听闻”易与“耸人听闻”相
35、混淆,该句应用“耸人听闻”。耸人听闻: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非常震惊。(8)看是否合乎语境。解读示例与说明成语有其特定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使用恰当与否,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语句表意的需要,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一致。如果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就会有不合语境的毛病。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而句中所处的环境洋溢着幸福气氛,故其与语境不吻合。(9)看是否重复累赘。解读示例与说明有些成语的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同时出现会产生成分赘余的错误。我的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太过单调,挂上您送的油画后,一定会使居室
36、蓬荜增辉。“居室”与“蓬荜”语意重复,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略语。考向1 辨析近义实词与虚词解题指津命题分析年份卷别设问方式所考词语2020全国卷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以及、乃至,容易、易于,尚且、仍然,然而、虽然(近义词语使用辨析)2019全国卷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边缘化、私人化,获得、焕发,制约、约束,放松身心、修身养性(近义词语使用辨析)续表年份卷别设问方式所考词语2019全国卷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遐想、联想,限制、制约,亢奋不已、兴奋不已,源源不断、不绝如缕(近义词语使用辨析)2018天津卷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
37、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深邃、幽邃,蜿蜒、曲折,荒疏、稀疏(近义词语使用辨析)近义词的辨析,近几年基本没单独设题考查。但我们的眼光切不可过于狭隘。一是语用题为避免命题固化,降低机械刷题效益,存在“轮考”现象;二是语文学科强调能力素养,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对鉴赏及解答阅读文本中的语言特色、语用主观题中的“语句的表达效果”等都有帮助。答题指导一、近义实词的辨析“四个角度”词语选用题重在考查考生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正确选用词语的能力。考生必须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一般而言,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辨别词性 辨别词性就是区别词语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副词等。题1 如果
38、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品位 品味)的作品来的。品位解析 品位: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名词,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根据语境,应选“品位”。2.辨析词义 词义辨析包括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适用的对象、词义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等,使用时,要考虑词语意思的细微差别。题2 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能让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_(诬蔑 诬陷)的人畅行无阻,煽动群众。诬蔑解析 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诬告陷害,即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
39、行为,设计害人,词义较重。根据语境,应选“诬蔑”。3.辨析色彩 词语的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类型。褒义词表示喜欢、赞美、肯定等,贬义词表示贬斥、厌恶、否定等。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通俗易懂。题3 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共同_(商量 磋商)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许多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磋商解析 “磋商”偏书面语,“商量”偏口语。根据语境,应选“磋商”。4.辨析用法 词语的用法包括成分搭配、适用对象、修饰等。题4 因整体拆除会带来粉尘污染等问题,相关部门邀请休闲、餐饮企业_(入驻 入住),将原本的老旧厂区变为新型街区。
40、入驻解析 入驻:(军队等)进入某地或某处驻扎下来。多用于表示军队或企业等团体行为。入住:住进去。句中搭配使用的对象是“休闲、餐饮企业”,应选“入驻”。二、虚词的辨析“五个关注”1.关注词性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题5 许多私营企业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工人每天工作9个小时以上,_(公开 公然)违反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公然解析 公然:副词,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公开:动词,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形容词,不加隐蔽的,面对大家的。句中修饰动词“违反”,故应选“公然”。2.关注搭配 (1)看前后信息。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分句,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
41、就不易出错。如“又又”通常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连接并列的分句。(2)看固定搭配。许多关联词是“成套”出现的,其搭配是固定的,可见必备知识“2.虚词(关联词)的语法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虚词有多种搭配关系,这就需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前后分句的语意关系再进行选择。解析 “不但不”与“反而”搭配表示反转性递进。“不但”与“而且”搭配表示普通的递进关系。根据语境,所填词语应该表示反转性递进关系,故应选“反而”。题6 当你微笑着走向世界的时候,所有的艰辛和磨难不但不能奈何你,_(反而 而且)更衬托出你那从容不迫的风度。反而 3.关注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分句之间的关
42、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短语、分句之间的关系来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题7 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_(和 或)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或解析 “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4.关注语气 从语气角度辨析,主要是指关注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题8 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_(何况 况且)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呢?何况解析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根据语境,应选“何况”。5.关注位置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
43、用于前一分句,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如“却”“然而”“至于”“以致”等。使用时,应符合词语的使用习惯。题9 他在分科时选择这个组合,是和家人商量的结果,_(至于 由于)周围同学选什么,他也没关注。至于解析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多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由于:表示原因,一般用于前一分句。根据横线位置,应选“至于”。答题示例例1 (2019全国卷)(改编)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
4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了生机。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的工具。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实
45、词。能力指向借助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判断其表达的恰当程度。思路点拨 比较语素是解答词语辨析题的常见方法。根据语素的不同可分析出其意义的差异点。文段主要介绍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第一处。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本属于公共的资源转向个人私有。第一处情境信息是“但随着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甚至”表示程度加深,“被社会遗忘”是古琴艺术没落的表现,推知此句侧重表达古琴艺术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应用“边缘化”。第二处。焕发:光彩四射;振作。获得: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第二处情境信息是“艺术形式,才重新”“生机”
46、,结合前文古琴艺术逐渐被遗忘,直到被列入“名录”等信息,推知此句侧重表达古琴艺术重获生机。虽“焕发”与“获得”皆可与“生机”搭配,但语境说的是古琴艺术再度光彩四射,应用“焕发”。第三处。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第三处情境信息是“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存在和变化不以古琴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故不能用“制约”,而“约束”正好诠释文段中的“禁也”,突出了弹琴对自身行为的限制作用,应用“约束”。第四处。修身养性:修养身心,涵养性情。放松身心:在有压力、感到紧张的状态下对身心进行调整。第四处情境信息是“工具
47、”,此处是形容琴作为“工具”的特点和作用,且语境没有提到“有压力、感到紧张的状态”,再结合前文的“琴者,禁也”可知,弹琴是为了对身心的过多欲望进行约束与清除,故此处不能用“放松身心”,应用“修身养性”。故选D。例2 (2020全国卷)(改编)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
48、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
49、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A.以及容易尚且然而B.乃至容易仍然虽然C.以及易于仍然然而D.乃至易于尚且虽然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辨析虚词。能力指向借助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判断其表达的恰当程度。思路点拨 文段主要介绍甲骨文的内容、特点及发掘情况,属于学科认知情境。第一处。乃至:甚至(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第一处情境信息是“不止出现在殷墟”“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殷墟位于河南,相较于北京、山西等地,宁夏距离河南更远,据此推知,应用“乃至”。第二处。容易:做起来不费事的;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50、。易于:容易。第二处情境信息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腐烂”,根据语境,“简册容易腐烂”表达更简洁,更符合表达习惯,应用“容易”。第三处。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第三处情境信息是“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推知此处强调这一情况持续不变,应用“仍然”。第四处。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第四处情境信息是“但是”“已经能够”,推知此处要与“但是”搭配使用,用“虽然”更恰当,应用“虽然”。故选B。即学即